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糕粑稀饭,传承百年的特色美味(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糕粑稀饭,传承百年的特色美味(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0发表时间:2024-08-10 10:06:28


   昨日,微风吹拂,天气凉爽,我和妻子、女儿一道,趁两个小外孙放暑假,带他们去贵州花溪青岩古镇游玩。到此一看,唉哟,景区内外,游客摩肩接踵,人潮涌动。担心吃午饭时人多,我们就提前来到古镇旁的小吃一条街。
   哪料到此一望,这里早就挤满了人,且一波接一波的游客正从景区往这里汇聚。我们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一家名为“谢大姑百年小吃店”门前,见院子里坐满了人,正想离开,店里服务员热情迎了上来,说店里二楼有空位。她领着我们上楼时,我回头看见一楼靠店门右旁开放式厨房灶台上,有一只如茶壶形状的方型器皿,上面放着一个木甄,正往外冒着缕缕白色的热气。服务员见我看得那么专注认真,就告诉我说,那是店里用来制作糕粑稀饭的专用水壶。
   楼上百余平方的餐厅里,摆着十来张圆型的餐桌,坐满了食客,像办酒席一般,热闹非凡。唯有靠左壁处有一桌空着,去那里坐定后,我环顾四周,发现大多就餐者面前都摆放着一只碗,碗里盛有颜色微黑的粥,看着这稀饭样儿的饮食,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母亲生前患脑梗,每天只能吃妻子用白菜熬煮的软软稀饭或其它流食的情景。想着想着,脱口对女儿娜娜说,这稀饭肯定没有你妈煮的好吃。女儿笑了起来,回答说,这是糕粑稀饭呢,和妈妈煮的那种截然不同,等会你吃后就知道了。
   说实话,没退休前,青岩古镇我没少来,不是点猪脚、米豆腐,就是吃辣子鸡什么的,总以为这糕粑稀饭和家里做的稀饭没啥区别,加之我不大喜爱吃流食,就没在意。这次来刚一坐下,服务员就笑盈盈拿着菜单走过来,叫我们点菜,还未开口,她就先入为主,给我们写上了五碗糕粑稀饭。我一看,心想这也太“霸道”了吧。这时,女儿见我板着脸,不高兴的样子,就对我说,你看,来这里吃饭的人都是冲着它来的,天这么热,吃碗糕粑稀饭养胃解暑,健脾生津,多好嘛。我想,反正还有其它吃的,就来过老牛大弊气——不吭声。耐住性子,不让大家扫兴。
   不一会儿,服务员给我们端来糕粑稀饭,我仔细一看,这的确与家里自制的稀饭大不一样:它以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个煮熟的糕粑团,看上去煞是诱人。糕粑团上面还撒上了一些冬瓜糖、花生碎、芝麻和一些叫不上来的配料。吃时用勺子把糕粑捣碎捣匀搅拌,让白白嫩嫩的糕粑粘上配料,和藕粉融合一起。哇塞,果然口味甜糯,柔滑细腻,清香四溢,冰凉爽心。我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吃个精光,还想再来一碗,可服务员说,今天准备的己经卖光了。
   女儿看我意犹未尽的样子,笑着对我说,这下,知道好吃了吧。随即摆起前不久一件有趣的事。那天,她遵义的一个好友来这里游玩,一开始听说吃糕粑稀饭,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还调侃说,这么远来,就用一碗稀饭招待她。结果没吃上两口,笑容满面,赞不绝口,连吃了两碗还想吃。走时还问有包装的成品没有,想给家人带点回去,也让他们饱饱口福。离开时,还不停地对我说,虽然这糕粑稀饭名字听起来有些怪怪的,但吃起来却别有风味,回味无穷。
  
   二
   吃完饭下楼,一看顾客少了许多,就和店主攀谈起来。店主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热情开朗,说话风趣。她名叫谢丽娟,是青岩古镇糕粑稀饭的第九代传人,她说她家从祖辈开始,做这道传统饮食已有上百年历史了。要是吃上她家制作的糕粑稀饭,就好比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说。随后店主拉开话闸,一五一十叙摆起了糕粑稀饭的由来。
   晚清时期,有一个年轻厨师长得俊朗帅气,聪明能干,因厨艺高超,被招进宫廷当了御厨,他制作的糕粑稀饭香味可口,被定为宫廷的御用甜点,连慈禧太后都很喜爱。可这个年轻人没能把好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慎染上赌博恶习,成天忙完事后,就约人赌博,久而久之,欠下了一屁股巨额赌债。他害怕被宫廷官员知道后,遭受处置,又怕还不起赌债,挨打受骂,只好悄悄逃出宫外东躲西藏,以乞讨为生,最终流落到偏僻边远,贫穷落后的贵州青岩。
   那时,谢家在青岩是富裕人家,主人心地善良,为人宽厚。一天早上,谢氏老祖父在家门口,突然看见一位衣衫褴褛,乞丐一般的年轻人,饿得奄奄一息,倒在地上,就赶快将其扶进家中,救他一命。没想到这人仅是宫廷逃出的御厨,他见谢家人善待自己,为感谢救命之恩,便毫不保留地将糕粑稀饭制作技艺传授给他家。后来谢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把糕粑和稀饭相融混合,制作出了口味纯正的糕粑稀饭。自此,糕粑稀饭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接下来,谢丽娟又深有感触地告诉我说,糕粑稀饭美食技艺的传承,真还来之不易。一开始,这青岩古镇上只有她们一家糕粑稀饭店,店主是她前辈,名叫谢永刚,人们称他叫谢老伯。他认为这是祖传秘方,就严格按祖训只准家传,传女不传男,而且必须有三年的学艺才能出师。当时不下五六百人来拜老伯为师,但都被他一一拒之门外。周围的人认为他不可理喻,是个怪老头。据说老伯有几套房子,收着房租,不靠卖糕粑稀饭赚钱。那时,他每天只卖一百份糕粑稀饭,卖完为止,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都吃不上。他直言不讳跟食客说,他卖的糕粑稀饭每份成本六元,卖八元,只赚一点辛苦费。无论别人好说歹说,他仍固执己见。心里只想保留这份手艺,让人们知道他是“舌尖上的手艺人”,就一尺十寸——满足。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糕粑稀饭制作技艺终于传开了,现今青岩古镇沿街餐馆,几乎家家都制作有糕粑稀饭。在省城贵阳和花溪的一些旅游景点也有这道美食。可实话实说,制作糕粑稀饭,看似简单,其实做法非常复杂,要经几十道工序才完成。先要精选贵州本地上好主料粘米和糯米,辅料花生、芝麻、玫瑰酱等若干种配料。制作中,就主料来讲,在不同的季节,粘米和糯米的比例不同。而辅料则根据不同气温、湿度确定其分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配制方法。对了,尤其是玫瑰酱的烹饪更考究。首先在炉火上烧一壶滚开水,待壶嘴冒热气后,用一只精巧的小木甄放在水壶盖口的位置,将一小块圆圆的类似年糕一样的东西填进小木甄圆孔之中,经过壶内热气熏蒸。然后用汤勺舀一勺藕粉,浇红糖水调散调匀。再用滚水冲入,将芝麻、核桃仁、花生籽、葵花籽、玫瑰酱搅拌成稠糊状,这样,一份赏心悦目、香甜诱人的糕粑稀饭才算大功告成。
   这时,站在一旁的一位服务员,接过店主的话说,要学好这门技艺真的很难,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啊。我们店主跟着她母亲学了整整三年,才将这门手艺学到家。我跟着谢姐学了一年多,到现在,对好多重要环节都还把握不准。
  
   三
   一碗稀饭带动一条街,一道美食热闹一古镇。多年来,花溪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2010年2月青岩古镇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景区这一极好机遇,始终把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景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落于实处。由有关部门对景区内外饮食店的门头门面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整治,让其与古镇风格融为一体,尽显古香古色。同时,在古镇东面旁打造了一条别致独特的小吃一条街,既解决了上百名当地村民的就业,又完善了景区配套功能,此举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2015年4月以来,区直有关部门和青岩古镇旅游管理处联合,充分利用五一、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定期在古镇文化广场开展“讲传承、品美食” 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广大游客近距离了解青岩糕粑稀饭、猪脚、玫瑰糖等传统文化名食的由来,面对面展示传统饮食技艺,让他们在活动中识美食、饮美食、爱美食。达到来古镇游览既能饱眼幅,看到独特壮美景观,又能饱口福,吃上可口传统美食的目的和愿望。
   更为可喜的是2019年10月,中国高速公路在浙江杭州举行的“行浙里,享美食”第四届高速公路服务区美食品鉴会及美食高峰论坛活动现场上,经过激烈角逐,贵州青岩糕粑稀饭从参展的二十八道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具地方特色小吃”一等奖。从此,糕粑稀饭走出了青岩,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更有名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谢丽娟等众多传承人的不解奋斗,2019年8月,青岩糕粑稀饭制作技艺入选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随着花溪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区里把所属高坡云顶草园,天河潭、花溪公园等著名景区联在一起,竭尽全力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促使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一体化、一站式旅游格局。与此同时,为让舌尖上的美味更加美好,把景区饮食业与景区建设同规划,同安排,同建设,不断举办传统美食培训班,培育更多的非遗美食传承人。让游客在其它景区也能品赏到味香纯正的青岩糕耙稀饭,嫩绿脆香的青岩米豆腐,味美可口的青岩“壮员蹄”、花溪牛肉粉等众多美食。
   又说那天我们一家子从青岩古镇回到家里的第二天,大哥、大嫂从老家来了,嫂子说她近段胃不好,吃东西不消化,我立马想到青岩古镇离家不远,就和妻子商量,明天陪他们去游玩古镇,再吃一顿糕粑稀饭。说实话,昨天没吃够,心里真还挂念着它呢……
  

共 35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青岩古镇的糕粑稀饭为话题的精美散文。文章以游览中遇见美食为主体,以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口中所食,话中有情,相互交织期中。先说在小吃一条街,亲临了“谢大姑百年小吃店”,足享了美食之乐和优质的服务。接着女儿谈起的一件趣事,让这其貌不扬的小吃店又增添了诱人的色彩。然而好事总是一波三折,随着作者与店主的攀谈,这个百年老店的糕粑稀饭的古往今来的历史又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这舌尖上的手艺人其实也是青岩古镇的特色饮食文化。其配料,工艺,倾注的深情,历史文化传承,这都是美食一条街,让人沉醉和神往之处。人常说:出游在外,无景不欢,无食不爽,无乐不美。老师在赏游中,观景中有美食,美食中有厚重,交流中有意外收获,这岂不让人心旷神怡,快乐无限。欣赏佳作,推荐共赏,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老师文丰快乐,佳作不断,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0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乡笛        2024-08-11 17:19:28
  诚谢梦在何处老师一直以来的关心帮助,诚谢老师时常为我编辑文章并精彩留言,鼓励我奋进。诚祝老师八月安好,创编愉快,佳作连连。敬茶!
1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12 19:34:56
  文章生活气息浓郁,赏心悦目,让人回味不断。恭贺乡笛老师征文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13 楼        文友:戈比        2024-08-18 11:20:32
  糕粑稀饭的飘香,包裹着贵州大山深处的富养离子向我们飞来。这种自有民族特色的小吃,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乡音,是一种乡情。这篇文章,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糕粑稀饭的魅力,同时又收获了民族小吃百花园里与众不同的味蕾感受。作者娓娓道来,节奏平实而细腻。好文共享,学习了,问好,秋安!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