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纸鸢(散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这首七言绝句《村居》,不仅把仲春的景色和孩童的天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还让当时在小学课堂上的我认识到一个新名词——纸鸢。
纸鸢,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筝。古时候人们制做风筝,多是仿照鹞鸢之类飞禽的形状,而且是用纸做出来的,故有了“纸鸢”这一形象的名称。当时人们用纸与竹子制作出的风筝不仅轻巧,可塑性也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金鱼、燕子、鹞鹰等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羁,在民间就逐渐就固定下来“纸鸢”这一称谓。
风筝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风筝的祖师爷是墨子,当时的风筝是用木头加工制作的,很是笨重,款式少得可怜,飞得高度也十分有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好事者就尝试用纸张做风筝,结果发现好处多多,于是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南北朝时期,风筝不仅仅是像现在为了娱乐所用,还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个便利工具,不同的样式的风筝代表不同的含义,把它放到高空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以便人们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到了宋代,放纸鸢已经发展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项户外活动。
而为何将纸鸢也称作风筝呢?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上安装了一个小巧的竹笛,当纸鸢被放飞到高空后,急剧的气流通过竹笛,能发出一种独特的声响,有如音乐自高空传来,因此有人将纸鸢也改称为“风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但纸鸢的叫法也没有消失,特别是在华南一带,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纸鸢的传统称谓。
依稀记得在我年幼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后,父亲都会做一个风筝,然后等一个阳光明媚、春风斜吹的午后,便带着我去空旷的田野里放风筝。等年龄稍大些,我就能清楚地记得父亲制作风筝时的情景。一根竹竿,在父亲手中刀具的挥舞下,瞬间被劈裂成一根根竹篾,然后父亲会问我想要什么样式的风筝,就会根据鱼啊、燕子啊、老鹰啊等形状开始把竹篾造型。一般情况都是先固定具备主要特征的部位,比如鱼的弧形头、鹰的翅膀等。接着在这个基础上,顺序完成其它组件的连接与扎制,每一处竹篾交叉点都会用细铁丝拧固,直到整个风筝骨架的制作完成。将一张张废旧报纸按照骨架的形状裁剪开来,用面粉熬制的浆糊一层层贴到竹骨上,正反面都要贴合严紧,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用木轴丝绳拴牢风筝的特定部位,一个风筝就算是做好了。当然,为了显示得更加形象,可以在风筝上画上图案或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
有一年春节过后,父亲要外出打工谋生,据说要去天津卫。天津卫离家有多远我不知道,只晓得他这一去要等到麦稍黄透时才能回来。即便这样,父亲也没有忘记帮我扎制风筝,看着依然料峭的春寒冻红了他的双手,当时的我就不知道替他暖一暖,只开心于在他熟练的动作下逐渐成型的“雨燕”很是漂亮。然而,等到“草长莺飞”的第一天,我急匆匆把“纸鸢”放飞时,风筝却意外被半空的电线挂住了,最后风筝线断了,只留下那只“雨燕”挂在电线上无助地摇曳着。想到今年第一次放飞就失去了心爱的风筝,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小伙伴们会频繁地约着放风筝,我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攀比谁的风筝飞得高,心中不由得失落感骤来,甚至委屈地偷偷抹了几把眼泪。等临近麦熟,父亲从外地归来,我早已丢下的委屈不知又从哪里冒了出来,他得知事情原委后安慰我:“等明年我给你做两个风筝就不怕了。”
如今父亲已去世将近四年,他七十岁那年还亲手给外孙扎制了一个风筝,外甥玩够后我特意拿回家收藏了,因为我知道以后再难以见到父亲扎制的风筝了,尽管它已有些残破,但我仍然敝帚自珍。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公园上方的天空上就会飘满各式各样的风筝,我时常会对着它们发呆:“春暖花开了,但我的父亲再也不会回来陪我放风筝。”
风筝放着放着,我就变大了,而父亲却回归了比风筝飞得还要高的天堂,有的时候我恍惚觉得,天上的风筝就像父亲对着我慈笑的脸庞。
风筝出自华夏,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渚宫旧事》里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亏宋城”,虽然后来《吕氏春秋》证明了鲁班当时做的是高云梯而非木鸢,但籍此也可以说明人们对于风筝的深刻印象。记得有人和我讲过一个故事,楚汉相争时,汉军将楚军团团围住久攻不下,于是韩信用牛皮做成了一些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亦配合唱起了楚歌,以此涣散对方士气,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无法辨识传说的真伪,但“四面楚歌”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直到十三世纪,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意大利后,风筝开始在欧洲传播开来,从此中国的风筝走向了全世界。
如今,为了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展示风筝制作技艺,许多地方都组织举办起了“风筝节”,如潍坊、武汉、阳江等南北各地均很盛行,而且驰名中外,在海外的美国、日本等国也有相关的风筝节活动。
中国纸鸢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从传统风筝上可以见到许多吉祥如意的图案或元素,人们利用放风筝寓意求福、长寿、喜庆、吉祥,这就是丰富的风筝文化。如今的风筝不再是只用竹篾、纸做原材料,还采用了丝绸、塑料、合金等现代工艺技术,让风筝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中国巨龙”就是一个代表,它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龙首蜈蚣风筝,长度竟然达到200多米,一举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风筝文化的骄傲。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其实纸鸢也好,风筝也罢,无非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我们更希望在放风筝的时候,放飞的是平安,传承的是历史,弘扬的是传统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