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街角有间书报亭(散文)
2000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我所在的小城,全县十几个乡镇无一例外地拖欠了工资,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人们的生活很有些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和爱人在县一中对面的街角,承包了一间小小的邮政报刊亭。
小城大概有十几家这样的书报亭,是非常逼仄的一间简易小屋,也就四五平米的样子。小屋下半部分,用大约七十至八十公分高的铝合金板材围起,上面是玻璃展示窗,一侧开有一扇小门。
一切手续办好,订好报纸杂志,申请了两部公用电话,又采购了一点小零食,书报亭雏形初具。那天下午,我和爱人忙着将报纸杂志分门别类地挂在展示窗上,脚下堆放着一箱箱的书籍、报纸和零食,电话还没来得及安装,有人敲窗示意买东西。手忙脚乱的我,怀着一腔忐忑,非常窘迫地接待了我们的第一位顾客。捏着手心里刚收到的几张一元的纸钞,心里翻腾起复杂的情绪,有欣喜,也有酸楚。
我们的书报亭就这样开张了。
书报亭所在的那条街不宽也不长,但因为紧挨一中,非常热闹,尤其上下学期间。街上小吃摊林立,还有文具店、打印店、早餐店、理发店、服装店、电动车店、游戏厅、修理店……一应俱全。报亭位于与主干道相接的街角,地理位置很好,方便学生和路人停留、购物。
每天一早,爱人从单位下了夜班,再赶去书报亭“上班”。停好三轮车,撑开玻璃窗外的防护窗板,简单地打扫下卫生,接好公用电话,再挂好杂志报纸,晚报就送到了。不过,这时候的晚报还不是完整的一份,而是一版一版分着的,需要按版次顺序,进行“二次加工”。报纸刚从流水线上下来,余热尚未散尽,油墨着色不牢,待几十份报纸顺好、码齐,手早已变成黑的。
除了晚报外,还有十几种报纸,既有比较小众的,也有很实用的,也有顾客根据自己需求订阅的,样报整齐悬挂在亭外窗下的位置。杂志品类更多,玄幻的,悬疑的,修仙的,服装类的,军事类的,娱乐类的……卖得最好的是《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意林》以及《故事会》等。玻璃展示窗上,自上而下拴了三排铁丝,上面挂满了大小书籍。顾客站在报亭外,目光从一排排杂志上扫过去,然后指着其中一本或者几本说,这个(些)我要了,多少钱?当然,也有每天只是来翻翻书看看报,看完了,报纸一撂走人的。
一摞厚厚的报纸旁,是黄色的公用电话,就放在固定于窗框上的一块儿大约二十公分宽的可拆卸铁板上。报亭内可怜的空间里,靠窗支了一条窄窄的货架,上面放了些零食以及圆珠笔、电池、打火机等小百货,货架下堆放着待售的书籍报纸和杂物,一把暖瓶,一个塑料盆,还有一张半旧的椅子。
书报亭很快成为学生们的乐园。一下课,孩子们蜂拥着走出校门,买饭的、逛街的、买书的,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有几个孩子跟爱人混熟了,跑到亭子前喊声叔叔,就开始翻书看报,甚至主动帮着爱人看店、卖东西。如果有什么想看的报纸杂志,也会让爱人帮忙去搜罗。
天气热起来,我们又弄了个冰柜摆在亭子旁,里面冰镇上雪糕饮料矿泉水,方便渴了的、热了的路人解渴降温。
一天中最后一次小高潮,是高中学生下晚自习,等他们散尽,已是十点半以后。把冰柜寄放到人家店铺里,取下挂了一天有些“张扬”的样报,收好零食,将电话、没卖掉的新书和其他物品装箱,再把箱子装进三轮车,放下窗板,锁好小屋门,收摊回家。
并非我们不嫌麻烦,而是真的会被偷。报亭开了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就被撬了。第二天一早去开门,发现门大敞着,锁已经撬坏了,亭子四角都有撬过的痕迹,有一角的铁皮已经卷了起来,书报、零食扔了一地。
案子后来破了,但损失没法追回来。报亭里除了书报就是零食百货,都是易耗品,窃贼不会偷书报,其他东西被偷肯定有去无回,因而直接损失不大,但破坏性很大,尤其是书籍报纸,一旦破损就很难再卖了。
晚上回到家,还得简单核对一下账目,备好第二天要用的零钱。把一张张浸透汗水的皱巴巴的纸币抚平放好,算算忙碌一天的成绩,再唠叨唠叨明天该补的货,终于可以“躺平”了。记得第一个月统计“战果”,大约挣了五六百块钱,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多,把我俩兴奋得,全然忘记了那些吃不上饭、睡不上觉的辛苦。
要说最繁忙的时候,肯定是高考前后。晚报登载的多是高考有关的内容,每场考试结束,晚报还有答案做参考,所以很抢手,即使加了平时几倍的量依然早早售罄。杂志、零食和小百货需求量也很大。高考那几天,街巷两侧的背阴处挤满了家长,有站着的,有带了小马扎坐着的,也有垫了东西坐在马路牙子上的,有摇着扇子的,有搭着毛巾的,有卷起上衣露着半个肚皮的……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东拉西扯,眼神里透着焦灼、不安还有期待。不时有人来拿冰镇的矿泉水、饮料或雪糕什么的,天实在太热了,而他们的心里又着了火。
书报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补贴了我们的生活,但困难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和爱人都有工作,谁都无法全身心投入。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报亭看似很小,却跟经营店铺一样耗神费力,又得进货,又得守摊,一个人很难支撑。爱人为了这间报亭,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而我,也倾尽心力,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尽量多替替他。
严重睡眠不足的爱人坐在亭子里,时常困得前仰后合。为了抵御浓重的困倦,他习惯沏上一杯浓茶,但如厕问题又随之而来。附近没有公厕,只能去临近的单位或店铺,有的店家还明确拒绝,兜兜转转花费很长时间。起初,他每次离开前都放下窗板,关好门,回来再打开,不但麻烦,还总被人误会没开门,后来干脆不关了,直接拜托临近的商户帮忙瞅着。
除了精力上的不足,经营报亭还影响甚至打乱了儿子的生活。在这之前,爷儿俩中午在家吃饭、午休,儿子的作息有人监督,现在儿子放学直接到报亭,在小吃摊吃过饭,自己回家午休或写作业,有时还得先帮他爸守会儿店,没人管束,全凭自觉。刚开始没觉得怎样,一学期过去,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儿子的成绩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甚至学会了撒谎、瞒骗。
一天下午,儿子又一次撒了谎,被爱人识破后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打,那是爱人唯一一次打儿子。而这也让我反思,为了挣钱,爱人透支自己的健康,儿子缺乏引导和管束,这是否值得。
后来便请了个帮手,一个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
原本书报亭就是微利,再请帮手,挣的就更少了,但我们不舍得将它转手,一是留恋那一屋子的书报香,仿佛浸润其中,自己也沾了不少“文化”气;二是它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那些辛苦和汗水堆叠起了深厚的感情。何况,我们家当时确实很需要它。
2005年5月,公公突然脑中风,偏瘫在床。婆婆有严重的肺心病,身体一直很不好,家里一下多出两个病人,我们的生活左支右绌。思谋再三,还是决定将亭子出让。
几年之后,县里统一关停了多家书报亭,只有寥寥几家经过更新升级继续营业,我们曾经经营的那间也在关停之列。
我们短暂的“经商之路”结束了,但这份独特的体验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的感受,对他人、对工作都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无论哪行哪业,你若没有亲自去了解体验过,你就无法真正认识到它的甘苦和价值。书报亭,一个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却可以让你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渴望,并非莘莘学子才会有的渴望。同时,它还是你了解世间百态的一扇小小窗口,望过去,你就看见了最具生命力的小城。
如今,连那寥寥几家也不见了,这一丰沛了小城文化的独特风景,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随着科技的发达和获取信息的便捷,终于隐没于历史尘烟。大街小巷依旧繁华,人们步履更加匆匆,只是再也觅不到那一角让灵魂暂时小憩的地方,风中再也嗅不到书报香,耳边再也听不到那声呼唤:老板,来份儿报纸!
真的好怀念那间小小的书报亭。
书报亭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是一曲关于生活与生存的交响。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到那份对纸质阅读的热爱与执着。
文章中,书报亭的兴衰,不仅是经营者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缩影。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当下,我更加珍惜那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光,也更加理解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书报亭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和情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