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非遗美食虾爆鳝面之传说(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非遗美食虾爆鳝面之传说(散文)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70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61发表时间:2024-08-10 19:00:22

【江山·根与魂】【流年】非遗美食虾爆鳝面之传说(散文)
   杭州山色美景,世人皆知。论起杭州美食,鲜有人知。其实,杭州美食并不输于山色美景。就拿面食来说吧,就我所知道的面食就有:猪肉盖碗面、炒鸡面、鸡丝面、三鲜面、笋泼肉面、耍鱼面、盐煎面、大熬面、子料浇虾臊面等等。虾爆鳝面,更是其特色面食之精品美食。
   2018年的春天,人间芳菲四月天。
   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线下采风小组成员:纷飞的雪、五十玫瑰、燕剪春光、芦汀宿雁、妖怪山、一海明月外加两位文友,一共八人,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杭州、乌镇”任意游活动。
   采风是名,加深友情是实。依稀记得,这次杭州行入住的地点选在了西湖大道旁边的佑圣观路165号的通润大厦。
   春风拂面,文友相聚,心情舒畅。只是午饭还没有着落。社长纷飞的雪问我:“中午,我们在哪里吃饭?”
   我一点都没有迟疑,立刻回答:“走,咱们去奎元馆吃虾爆鳝面去。”
   杭州老百姓流行一句话,到了杭州,必须到奎元馆,如果说,在奎元馆没有吃过虾爆鳝面,等于没有来过杭州。
   奎元馆是杭州的老字号面馆,有“江南面王”之美称。我们现在去的奎元馆总店,位置是民国时期杭州最繁华的地段官巷口即现在的解放路与中山中路交叉口。这里主营面食,当然也有丰富的甜点糕点。主营的面条,选料讲究,由专人制作。最负盛名的要数虾爆鳝面和片儿川。
   我当即解释说。
   打开高德地图搜索“奎元馆”三字,一看,真有喜出望外之感,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奎元馆总店离我们住的酒店只有一千米路程。
   走进店门,扑面而来的是是那幢三层楼建筑物门楣上,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奎元馆”三个金字;两旁书写的名联是:“三碗二碗碗碗如意,万条千条条条顺心。”寓意美好祝愿。大楼上方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程十发先生“撰写”的“江南面王”四字匾额,闪闪发光,显示名店别样的文化底蕴。
   走进店内,果然名不虚传,顾客盈门。我们一行,一时还不知道如何下手,我问服务员是先开票还是先找座位。服务员告诉我,先找座位坐下来,然后在座位上买票。这里的每一张桌子上面都贴有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奎元馆的菜单页面就出现了,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寻觅已久的两碗面:虾爆鳝面和片儿川面。
  
   二
   要说“虾爆鳝面”必须先说“奎元馆”。对中国的地名、物品名、人名,我喜欢刨根问底。奎元馆原名是“魁元馆”。
   最初,奎元馆店面很小,甚至连招牌都没有,名不见经传。那时,朝廷大兴科举,全省各地的读书人中了秀才以后,都要到杭州贡院来考举人。这些考生要吃了早点进考场,店主为了招徕生意,特地烧了一种“三元面”供应顾客。这“三元面”其实就是在面碗上放了三只剥了壳的茶叶蛋,取“三元及第”的意思。这“三元及第”可不得了,是说,一个人,在科举制度下,乡试、会试、殿试接连考中第一名。那时,三者第一名分别被称作:解元、会元、状元,这三者合称为“三元”。此意,民间俗语叫“连中三元”。因为寓意吉祥,来赶考的秀才都喜欢讨个口彩,面店的生意渐渐好起来。
   那个赶考的秀才,虽家境贫寒却满腹诗书,店主送上三枚茶叶蛋并祝连中三元。秀才不负众望,中了贡元,念及店主的恩泽便登门拜谢,看面馆还无招牌便挥笔写下“魁元馆”。此后,“魁元馆”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多,后任店主因嫌“魁”字有“鬼”旁,为避讳改为“奎”字,一直沿用至今。
   依据《古代汉语字典》,我发现“奎”与“魁”,除了音同,两字都是形声字,没有其他交集。“奎”有二义:一是指两股之间,比喻狭窄的地方;二是星宿名。“魁”的本义是指勺子。除此外还有四层意思:一是形容高大、威猛;二是作为名字有首领、主帅之意;三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即状元。“魁元馆”中的“魁”字,就是这个意思。“魁”字,最后一个意思就是“第一”。
   一百年来,尤其是第六代传人陈桂芳继承祖业后,奎元馆进入了鼎盛时期。陈桂芳不仅扬片儿川面、虾爆鳝面之长,还锐意创新,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爱好,分别创出了“春笋步鱼面”“虾黄鱼面”“蟹黄面”“羊肉大面”的四季时面和“过桥面”“品锅面”等特色面种。由此,奎元馆的面名扬四方,多方食客慕名而来,使得奎元馆更加声名远扬。
   曾几何时,名人与奎元馆结下不解之缘。几十年间,就先后接待了蔡廷锴、蒋经国、李济深、陈叔通、梅兰芳、竺可桢、盖叫天、周旋、董建华、金庸等众多各界著名人士的光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原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同李济深到奎元馆,并留下墨宝“东南独创”。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又是一个五十年过去了。
   1996年,金庸来到杭州,参加浙江大学百年校庆。三天停留时间里,三次登门奎元馆,每次点名要吃虾仁爆鳝面。餐后应主人邀请,欣然为奎元馆题词:“奎元馆老店,驰名百卅载;我曾尝美味,不变五十年。”
   从1996年始,时光倒退回五十年即1946年,那年,金庸先生正好大学毕业,担任上海《大公报》编辑,同时,也是金庸先生和原配太太杭州人杜治芳结婚的时候。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在临城风光秀丽的西湖,红颜作伴,美食好酒佐料,这是何等惬意的时刻。
   俗话说初恋总是难忘的。尔后几十年里,金庸先生身边,虽然佳人换了又换,但初恋的味道与舌尖上的美味,总是令人难忘的。哪怕五十年过去了,那岁月深处的美味却一直藏在先生的心里。
  
   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奎元馆努力保持、发扬传统经营特色,技艺精益求精,生意更见兴隆。“片儿川面”“虾爆鳝面”“红油八宝面”“海四宝面”“金玉满堂面”等已成为“中华民吃”。当然,奎元馆的面里,最有名气的,还是虾爆鳝面。
   作为非遗美食,虾爆鳝面究竟美在何处?笔者综合各方资料概述如下:
   虾爆鳝面,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虾、爆鳝、面。
   虾是河虾,新鲜饱满,洗净加蛋清上浆清炒至白嫩。厨师行业的专业术语叫:滑炒虾仁。
   爆鳝,是虾爆鳝面的灵魂。
   鳝鱼,基本上是青壮年的鳝鱼,用杭州话说,这个鳝鱼称为“秤杆鳝鱼”,也就是说,鳝鱼的粗细大小像秤杆一样均匀。选好鳝鱼后,经过“熟穿”,就是去骨去内脏,然后截断。
   第一步,选好上等的菜籽油进行炸制。炸制它必须经过两道工序:第一次结壳,第二次要成型。
   第二步,要进行煸炒,煸炒时必须加入两种配料:一个是蒜薹,一个是洋葱。煸炒的时候,注意不能太熟,因为一旦太熟,它外面的壳子就没有了。
   第三步,煸炒结束的时候淋上麻油。
   所谓的三道油就是: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直至鳝片黄脆。
   面,是奎元馆按照自己的配方做的成面。成面必须加入一些食用碱,食用碱的作用就是提高面的精度。这个面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经过二锅,它是以熟面在制面的一个过程。二锅出来的面,要醒上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间。这样的面,口感好,有韧性,比较光滑。
   这样的虾爆鳝面:虾嫩,洁白如玉;鳝鱼清脆,黄亮如金;面条柔滑透鲜,香气袭人。鳝、虾、面三者的香气裹挟在一起,食客吃在嘴里,味在舌上,香在鼻中,鲜香脆嫩,那滋味是美不胜言。不仅如此,虾爆鳝面还有调理气血双补、壮腰健肾之功效。
   片儿川,是奎元馆的另一种特色面。其主要食材是精制面条、绿嫩雪莱、时鲜笋片和新鲜腿肉。相传是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得到的启示。其名字来源,主要也是食材的组合方式:其中“片”指的是食材均被切成片状,而“川”在杭州话中指的就是面条。烹饪时先将主要食材用沸水汆熟,然后再加入人工手制的面条烧煮而成。因“汆”与“川”同音。所以才叫“片儿川”。
   现在,奎元馆的面,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面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反映了杭州地区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文友自远方来,到奎元馆请吃一碗面不亦乐乎。真可谓:一“面”之交,终生难忘!

共 31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美丽的杭州,在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西湖美景,还有那深藏不露的美食文化,令人回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月兄文字的足迹,走进杭州的面食世界,去探索那一碗碗饱含江南风情的面条背后的故事。 杭州,一个被诗意包围的地方,不仅有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更有着让人垂涎三尺的虾爆鳝面。这不仅仅是一碗面,它是杭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文中所述,奎元馆的虾爆鳝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杭州面食的代表。在春风拂面的季节,一群文学爱好者相聚于杭州,他们不仅为了采风,更为了那份对美食的向往。他们在奎元馆的门前,被那金字招牌和名联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那面条的香气和历史的厚重。走进店内,每一口面条都让人沉醉,每一滴汤汁都让人回味。奎元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面馆的传奇,它承载着杭州人对美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从“魁元馆”到“奎元馆”,从一碗清汤面到虾爆鳝面,每一个转变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正如文中所述,金庸先生对这碗面的钟爱,不仅是对味道的怀念,更是对那段青春过往中的菁菁岁月的追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杭州面食的美味,更能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化韵味。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食材,都透露出杭州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而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就让我们在这篇文章的引领下,走进杭州,走进奎元馆,去感受那份独特的江南风情。在这里,每一口面条都能让你感受到杭州的温暖和诗意,每一次品尝都能让你对这座城市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碗面的旅行,这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心灵的对话。文章的最后,借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愿每一位到访杭州的朋友,都能在奎元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味与感动。在这里,一“面”之交,或许真的能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作者文章内容丰满,情感丰富。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灵仿佛也走过了一场浪漫的旅行!好文,流年力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8-11 06:40:17
  在杭州最美的时节,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了一段关于面食的诗意旅程。文章以杭州的美景为序幕,却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段关于美食的深刻体验。杭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不仅以西湖的美景闻名,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让人沉醉。文章中,作者对杭州面食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奎元馆,那一碗碗香气四溢的虾爆鳝面,不仅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每一碗面,都承载着杭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每一口,都是对杭州这座城市深深的情感寄托。在作者的笔下,奎元馆不仅仅是一家面馆,它是一个故事的载体,一个文化的符号。从“魁元馆”到“奎元馆”,从一碗清汤面到虾爆鳝面,每一次的转变,都是杭州人对美食的不懈追求和对品质的坚持。这种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杭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文章中对虾爆鳝面的制作过程的描述,让我对这道美食的制作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从选料到烹饪,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杭州人对美食的严谨态度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而那碗面的味道,更是让人垂涎三尺,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自去品尝一番。金庸先生与奎元馆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金庸先生对虾爆鳝面的钟爱,不仅仅是对味道的怀念,更是对那段青春岁月的追忆。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食物与记忆之间的紧密联系。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与作者一同走进了杭州,走进了奎元馆,去感受那份来自江南的独特的风情。在这里,每一口面条都能让你感受到杭州的温暖和诗意,每一次品尝都能让你对这座城市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碗面的旅行,这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心灵的对话。
   这篇文章让我对杭州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美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这里,一“面”之交,或许真的能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篇文章的引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味与感动;在杭州的春光里,让我们共同品味那份来自江南的诗意与温情。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4-08-14 19:47:14
  谢谢点兵弟第一时间编辑,第一时间评论。一个人行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是需要激情和热情的。这次江山征文,让我看到了点兵弟非同一般的热情和激情,这种激情和热情是鼓舞人心的。真好!遥祝幸福快乐!【敬茶】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4-08-11 08:24:28
  这碗面写得好!语言精炼,脉络清晰,传承有序,文字简洁,结尾果断。如果食客的感受略有铺排,则锦上添花,更觉美矣。
江凤鸣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4-08-14 19:51:33
  谢谢二哥第一时间百忙中热情鼓励。这样的命题作文,其实很难写。要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的材料中写出新意,并非易事。写作,二哥是最好的学习榜样。【敬茶】写作快乐!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8-13 23:51:2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4-08-14 19:53:06
  雪社辛苦!辛苦!流年的日子永远幸福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