
【江山·根与魂】【云水】布鞋,岁月里的暖(散文)
一
前几天,母亲打电话说,老家的核桃熟了,让我和孩子赶紧回去。我兴冲冲地赶回家,当我准备去地里摘核桃时,母亲提醒我,换上她给我做的布鞋。
我穿上母亲递过来的布鞋,感觉柔软又舒适,忙问母亲这双布鞋是什么时候做的。五六年前做的。母亲笑着说。她的目光变得柔和,缓缓地说,想当年家里虽然不富裕,做鞋那可是家常便饭。家里的鞋都是我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时白天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裁鞋面、纳鞋底,一点都不觉得累。做完每一双鞋,特别有成就感。母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里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正在边上剥玉米的父亲,粗糙的大手在衣服上蹭了蹭,眼里满是感动与疼惜,深情地说道:娃她妈,你为这个家的付出太多,我都记在心里。这些年辛苦你了,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最能干的,过去是,现在也是。此时,父亲的眼神温柔,嘴角上扬,试图给母亲一个安心的微笑。
母亲看着父亲,脸上泛起一抹红晕,眼里闪着泪光,嘴唇微微颤抖,轻轻说道:只要咱们一家人平安健康,我做啥都心甘情愿。母亲微微仰头,对着父亲露出一个欣慰又带着积分羞涩的笑,那笑仿佛让时光都变得温暖起来。
听着母亲的叙述,我的思绪再次穿越时光,回到了母亲年轻时做鞋的那个场景。
还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趴在母亲身边,看她做布鞋。母亲总是在清晨的微光中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坐在窗前,身旁放着一个装满针线和工具的笸箩。她先拿起一块袼褙,仔细端详一番,然后拿起剪刀,眼神专注而坚定,如同雕刻大师对待珍贵的璞玉,小心翼翼地裁剪出鞋底的形状。鞋样裁剪好后,母亲就开始给鞋底包边。只见她先拿起一条洁白的布条,宽度恰到好处,长度似乎经过了精心的估量。她先用手指轻轻捋平布条,让它柔顺听话。然后她从鞋底一端开始,把布条的一端紧紧地压在鞋底边缘,边缘包好后,她拿起三张包好边的鞋底,将它们用浆糊紧紧粘在一起,再给一面包上一层白布,然后将鞋底平整地放在桌上,糊鞋底就大功告成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亲身上,她的发丝闪烁着银光,神情专注,仿佛世界上再没有比做鞋这更重要的事情。在母亲的巧手下,那原本略显粗糙的鞋底因为边缘被柔软的布条包裹,变得精致美观。
二
纳鞋底时,母亲左手紧紧握住鞋底,右手拿着锥子在鞋底上扎出一个小孔,锥子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精准地穿透鞋底。母亲迅速将针穿过去,再用戴在手指上的顶针一顶,那针线穿过鞋底发出轻微的“呲呲”声,仿佛是母亲手中的琴弦,每一针每一线都弹奏着美妙的旋律。每纳几针,母亲将针在头发里轻轻蹭一蹭,据说这样能让针更顺滑,省时省力。母亲的手指因为长期的劳作而略显粗,手掌处被绳线勒出一道道红色的印痕,可她毫不在意。每纳几行针脚,母亲都会将鞋底对着光线仔细端详,检查针脚是否均匀、密实。如果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她会毫不犹豫地拆掉,力求做到完美无瑕。
有时,母亲会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手揉一揉发酸的眼睛,或者轻轻捶一捶僵硬的腰背,但很快她又拿起鞋底,继续穿针引线。往往纳一只鞋底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鞋垫纳完后还要做鞋面、上鞋,工序繁多,劳心劳力,但母亲却从未叫过苦叫过累。
我有时会禁不住问母亲:做鞋那么麻烦,你不觉得很辛苦吗?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看着你们欢欢喜喜穿上我做的鞋,高兴还来不及,哪会觉辛苦哟!
那时候,对于我来说,母亲做的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每一双布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从挑选布料、糊袼褙、裁剪、纳鞋底到上帮,每一步母亲都做得极为认真。仿佛她手中制作的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子,而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母亲做的布鞋,鞋面是柔软的棉布,贴合着我的脚面,仿佛是母亲温柔的抚摸。鞋底厚实而有弹性,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一种稳稳的支撑。穿上布鞋,就像双脚被包裹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
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都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去上学。那时,同学们大多都穿上了运动鞋,而我穿着布鞋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里,几个同学围着我,指着我的布鞋嘻嘻哈哈地说:看呀,她还穿着这么土的布鞋。我挺直腰杆大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布鞋,穿着舒服又温暖,你们懂什么?回到家里,我把在学校的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轻声地抚慰我:孩子,别在意别人说什么,只要你觉得好就行。
我记住了母亲的话。从那以后,每当再有人对我的布鞋投来异样的目光或说出嘲笑的话语时,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他们不懂这布鞋里的爱和温暖,我无需在意。只要我穿着踏实,只要这布鞋能陪伴我安心地行走在求学的道路上,别人的看法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要努力学习,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左右。我深知母亲的爱赋予了这双布鞋特殊的意义,它给予我力量,让我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嘲笑时,能够保持坚定和自信。
记得有一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我特别想要一双新运动鞋。同学们脚上漂亮的运动鞋,让我非常羡慕。回到家后,我忍不住向母亲提出了这个要求。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说:“孩子,咱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妈妈给你做双新布鞋好不好?”我当时满心失落,生气地扭过头不再理母亲。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我醒来时,发现床边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那布鞋的鞋面是用母亲珍藏的一块蓝色碎花布做的,鞋底纳得又密又结实。在运动会那天,我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参加了比赛,虽然它不如同学们的运动鞋时尚,但我却跑得格外轻快,仿佛母亲的爱化作了无穷的力量,当我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知道,这双布鞋承载的不仅仅是我的脚步,更是一种自信。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长大,离开了家乡,穿上了各种时尚的鞋子。但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时,总会想起母亲做的布鞋,那温暖的触感仿佛还留在脚底,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母亲的爱永远陪伴着我。
小小的布鞋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发展可追溯到古代。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兽皮和植物纤维制作出了类似布鞋的简陋鞋子。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布鞋的材质逐渐以布料为主,并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唐代,布鞋的款式多样,装饰精美;到了宋朝,文人墨客常穿着素雅的布鞋,展现出一种简约而高雅的气质。
在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布鞋的传说。有一则传说提到,一位善良的女子为远行的丈夫精心缝制了一双布鞋,丈夫穿着这双布鞋避开了途中诸多灾祸,最终平安归来。人们相信,布鞋承载着祝福和庇佑的力量。它象征着稳重、踏实和浓浓的亲情。
三
正因为布鞋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我对布鞋充满感情,就连我的老公也对布鞋情有独钟。
有一次,老公特意走进一家名为“瑞祥斋”的老字号布鞋店,买了一双布鞋。穿上后赞不绝口:这鞋舒服自然,走路不累脚,真是太棒了!在试鞋时与老板闲聊起来,逐渐熟识,从而了解到这家店铺背后的故事。
店主人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名叫赵宇,这店最早由赵宇祖父创立,当时只是一家小作坊,祖父靠着一双巧手和对布鞋的热爱,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疫情的爆发让生意陷入困境,被迫停业。疫情结束后,赵宇的父亲接手店铺,艰难恢复生产,却因资金有限,规模难以扩大。赵宇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大城市闯荡,而是回到家乡,接手了这家老店。
一开始,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传统布鞋行业没前途,但赵宇坚信,只要用心经营,传统手艺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创业初期,赵宇遭遇了困难重重,产品不被市场认可,资金短缺,员工离职。但他不放弃,不断改进产品,亲自去市场调研,倾听顾客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拼搏,“瑞祥斋”迎来了转机,一款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布鞋成功打开市场,订单增多。赵宇趁机扩大规模,开设分店。
如今,“瑞祥斋”已成规模,产品远销国内外。赵宇感慨地说:这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但只要坚持传承创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听了赵宇的一番话,老公深受感动,对布鞋更多了敬意与喜爱。
随着人们对布鞋的喜爱与重视,大街上的布鞋店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有好多布鞋店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出的布鞋精致美观。布鞋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还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材质不再局限于粗布,而是采用透气的棉麻、新型的环保、舒适的面料,让布鞋更加舒适耐用。
设计上,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款式。有的布鞋加入了时尚的图案,或是精美的刺绣,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的在鞋的造型上做出改进,更加适合脚部曲线,提供更好的行走体验。
色彩方面也变得丰富多彩,不再只有单调的黑白,明亮的红、清新的绿、优雅的紫,让布鞋焕发出新的活力。创新的制作工艺,让布鞋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要求。
一双双布鞋,如同岁月的脚印,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的是母亲的爱与牵挂,也是生活的酸甜苦辣。
布鞋承载着传统的底蕴,也在不断迈出新的步子,老一辈的手艺在传承中延续,新的创意让它与时俱进,让我们珍惜这份传统的美好,带着对布鞋的敬意,稳稳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