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建筑之妙(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建筑之妙(散文)


作者:后街 布衣,32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2发表时间:2024-08-08 13:29:13
摘要:或朴实淡雅,或富丽堂皇,或自然成趣,或意蕴盎然。一代代传承,一步步发展,一种种文化,一段段历史。这就是建筑之美,建筑之魂,建筑之妙。

【江山·根与魂】【星月】建筑之妙(散文)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要素。衣代表着一种文明,食代表着一种天性,行代表着一种方式,而住则代表着一种文化。
   远古时期,人类聚居而生,肤浅的认知与匮乏的技术让他们只能栖息于地面或山穴,与其它低级动物没什么两异,我们可以把那种生活方式称为“穴居”。然而,缺少了有效的防护措施,人类时常会受到虫蚁禽兽的侵扰与袭击,不但谈不上任何生活质量,性命还会因此受到威胁。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叫做“有巢氏”,他创造了以草木搭建的构建物。从此日暮以后,人类就像鸟归巢一样回到“巢”中休息,这种“巢”不仅可以防暑御寒,还大大降低了来自外界的威胁。《韩非子·五蠹》中曾有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的出现让人类终于有了相对安全的居所,虽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建筑肯定很是简陋,但毕竟可以躲避自然界存在的危险,也象征着人类开始从“穴居”走向了“巢居”生活阶段。那种以草木构建出的简易居所,就是最早的建筑雏形。
   进入奴隶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夯土建筑技术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夯土技术可以使用遍地都是的泥土,借助外力将土不断夯实,以增大其承受荷载的能力,这种技术应用的到建筑上,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因地制宜的改进了建筑制式,从而出现了众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建筑造型,比如长江流域潮湿多雨,就逐渐出现了干阑式建筑,人居楼上可以规避当地气候的弊端,而在干旱少雨且相对寒冷的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伞架圆形的木骨泥墙建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再一次得到了升华,人们不仅看重建筑的牢固、保温性能,也更加重视建筑上的装饰,并且不同用途的建筑所修造的制式、大小、形状、高度,甚至装饰的色调、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人们对建筑全方位的重视,也为后来“秦砖汉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历史进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业融入更多的社会科技元素,并一直影响到唐宋,甚至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
   建筑的瑰丽,在于类别众多、特点鲜明,有着群英荟萃之妙。上到皇家园林,下到百姓之所,外到寺庙古刹,内到殿堂楼阁,高到百丈塔宇,低到陵寝墓葬,无一不闪耀着不同建筑类型的别具之美。其中,宫殿、寺庙、陵寝的特点在于中国传统的对称之美,总体布局及建筑外形整齐对称,中规中矩,凸显了严谨含蓄的儒家风范,而园林建筑则与此迥异,多是布局灵活、自由度高、自然大方,总之不同性质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在千百年建筑文化的传承下形成的不同分支及流派。
   建筑的魅力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如梁、柱、椽、顶、檐、廊、墙、门、窗等等,愈是等级高的建筑就越是讲究。故宫曾经是皇家居住的紫禁城,里面的建筑无论是艺盖天下的太和殿,还是精巧富丽的储秀宫,无论是金水桥的雕栏石刻,还是神武门的巍峨壮美,无论是庑殿顶的气势恢宏,还是重斗拱的色彩斑斓,无一不彰显着建筑的神奇与技艺的高超。天坛里回音壁融入的智慧与精巧暂不必提,只说说我们在各种媒介上所见到的祈年殿,就融汇了古代建筑的不二技艺与深邃文化。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红柱蓝瓦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寓意“天圆”“天蓝”,而且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北京只有这里屋顶的琉璃瓦是蓝色的,你知道这个原因吗?蓝色是上天的颜色,乃是最尊贵的颜色,凡人不可僭越,因为凡间最大的人物就是皇帝,连他都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自己的房顶只能用次一等的金色琉璃瓦,遑论其他人家呢。至于王公大臣,即使再有功劳,琉璃瓦最多也只能用绿色,平民百姓家则普遍是青灰色的陶土瓦。祈年殿最大的特点是偌大个单体建筑没有用到一根铁钉,匠人们利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让他屹立了几百年。另外,殿内外的文化说道就更多了,譬如支撑建筑的柱子就分为好几种,可以历数出“四季”“八卦”“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等等。若再深谈建筑的其它要素,恐怕永远也聊不尽,因为这可是几千年建筑文化的沉淀,底蕴无比深厚,单是一幅装饰用的彩绘就足以聊上三天三夜。
   北京故宫是皇家宫殿的杰出代表,而苏州拙政园则是园林景观的代表,我有幸都亲自游览过这两处顶级的建筑群。拙政园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各具特点,东部平冈远山、竹坞松林,中部池阔树茂、错落有致,西部回廊起伏、台阁分峙。拙政园给我的感觉是繁而不琐、情趣天成、意蕴悠长,走一步就是一道风景,瞥一眼就是一种文化。
   现如今城市里尽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这呈现的是现代建筑文化,而到了一些地方的乡下,你依然会领略到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在中国,大的建筑派系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地域与人文令建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徽派建筑青瓦白墙、砖雕门楼,苏派建筑古朴淡雅、曲径通幽,京派建筑中轴对称、中规中矩,闽派建筑土夯纯熟、宏大精细,晋派建筑侧重木构、雕栏画栋,川派建筑取材广泛、天人合一。此外,岭南建筑、海派建筑、江南民居也在知名建筑流派之列,至于西南竹楼、大漠蒙包也都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极尽建筑之妙。
   诸如桥梁、牌楼、庭院这些,都是属于建筑行列,因此我们的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建筑,只要你肯留意,建筑之美就无处不在。
   从有巢氏到鲁班,从刘秉忠再到梁思成,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无数的建筑大师,并会有业内公认的翘楚。他们一个个思路上天马行空、精神上殚精竭虑、实践上俯身躬行,正是在这群人的引领下,建筑业才得以蓬勃发展,走向辉煌。
   或朴实淡雅,或富丽堂皇,或自然成趣,或意蕴盎然。一代代传承,一步步发展,一种种文化,一段段历史。这就是建筑之美,建筑之魂,建筑之妙。

共 23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详谈建筑之妙,让人大开眼界。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部落,首领“有巢氏”创造了以草木搭建的构建物。这种“巢”不仅可以提供人类休息,还可以防暑御寒,大大降低了来自外界的威胁。有巢氏建筑房子虽然简陋,象征着人类开始从“穴居”走向了“巢居”生活阶段。那种以草木构建出的简易居所,就是最早的建筑雏形。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夯土建筑得到发展,人类的住房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因地制宜建造有地域区别的房屋,开始用砖瓦建造既保暖又美观的住房。人类开始注重在房子的梁、柱、椽、顶、檐、廊、墙、门、窗等部位,精雕细琢,建造出很有时代感的建筑。北京故宫是皇家宫殿杰出代表,还有一些贵族住的房屋都有考究的价值,从这些不同年代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可以看出古人的聪明与才智,他们的审美观,都让后人叹为观止。房屋建设发展至今,基本上是用混凝土建造的高楼大厦,而在农村还可以看到不同传统的房屋建筑风格。本文作者谈及从古至今建筑,可以看出作者胸有丘壑知识丰富,文笔娴熟,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08 13:30:31
  感谢作者赐稿星月,编辑不当之处,请海涵!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08 13:32:03
  房屋建设,或朴实淡雅,或富丽堂皇,或自然成趣,或意蕴盎然。一代代传承,一步步发展,一种种文化,一段段历史。这就是建筑之美,建筑之魂,建筑之妙。说得妙!
回复2 楼        文友:后街        2024-08-10 10:57:04
  感谢老师编辑拙作,问好。
3 楼        文友:柏丫        2024-08-08 21:31:25
  中国的建筑之美,独树一帜。时代发展到今天,有的古老建筑被岁侵蚀,有的被人为破坏,现代大多建筑被西化。所以保护古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迫在眉睫。
回复3 楼        文友:后街        2024-08-10 10:57:49
  老师说的很对,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原汁原味。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8-11 20:04:36
  衣食住行是我们人类的最基本生存条件,本文详细介绍了从古到今,随着社会进步,文明的发展,建筑从简陋到精美的过程。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后街        2024-08-12 11:36:57
  谢谢彩蝶飞舞老师留评,祝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