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饽饽韵味:岁月沉淀的温情(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饽饽韵味:岁月沉淀的温情(散文)


作者:清鸟 举人,4699.6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6发表时间:2024-08-09 16:44:35


   前不久,我参加了同学儿子的婚礼。那是一场热闹非凡的庆典,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而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份别具匠心的回礼——饽饽礼盒。
   当那一溜礼盒被规整地摆在酒桌旁时,我起初并未在意。如今的我们,物质生活优渥,不缺这一点吃食,况且带回家也可能只是闲置浪费。更何况,同学身处二婚家庭,日子过得拮据,我们都不忍让他破费,想着把剩余的礼盒让他退回喜铺,能为他节省些开支。
   然而,当我不经意间瞥向礼盒,看到那上面美轮美奂的花样饽饽图案时,心中涌起了一丝好奇。我轻轻打开礼盒,“哇”的一声惊叹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来,他们睁大眼睛望着我,我按捺住喜悦,故意不紧不慢地把手伸进礼盒,取出一个牡丹花形状的饽饽,将它轻轻放置在餐桌旁的花盘里。大家纷纷伸长脖子,凑过去仔细端详,连连称赞:“漂亮,简直和真的牡丹一模一样!”
   那牡丹花形状的饽饽,花瓣层层叠叠,颜色娇艳欲滴,仿佛是一朵刚刚盛开的牡丹,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还有那金鱼饽饽,栩栩如生,仿佛在水中游动,象征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花朵饽饽,无论是娇艳的牡丹还是妩媚的玫瑰,都代表着美好与吉祥;如意饽饽,形似如意,寓意着万事如意。每一个饽饽都独立包装,很是方便存放和携带。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争先恐后地取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礼盒,而后回到座位上,话题便自然而然地围绕着这些饽饽展开了。
   原来,同学爱人的娘家是胶东人,而胶东大馒头那可是出了名的美味可口,早已被智慧的胶东人民,打造成了走亲访友的佳品。
   她在饽饽工厂工作了许多年,工厂老板乃是她的舅舅。她为了让儿子的婚礼办得既特别又不失礼节,可谓是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着各个环节。她察觉到如今回礼的礼盒大多趋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意义。于是,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将礼盒里的点心替换成饽饽这一妙法。舅舅全力支持,就当是自己送给外甥女的一份贺礼。
   这时,同学夫妇过来敬酒,我们都纷纷起身感谢她的礼盒。她大方地说,你们喜欢,我就放心了。如果觉得好吃,或者有需要,礼盒上有电话,会快递到家的。
   我看着手中的饽饽,心中感慨万千。它们的做工精细绝美,外皮光滑如玉,那细腻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制作者的用心。我想象着咬上一口的滋味,松软的面皮在齿间绽放,麦香瞬间盈满口腔,内馅的甜香恰到好处地融合其中,那一定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二
   我将这份饽饽礼盒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如同捧着一件珍贵的宝物般,轻轻地放在桌上。每当目光触及它,诸多往事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自幼生活在北方的我,与大多数北方人一样,对面食情有独钟,我尤其喜欢吃母亲亲手制作的饽饽。
   我生活的乡村,饽饽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每逢佳节或重要庆典,人们总会精心制作各种形状的饽饽,当做贡品或是走亲访友,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做饽饽要提前发面。那时候用老面,一发时间长,头天晚上母亲用发上面,第二天早早起身,将发好的面从温暖的炕头上端出,再掺入适量面粉,揉至软硬适中的面团。随后,母亲便会喊我和姐姐出来帮忙。母亲将面团撕成一个个小块,我和姐姐便卖力地揉着,直至面团变得光滑圆润,才交给母亲。母亲查看一下揉到位了就开始整形。不一会儿,一锅形态各异的饽饽便初具雏形。做好的饽饽要在炕头进行二次醒发,这一步至关重要,需时刻留意状态,醒发不能不足,也不能醒发过大。醒发不到位,饽饽体积小,不松软,口感欠佳;醒发过大,面团会失去弹性,出笼后的饽饽表面会塌陷,口感也会变差。
   那时条件有限,母亲只能凭借经验来来回回地查看,而我们则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满心期盼着能早点品尝到那香甜的味道。
   揉面着实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那时的我常常累得手腕发酸,总想撂挑子。但当我看着手中粗糙的面团逐渐变得光滑细腻,坚硬的质地渐渐变得柔软时,心中便涌起一股自豪与成就感。母亲什么时候喊我,我都会欣然接受。
   那时候,没有零食和水果,我们最期待的便是母亲制作的饽饽,尤其是过年时的饽饽。母亲会用她的巧手将面团捏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状,有活泼可爱的兔子、娇艳欲滴的花朵、灵动游弋的鱼儿等等,然后将它们放入蒸笼中蒸熟。
   当饽饽出锅的那一刻,浓郁的麦香瞬间弥漫整个屋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松软的面皮与香甜的馅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母亲则满含笑意地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她脸上绽放的笑容与我们心中的喜悦如出一辙。
   饽饽,乃是各类面食的总称,馒头亦在其列。除却新年以及某些重大节日,我们平时也很少能吃到饽饽。大多时候,仅是将揉好的一大盆面搓成若干长条,接着手起刀落,一个馒头就出来了,我们俗称“一刀一个馒头”。然后上锅蒸熟,相对饽饽,馒头工序简单,省时。
   饽饽的制作需得用心,仿若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个环节皆容不得半分疏忽,需怀着满心美好的期待方能完成。
  
   三
   胡同里的纪奶奶身着一件偏襟青布袄,头发梳理得丝滑光亮,常年于后脑勺挽着一个规整的发髻。她面容清秀,讲话时柔声细语,怎么看都不像一位乡下人。她与胡同里的其他人基本不搭腔,却对孩子格外喜爱。
   在乡下,孩子翻墙爬屋实属家常便饭。有一回,我们玩火时不慎将她的柴火垛给点着了。我们满心担忧她会去向家中大人告状,因而我们都不敢回家。未曾想,她不仅没去告状,还把我们叫到她家里。当时她正在家做饽饽,拿出已经蒸好的饽饽塞进我们手里。
   吃饱之后,我们悄然围聚在她身边,目光紧紧追随着她那熟练摆弄面团的一双巧手。
   渐渐地,我心底涌起一股跃跃欲试的强烈冲动,纪奶奶似乎洞察了我的心思,微笑着递给我们每人一个面团。她手把手地引领着我们制作饽饽,那专注的神态,宛如在精心雕琢一件惊世的珍宝。她轻柔地揉动着面团,声音如同和风细雨般传来:“这做饽饽啊,就像人生,得有耐心,有巧劲,才能做出好滋味。”
   在纪奶奶的悉心指导下,我竟做出了一个圆润漂亮的饽饽,那是我人生当中首次独立完成的作品,内心的激动犹如澎湃的海浪,自此往后,我再也无需母亲为我整形。
   纪奶奶的身影于那温暖的灯光下显得愈发高大,而那些饽饽,也化作了我心底永远难以磨灭的美味与回忆。
   纪奶奶的身世于胡同之中一直是一则神秘的传说。据说,她凭借着一手超凡的面食手艺赢得了一位国民党军官的倾心,尤其是她做的饽饽,令那位军官赞不绝口。她伴随那位军官辗转南北、四处征战,可谓是见足了大世面。后来,那位国民党军官不知所踪,她只得另觅良人。来到我们这胡同时,已然是她的第四次嫁人。
   纪奶奶所历经的风风雨雨,皆隐匿在她那深邃如海的眼眸之中。多年过去,胡同里的人纷纷迁离,唯有纪奶奶依旧守着她那摇摇欲坠的老房子。
   多年后,前去探望她时,我已能做出许多品种的漂亮饽饽。
   做好的饽饽摆满了她的炕头,她仍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饽饽,一如往昔那般专注,仿佛时光从未流转,她从未离开过这方制作饽饽的天地。
   我问纪奶奶:“做这么多饽饽,您吃得完吗?”她依旧如同年轻时那般轻声细语地回答:“我呀,吃不动了,这些都是给孩子们准备的,四个孩子,一人一份,周末他们就回来拿。”
   听闻此言,我的心头猛地一热。我听母亲说,纪奶奶的孩子们都在外面开馒头店,是纪奶奶亲传的手艺。
   纪奶奶这一生都未曾拥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她来到胡同时,家里最小的孩子不过才四岁。她将那四个孩子视作亲生骨肉,他们虽然不幸失去了生母,却从未缺失过爱。他们钟情于纪奶奶做的饽饽,即使自己会做了,还是喜欢吃纪奶奶做的饽饽。就如同我,我自己也早已学会了做饽饽,但我仍然喜欢母亲的做的味道。也正因如此,纪奶奶和我母亲都为了这饽饽操劳努力了大半辈子,她们也幸福了大半辈子。
  
   四
   自从结婚后,我就开始独立做饽饽。做给孩子们吃。做给爱人吃。女儿在外求学,也常打电话回来要我做的饽饽。她经常分给她的朋友和同学,他们也都喜欢吃我做的饽饽。这时候,就会涌现出做饽饽的冲动,
   我先是小心翼翼地把发酵粉倒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看着它慢慢融化。接着,加入了母亲送来的面粉。那可是她亲手种植的小麦,然后去磨坊精心加工而成的。我用心地把面团搅拌起来,直至再也看不到一丝干粉。随后,我将其放入压面机中反复压制,直到面团变得光滑得宛如新生。
   接下来便是整形环节,把面团塑造成理想的形状后,将其放入醒发箱。凭借着过往的经验,我精准地设置好温度和湿度,再也不用像母亲当年那样,为了查看面团的状态来来回回地奔波。
   在高科技的助力之下,制作饽饽变得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然而,不知怎的,我始终觉得那用双手揉制出来的饽饽,是任何先进的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饽饽,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面食,宛如一位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而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从最初单纯为了填饱肚子的使命,逐渐演变为贡品和商品,在岁月的长河中,其品种和制作方法悄然发生着深刻而动人的改变。
   早在宋代,众多出色的面点师便如星辰般涌现,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饽饽应运而生,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美食的光芒。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饽饽依然是人们餐桌上那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饽饽的种类变得愈加琳琅满目,口味也愈发丰富多样,如同一场绚丽多彩的盛宴。
   我一直在做饽饽的路上,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用心,从未停止。
  

共 38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情感与记忆的叙述中,我们被带入了一个饽饽的世界,一个由面粉、水和情感揉合而成的世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饽饽在不同人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深刻意义,从婚礼上的回礼到童年记忆,再到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饽饽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文化。文章通过饽饽这一载体,展现了中国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代相传的温情。从胶东大馒头到胡同里的纪奶奶,再到作者个人对饽饽的制作和传承,每一个故事都如同饽饽的层层叠叠,丰富而有层次。这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赞美,更是对那些默默无闻、用心生活的人的致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速食和便利,但这篇文章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手作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正如作者所言,尽管现代科技让制作饽饽变得轻松,但那份用心和情感,是任何先进机器都无法复制的。 编者在此呼吁,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归传统,体会那份手作带来的独特韵味。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饽饽",无论它是食物,还是情感,或是文化,都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愿这篇文章能触动你的心弦,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饽饽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体会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珍惜那些用心制作的美食,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发光的人们。文章内容丰满贴切,真情流露。编辑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0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8-09 19:40:56
  这篇关于饽饽的文章,文章不仅仅是对一种传统面食的描述,更是对亲情、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深情颂歌。饽饽,这个北方餐桌上的常客,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桥梁。作者通过对饽饽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来自手作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每一个饽饽,都承载着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对童年的追忆以及对文化的尊重。从婚礼上的回礼到个人独立制作饽饽的经历,文章让我看到了饽饽在不同场合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位置。文章中提到的纪奶奶,她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手艺和爱心,温暖了周围的人,也传承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她的形象,如同饽饽一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读完这篇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应该更加珍惜那些看似普通却又充满情感的事物。饽饽,这个简单的食物,却能唤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那些由心而发的温暖和爱。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8-10 21:12:4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8-11 20:46:55
  “饽饽”这个名称可能来源于蒙族或者满族,满人把很多面食都称为“饽饽”,包括饺子。我们这里有一句形容人不苟言笑的俚语:“见了煮饽饽都不乐”,好吃不如饺子,这句俚语就是说见了煮饺子都不露笑容。我们这里“饽饽”比较狭义,单指贴在锅边的玉米面饼子,蒸玉米面称为“窝头”,老师所介绍的食品我们这里统称为“点心”。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以前饽饽是家常食品,不能用来招待客人,现在却成了稀罕物,特别是我们这里的“贴饽饽熬鱼”。把饽饽贴在鱼锅的上沿,让鱼汤煮着半截饽饽,完全可以用来招待贵客,我就用这种饭招待过北京来的客人。客人吃完后赞不绝口,回去后让单位食堂照做,结果饽饽全部溜到鱼锅里,成了煮饽饽。后来他们的食堂管理员向我请教,为什么饽饽贴不住?我笑着告诉他,用燃气灶做饭,锅的上部分都是凉的,如何粘住饽饽。现在家里也一样,无法在锅里贴饽饽,想吃带饹馇的饽饽,只能用平底锅烘烤。
回复3 楼        文友:清鸟        2024-08-11 21:17:31
  花样繁多,其实,饽饽是面食的统称,各地叫法不同而已。胶东大饽饽就是各种花样馒头,特别好吃。感谢大哥来访,祝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