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关于表象的理解(随笔)
一
你能否想象得到,当我应用自己的想象去触摸这个世界,感觉它存在的轮廓,却完全受困于我的想象力和积蓄几十年的经验的不足。经验是个人知识体系或理智的一部分。我只能借助它在头脑中模拟出经验中世界的图像画面,以及与我同在一个地球上一起生活的数以几十亿计的肤色种族不同的人类。甚至,自然界中其他我所熟知的生物,也争先恐后、栩栩如生出现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画框里。像画家临摹的巨大画幅,让我惊叹不已。模拟的真实程度可与我童年的游戏相媲美,活灵活现,带着多种语言与情感的色彩,或永恒的沉默与安详。我醉心于惟妙惟肖的画面里,仿若身临其境。游历其中,那种感觉完全不输于真正看到的名山大川的无限风光和出自自我非同一般的真切感受。无论夸大或缩小,喜欢或憎恶,就想象而言,我给它们标上了一种便于理解的特殊符号或界限,以及某种浓重的可加以区别的情感色彩,它们欢腾喧闹与我一起,在我头脑与心灵旋涡中或沉或浮,飞翔或游弋。我十分感慨这种尝试是如此强烈和出乎意料。它就像一幕幕绘声绘色的悲喜剧,每一幕都有自己特殊而丰富的内涵。也由此,我完全地把它们的印象寄存于我的记忆之中。在这宽广无边的地貌中,人类及自然万物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创造的奇迹,真可谓琳琅满目如数家珍。
世界之大,一个人的脑子再好,又怎么装得下?但那些引领世界的伟人们,又是怎么做到的?怎么会注意到世界上边边沿沿和角角落落?他们把林林总总的地球缩小了。缩小的地球,像一个工具模型,不但可以装进一个人的脑子里,更握于股掌之间。它们显然与原先差不多,但是通过极度夸张的想象,通常使人获得俯临事物的能力,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被放大。它使人知道人类思想与体格中有种被忽视,仍可拓展的无限可能性。可是,十五世纪以前活在神话中的先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脚下的山川大地不是平面图形而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基于此,他们有十万个理由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如一层层望不到顶的高楼,向往中人世最美好和幸福的天堂,就在云端的最高一层,根据活着时候善与恶不同程度的表现,死后的灵魂会被分派到不同阶层。但即便是这种如鬼魅般缠绕了人类千年的想象,也不是一觉醒来,就轻而易举地梦画出这样一个世界,并且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但这种想象的根源在哪儿?从历史看,或许是人类必须经历的一个思维发展过程。人类蜕掉愚昧和残暴外壳,似乎像某些水生动物演变成陆栖动物一样,需要很长时间。但无论怎样的动物,包括最初的人,都依据他所看到,再作出适当的判断,来指引自己的行为。而依据的表象,混乱不堪,逐渐地与所向往的生活和崛起的新观念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直至神话世界的破灭。然而,由表象肇始的陈旧封建观念依然深植于人们的头脑。
既然提到人类濯洗不尽的愚昧与野兽一般残暴秉性,不妨提及一下人类的伟大发明“文化知识”。人们坚信,文化知识的提高与发展才是人脱胎换骨的指望。而且,有了文化知识这一利器,一切表象中的假象皆会被拆穿捣毁。
这里,我们得感谢那些人类的伟大艺术家卓越的发明与创造,无论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宗教,还是与我们纠葛不清的神话,更或文化、社会、和生活中诸多的哲学观念,它们都是数千年人类生存的胜利果实。
二
我只是一名九十年代的初中毕业生,苦于文化的浅陋,更有没读过几本有分量内容深刻的书的无奈,在此之前,思想轻浮,做事从来都乘性而为,不假思索。然而,即便最简单知识传导,也会贡献出它特有的色彩与图像、架构与用途。它们不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刻板印象,而是有血有肉赋予了灵魂的思想。但它们假如像一粒种子那样撒落在我们的头脑心灵间,去寻找生存的土壤希望取得一席之地时,情况却因人而异。这一粒种,自有它的归属,如何发力和幻化,或并不完全取决于种子自身,能达到何种境界,亦难辨其详。比如,一粒种子的命运,有人在心里开出一簇簇鲜花,使之芬芳;有人长出了仙人掌,使之处处设防谨小慎微;有人,心里却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使之严酷荒谬无趣至极;有人却成了了无人迹的荒漠,使之置身烈日炙烤挣扎和绝望;有人则辛劳俘获了比鲜花和土地更美好的精神与思想上的造化!使之成为人类敝帚自珍彪炳千古的瑰宝。总之,这又近似于一种机缘的东西,但我们本身更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
现在,从我简单的表述中,切换到另一组场景。虽然,它不同于在头脑中完成切换一个画面那么容易,但只要与表象相关的话题,都可以在这篇文章中展开讨论。因而我试图通过另一组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去阐述我对于“表象”粗浅和丑陋的认知。
如果想弄清“表象”与思想盘根错节的复杂联系,我觉得首先应从词的表意去认识它所涵盖的内容与范围。但鉴于词的本意指向实在太宽泛,它代表了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一切形象,所以又不能用抽象概括的方法理解它。它与客观事实的分界在于,只能以一种形象的效果存储下来。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好比在野外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高大挺拔,岸然临风,我们常常被这种生机盎然的外在姿态吸引,然而,我们却不能看到隐藏于表皮之下的经脉和掩在土里为生命提供养分的根须,可是,支撑生命运动与成长的却正在看不见的暗处。我们一时更不能立刻获悉这棵树与周边生态环境彼此联系的蛛丝马迹,然而,联系却每时每刻地真实存在着,这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般人们将表象粗鲁地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仅仅作为一种形象存在的缘故。
看那些城市广场的雕塑,我敢说,有人仅仅是“慕名而来”过一过眼瘾。他们的人生需要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来填充,不然就觉得生活失去了“本该的颜色与趣味,甚至会由此觉得人生枯燥乏味无趣至极”。可是,现实中每一件成功雕塑形象的背后,都赋予了其极其崇高丰富的内涵,而不是一座孤立的仅仅称之为“形象”的雕塑。在它外在优雅或严肃的形象之下,一定隐藏着一段人类极其辉煌而艰难的历史,或蕴含了一种向往自由与解放的感召力。一般人们对于一座雕像的认知,便是一种止于表象的认知。只看外壳,是欣赏不到光辉内在的,更与精神思想产生不了丝毫联系。这与树的道理一样,我们常常止步于此。这些无聊症状,倒不是出自什么顾虑,而是遵从流于外表的思维习惯。或许对他而言,穿过现象探求本质是一件十分艰难和困苦的事。然而,这又与一个人浑厚的思想文化体质联系在了一起。宛如“一棵树置于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之内”——对于这些流于表象的事物,我是这样理解的。也许,我是狭隘的,有认识上的偏差。
三
家中小女,在校时刁空儿去了趟黄河大峡谷,一声不响地试图掩盖过去。
暑假前,又偷偷买了邓紫棋演唱会的门票,一排113座。放假后计划偷偷摸摸和要好同学相约一起去,由于难掩心中兴奋,临行前行迹败露,才不得不将此行目的公布于众。还装出一副准备挨批斗的可怜相,让人垂怜,更哭笑不得。但是,邓的演唱会刚结束,又风风火火地撺掇一家子驱车去西安旅游,竭尽所能地游说,像一个专业谈判高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此事失败后,她终于肯死心塌地的开始执行自己定下的宏伟的“光复”学习计划,抢占她因时搁浅的知识的滩涂阵地。她为半个假期乐此不疲的行为,赋予了一个高大上的说辞——“劳逸结合”。我也为她的大言不惭感到诧愕。大学生的形容词确实有多多益善的多重选择。而她要在大四这一年报考研究生的宏大目标,似乎在她从演唱会现场兴高采烈回家的第二天,就暗中开始折磨着她的神经末梢,让活蹦乱跳的她,忽然显出无厘头的迹象,失去了对目标追踪的沉静,她更像是在找一种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犹如神攻的方法。我暗中观察着,进而思忖:这风风火火,形同蜻蜓点水般一连串的行为背后,似乎是为一种流行于社会的热潮所带动,如同飞蛾扑火。她不停扇动翅羽,正在被一股按捺不住的思想鼓动,让她东,让她西,而落在的精神上的实惠,恐怕什么都没有,以后,恐怕连回忆也只剩此去的传说了。这恐怕也是一种流于表象的东西——暂且,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种跟风慕雨,别人说好,她也认为好,没有自己的明确判断,也没有约束,更没有心得上触动催生的变化,很难说,她的行为,给她具体带来了什么,反而是热情之后冷却的失意更多一些。这一点,当然是对照她的学习计划而言的。也鉴于她对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甄别能力尚浅。我更知道,易感情用事,富于感性的人,常被表象的一些色彩迷惑,最终沦陷于色彩斑斓的外表是常有的事。
有一天,她拿着一本厚厚的《营养学》,打开书中一页,问我:“爸,你看这一大段,看完告诉我,你是怎么理解的。”我低头一看,给虎了一跳,那里排列着一长串英文字母的缩写,还有许多陌生和感觉很古怪的中文名词。我记得小标题为“转座子转座”需要符合转座重衔的几个条件。其中有“基因序列、反噬因子、甘核酶”等,在转座中契合、辅助、排斥与抑制的功能作用,以及转座之后,序列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知道,小姑娘是在考我看懂看不懂,因为平日里,一谈及学习和提高思想认识方面的话题,姑娘愿意请教我,我也一点不虚心地担任一次家庭中的“大学老师”,倾囊相授,面授机宜,不知不觉中就口似悬河成了话痨。常常又是她十分赞成我的说法,对我的思辨和事物的认知能力感到钦佩。好像我的一些话刚好与她的切身感受一致或近似。在通俗话语中,也难免标明一些较为深奥如同“绕口令”般的语言,为此她又追问个不停。“爸,这是为什么呀?”我往往显出一种爱莫能助而又无可无奈的神情来,告诉她,“凡事还需自己亲身体验和感悟,不管别人的话有多深刻,仅仅是一句话。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留意的呢,会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思考,去实践。不留意,就是耳旁风。”“哦,哦,我知道了。”人是个奇怪的个体,当他猛然醒悟,坚决要求自己进行自我变革的时候,他的身体就会暴发出一股重生的力量,而潜意识里,会时刻警醒和抑制他不越红线,在追踪革新的过程中,目标也会随着步骤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然而,问题在于你平日的积累,它不是,你想怎样就会怎样,即便简单的过度与适应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思想方向,它的深度广度,它的厚实与灵活……人的变化如同一辆马车要负载的货物一样。今天,我看着那段解剖学类的文章足有半小时,给她简述了一遍其中的各个要点。她吃惊地看着我,“爸,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怎么看来看去脑子越来越迷糊。”是呀,我是怎么做到的,那样的医学性特强的文章,我的脑子从没接触过,就像看着一个别扭的陌生人;但我阅读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首先把它看作是一个我愈亲近的活体。它有自己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尤其是小说、散文,那种动感的体验更强烈。只能说,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极为好的一种阅读习惯。对于我来说,眼中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都深藏在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我对小姑娘说:“你被它的表象迷惑了,你看到的只是包装外壳,看文章的习惯常常把每个字看作是静止、孤立,不连贯的一种状态。当你看下文的时候,主题早就忘在了九霄云外,更不要说发掘包装内的宝物了。而且,速读文字,文字阐述的对象,一定要在大脑中模拟出它们活动的图像和彼此间的联系,这样它们才不至形成一个接着一个混乱的场面,你才能获得如同对照事物一样熟悉和研究的效果。”当我说,它们是活着的图像的时候,她怔怔地望着我,姑娘终究也想不明白这些文字背后的活物是怎么来的。
她的目标可谓明确,求知欲可谓强烈,决心毅力一样不少,但是,她的所有境遇包括积累的学识,还不足以助她打开和突破束缚她的思想,她依然深受片面的影响,并且一直活着片面的影响里,且不自知。
四
人们智力尚浅,因为他们只看了事物的外表,却看不到深层的、细微的、本质的东西。但是,这些技能,是需要自己不停地去开拓和索取,需要大脑的高速运作和身体无私的配合。我们不要以为,只要树立一个目标,什么都会水到渠成。也许,在一切表象之下,还有一个机缘巧合的问题。如果看不到旷野中的那棵树,就延展不到更深更广阔草原和旷野之外更为广大的世界;一切都有指引的作用,一切都相互联系着,而非孤立、静止和不运动。有人,却生硬切断了这种自然联系,将之看作是一座深海孤岛。
不知为什么,我忽然联想到“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牛顿根据观察这一人人习染普通的物理现象,意外发现了震惊物理界的万有引力,解决了物理学面临的窘境和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庆幸之余,心上却涌上一丝轻烟似的隐忧。那是牛顿,倘若不是一只苹果,即使是一发炮弹落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也什么也发现不了。恐怕苹果从树上熟落砸到人的情景大约不下万次了吧,但唯独哪一只幸运的苹果偏偏砸在了牛顿头上,也刚好世界有这么一个人,能拆穿现象的面纱,才使得人类能不断地开掘先河。
像小女整日伏案学习,但她用的是一种古板的学习方法,人年轻,精力充沛,易被社会风气习染,像风中飞速旋转的风车,不管转动多快,终究是种重复的机械运动。我所言的古板,是思想上不能通权达变。据我观察,她的那一套学习方法,从小学一直沿用到现在,似乎已经成了她身体结构中一条高速运转的通道,所有的理论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都不假思索地混杂一起通过这条狭窄的管状通道运输直达大脑中枢。既不排列,也不拆解进行多次组合,所以一切辛苦求得的东西,显得粗糙不堪,且暴晒在她大脑的荒野中。我想,这就是习惯止步于表象的一种。这种习惯有可能会持续一生,也可能,某次醍醐灌顶会使她揭开事物那层神秘的面纱,看到本质的东西。
庆幸的是,我们看见的世界,虽是一个感知存在的世界,却又充满理性的声音与认知。
她需要突破表象,表象突破之后,又不能让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