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信念的力量(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信念的力量(散文)


作者:旧时茅舍 秀才,191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1发表时间:2024-08-07 18:44:50

一、许身国威壮山河
   “1985年,邓稼先因直肠癌住院,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讲解员又一次泪湿双眼,哽咽不能语,我们也在泪眼婆娑中感叹:不知她每年要面对多少游客,要说多少遍同样的话语,可是,她依然为邓稼先的事迹而落泪,可见,邓稼先的事迹已经深入她的骨髓里,她随着先生的呼吸而呼吸,感受着先生的那种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甚至是七窍流血!可是邓稼先弥留之际,思考的依然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说:“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得太远了。”
   邓先生的故居离我们并不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安庆市五横乡白麟坂邓家大屋的“铁砚山房”,它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大师邓石如的住处,也是他的第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出生地。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门前的两棵青松,它们肃立着,仿佛两个忠贞的卫士守护着这座老宅-,一座老式的青砖瓦房,安静,质朴,仿佛被尘世给遗忘了!铁砚山房”四个古朴遒劲的大字扑入眼底,这是他的六世祖邓石如老先生的手笔。
   终日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逡巡,目光空洞而跳跃,此刻却被一件件家常物什所吸引:邓稼先生前坐过的椅,穿过的鞋,看过的书……,感受着先生温煦的气息,我们曾经以为先生高不可攀,而现在我们就漫步在他生活过的空间里,其实,这做老宅,他真正住过的日子并不多!
   漫步其间,感受着邓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的书香世家啊!他的祖父曾任安徽省教育司长,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他本可以衣食无忧,过上一份轻松优渥的生活,可是,是什么使得他抛妻别子,隐姓埋名28载,投身于荒凉的大西北,投身于一个“秘密的黑暗王国”?那里是戈壁荒滩,那里缺水少粮,那里甚至缺少资料和设备,在现代化的今天,那里依然只是游客们的打卡地,而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年,他焦虑的不是吃穿住行,而是“一个太阳不够用呀!”人生,能有几个28年,而那时,他的双亲需要他去赡养,他的儿女需要他去抚育,而他却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戈壁滩,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的思绪溯流而上,追寻着少年稼轩的足迹。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日寇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山河破碎,人民颠沛,少年邓稼先感受到了一种奇耻大辱!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像一粒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种下一个信念:好好学好科学,一定报效祖国!
   1941年他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1946年,刚满22岁的邓稼先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他聪明睿智幽默,北大最年轻的助教,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的人生轨迹本来可以在北大这所一流学府里继续上升,但是他认识到为了建设先进的中国,必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他决定远赴美国。在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博士学习,人称“娃娃博士”。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他就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是什么,使得他一次又一次的拒绝舒适圈,投身于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之中?是信念,是报效祖国的信念!
   一个人,何以有这么大的信念?他的人生,简直像开了挂一样,是多么让人羡慕啊:出生书香世家,执教于国家一流学府,有着留洋的经历和骄人的博士学位,他国政府的高薪诱惑,恩师的盛情邀约,这一切,在他人看来,只具备其中一条就已足矣,可他,却偏偏都不要,他只有一个信念:学业有成,一定要报效祖国!
   “禾之秀实,在野曰稼”,邓以蛰给儿子取名稼先时说:“稼先这个名字内蕴很深,预示着我们的儿子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秀实于中华大地,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栗。”
   也许,那个信念从取这个名字时就在年幼的稼轩心里种下了吧!
  
   二、“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瘦削的脸庞,蹲在一片稻谷中间,双眼炯炯,盯着手中的那把稻谷,照片里的他,总是和稻谷在一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这就是他,我们所熟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这个后来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名字,在他刚刚毕业时,也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农校教员,他的家人对他的期待正像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守着自己的讲台,拿一份工资,养活一家人。但是他们却没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干巴精瘦的身体却孕育着一个惊天的梦想:他要养活的可不止是一家人,他要“养活”整个世界!
   在那个严重的饥荒年代,面对着无数被饥饿夺走了的生命,一个信念在他心里萌发:我一定要用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人民远离饥饿!
   此后的若干年里,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要知道,这在当时简直是冒“世界”之大不韪的,当时整个科学界一直奉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为正统,他们认为美国没搞成功的东西中国不可能成功的!可是袁隆平做到了,他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他的“东方魔稻”,而且也看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坚守!
   我想,1960年7月的一天,对于袁隆平来讲,应该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吧!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水稻,鹤立鸡群,望着这株在他人眼中与杂草无异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因为他深知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推断此是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尝试杂交水稻的研究。第二年,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断地在试验稻田中去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然后人工授粉,结出雄性不育株种子,再去播种,繁殖……用自己的实验直接向权威挑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啊,这勇气来源于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他就这样一直走啊,走啊,他的信念已经实现了:他研制的“东方魔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为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他依然不满足,他说,“搞科研,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
   他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希望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有22.5亿亩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杂交稻,生产粮食1.5亿吨,可以多养活4~5亿人口。”
   如今,他已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他的话将是一粒种子,会在无数的后人心里种下梦想,种下信念!
  
   三、当一名学部委员式的科学家
   当那位老人颤颤巍巍地上台时,整个礼堂都屏声静息,生怕一个呼吸会吹倒了他!我望着他,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微弓着的背,一套藏青色的西服,里面一件白衬衫,系着同色的领带!
   这么热的天,他西装革履,并且病病歪歪,我正纳闷是谁呢,主持人介绍说是复旦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杨雄里,他近来身体欠佳,刚出院不久,但是毕业典礼这么重要的场合,他不想错过,所以就拖着病体赶过来了。他说话声音很低,明显气息不足,但是全场鸦雀无声!
   他全程是脱稿的,具体的内容虽然已模糊,但是有三句话记忆犹深:一是要出去,要走出国门,要有国际视野,这样才有大的格局;二是要热爱祖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爱我们的国家;三是要一直走,一直走,他自己就是这样走着的,他本来一直在后面的,不知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走到前面来了。
   虽然不是原话,但现在想起这几句话时,依然有很深的触动。尤其是要热爱祖国,上学伊始,我们都在被教育要热爱祖国,许多时候,它更像一句口号,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祖国本来就是与我们血脉一体了,爱祖国,这句话还用说吗?这不是矫情吗?
   但是当这句话从一个八十多岁须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几度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一个历经坎坷的老院士的口中说出来时,其中凝结的意味该是多么的深重啊!
   少年时代的杨雄里,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有过无数的梦想,但是在1955年,中国评出了第一批学部委员,这在他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振动,从此他所有的梦想都化为一个信念:立志要从事科学研究,当一名学部委员式的科学家。这个信念在他的心里就此生了根,以后世事无论如何变换,他始终初心不改,即使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不仅没放弃读书,还坚持自学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他知道,要开启科学研究之门,外语是必不可少的钥匙。199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我常常想,信念是什么呢?如果没有1955年的中科院评选学部委员这件事,或者说他不关注这件事,那么他还会成一名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吗?答案虽无从揭晓,但是纵观杨雄里院士的一生,虽然出生商贾之家,家境殷实,但是在非常岁月里,使得他的处境更加艰难。但他没有消沉气馁,反而更加执着地坚守着信念,向着梦想奔赴,在吃喝都成问题的年代,每天坚持凌晨两点半起床,养成了早起晚睡的铁的习惯,这其实就是信念的力量啊!
   信念是什么呢?在邓稼先那里,信念就是报效祖国,让国家强大起来;在袁隆平那里,信念就是以民为本,让人民远离饥饿;在杨雄里那里,信念就是一直走啊,走啊,让中国科技走在前列。
   信念抽象的,无色无味不可名状的东西,但是似乎又是看得见的!在某一个刹那,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句很随意的话语,一个很日常的片段,甚至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名字,便让某个信念落了根,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这信念让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变得坚定而有意义起来,也许,在他人看来,这人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在不知不觉间,这信念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人们站在其下仰望时,才发现其实,它最初也不过是一棵小树苗。
  

共 38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给人深深启迪并鼓舞人心的散文佳作。信念是什么?信念又缘何而生?这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述的,而是要通过一份日积月累的坚守和逐渐变强的力量才能铸就。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并没有用深奥的哲理性语言来阐明信念的产生和起源,而是选取三段极具代表性的事迹娓娓述说,字里行间洋溢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光芒。“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部委员杨雄里,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巨匠,他们成功的源泉在哪里?其实就在文中,就体现在文题“信念的力量”上。也许当初的信念是很弱小的,但只要经过孕育就会变得强大。而这种孕育过程,就是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雄心和一种要让祖国强大富强的追求。正是愈来愈强的信念赋予他们无穷力量的源泉,也支撑起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奋勇赶超世界的一片天。也正是有了这份信念和为之甘愿付出的坚强力量,才使得中国在科学领域不再落后于世界强国,并一直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但是,在不知不觉间,这信念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人们站在其下仰望时,才发现其实,它最初也不过是一棵小树苗。”,既突出了本文的主旨,又表达了作者的希冀。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实,信念的力量也是日积月累而逐渐强大起来。本文主题深刻,思想深邃,落笔凝练,文风质朴,三段小节虽取材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铺陈和渲染,字字浸润读者肺腑,不但深深打动读者心灵,更让读者感受到信念的无穷力量。好文,推荐读者品读,力荐共赏!【编辑:蓝天之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8-07 18:46:52
  一篇振奋人心的散文佳作。信念是人生的支柱,信念的力量是成功的源泉。感谢旧时茅舍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文思泉涌,佳作再次在宁静社团精彩呈现!
回复1 楼        文友:旧时茅舍        2024-08-07 21:06:14
  谢谢蓝天之下老师对拙作的精心编按和精彩点评,尤其在这炎炎夏日里,祝老师夏安!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8 07:52:1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位科学家的事迹,令人唏嘘,感动不已。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部委员杨雄里。他们靠着信念的力量,做出了超乎常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文章内涵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深省。情感真挚,引人共鸣。好文佳作,欣赏学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2 楼        文友:旧时茅舍        2024-08-08 09:15:21
  谢谢雪飘飘老师的点评,一个多月前有幸参加了复旦的研究生毕业典礼,听了杨雄里院士的讲话,由此产生了一些感慨,这些科学家们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动!天气炎热,祝老师夏日安好!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8 10:20:42
  三位伟大的人物,展示出高尚的精神,就是信念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8 10:23:1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