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尚书》《礼记》虔读记(杂文)

精品 【齐鲁】《尚书》《礼记》虔读记(杂文)


作者:阮兴珠 布衣,34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4发表时间:2024-08-17 07:33:19
摘要:《尚书》《礼记》是“四书五经”之经典,之前仅是知其名而疏其实,乃至望而生畏,从没有真正阅读过。越是神秘越是向往,故而下了很大决心,做了一些必要的功课,很虔诚的啃读了一遍。尽管不甚理解,但脑海里还是能留下“大概其”的痕迹。

《尚书》《礼记》是“四书五经”之经典,之前仅是知其名而疏其实,乃至望而生畏,从没有真正阅读过。越是神秘越是向往,故而下了很大决心,做了一些必要的功课,购买了《尔雅》《说文解字》工具书,查阅了相关资料,然后,很虔诚地啃读了一遍。尽管不甚理解,但脑海里还是能留下“大概其”的痕迹。
   上篇
   先记下对《尚书》的认识。“尚”在这里大体有两层意思,“上古”、“崇尚”,因此《尚书》可理解为“上古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和周四个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计有五十八篇,是一部追述古代时政的文章汇编。早年读《三字经》背过“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几句,当时并不知其意。读了《尚书》才算明白,原来这是《尚书》的六种文体,即“典、谟、训、诰、誓、命”,全书按照这六大文体,分类记述了上古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典,记述当时的典章制度、帝王言行或事迹,是立国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代常法,如《尧典》《舜典》;谟,即策略、规划,记述君臣的谋划和议论,大体属于治国策略,如《皋陶谟》《大禹谟》;训,记述训导训诫言词,如《伊训》;诰,国君发布的施政文告或告谕,如《汤诰》《酒诰》;誓,誓词也,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辞或临战前勉励将士的誓言,如《牧誓》《汤誓》;命,类似命令,帝王颁布的诏令册命,如《顾命》《文侯之命》。总之,全书正如司马迁所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曾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是故《书》以道事。”即《尚书》记载了古先王的事迹,是用来指导政事的。明代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也曾说:“《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这部经书是记录我们心中的纪纲政事的经,是“经书之经”。由此可见,《尚书》蕴含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和生存智慧,被尊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诸学之始”当之无愧。
   读古文不像读当代白话文“一目十行”,《尚书》尤为难读。据资料介绍,《尚书》包括“今古文”两种,其中有20多篇疑为仿古文,读起来也不太难理解。真正难懂是《今文尚书》,翻开书的前两篇,《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如此文言,字生僻词晦涩,佶屈聱牙,拗口深奥,只能靠查辞书看释译,翻来覆去,耐心啃读。即便如此,仍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礼记·经解》曰:“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这就是告诉人们,只有开明通达、博古通今而又不浮夸,才算深刻地理解了《尚书》。由此看来,我离这个要求,差的实在太远了!
   读后我能理解到的有这样几点,不妨记下:
   一是沧桑的上古历史。书中所有文章历史久远、内容庞杂、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包含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的虞、夏、商、周朝代,简约地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记述了炎、黄、尧、舜、禹、汤等若干个先祖帝王的身世和事迹,尤其是尧舜禹汤分别建立的唐国、虞国和夏、商、周朝,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这些帝王也被后代视为伟大的君主和圣人,甚至演绎为上古神话。《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也就是说,从尧开始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了历法,告诉人们依照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禹贡》乃鸿篇巨制,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还载有我国区域“九州”的划分,并对地理物产、土地等级、土壤情况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勘测、记录,依此确定了赋税缴纳的标准。《汤誓》记载了商汤在民众的支持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来商纣残暴,民心丧失,又被拥有民心的周朝所取代。《盘庚》《洛诰》等篇记述了朝代更迭而迁都建邑的艰辛,为中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洪范》篇详列了“大法九章”,包括政务事项、执政作风、执政准则、执政方式,成为当时的“统治大法”,还总结了“五行”“历法”“气象”“占卜”“五福”等,正好吻合了《易经》“九五,飞龙在天”的“九五之尊”。
   二是凸显“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五子之歌》篇里一句名言,原典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会安宁。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克明俊德、重农裕农、慎罚宽民、忧劳逸戒等。如《大禹谟》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以民为本的理念,‌旨在通过良好的政治实践来养护和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要珍爱生命的美德,合于民心民意。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凡事都考察群众的意见,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为政不虐待贫困的穷人。《皋陶谟》曰:“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重视知人善任,安抚百姓,给百姓以恩惠,这就说明自上古以来就意识到“民”的重要性,注重民力,造福民众。《洪范》篇将“食”放在了“八政”之首,体现了“食为政首”的执政理念,这不仅是生存之道,还蕴含着国家稳定、人民幸福之基础。《泰誓》篇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意思是天地生养了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自豪和自信。
   三是宣扬崇德慎刑。全书儒家思想十分明显,围绕推行“仁政”主张“以德辅刑”。《尧典》篇赞美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实现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说,尧帝发扬大德,是非辨明,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进而又协调万邦诸侯,使天下众民友好和睦起来。《泰誓》曰,“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要求执政者一心一德建功立业,让人民长久安定。《咸有一德》篇还提出“德大于天”的观点,曰:“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所指出的是,上天难信,天命无常。经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经常,九州就会失掉。德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德不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凶险。《洪范》中的”“五福”不仅追求福禄寿祥,还特别提出“曰康宁,攸好德”,弘扬健康平安、遵行美德,这是难能可贵的。
   《吕刑》篇提出“祥刑”思想,主张不滥用刑罚、废除酷刑,强调德教。曰:“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今往何监,非德?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君主告诫诸侯臣士,要少用刑罚、注重德教,安定百姓要依靠德才兼备的贤人,使用刑罚要敬畏慎重,详细察实,公平审理。《大禹谟》提出,“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意思是说,刑罚不牵连子女,而奖赏却延及后世;对偶然的过失,再大也给以宥赦,对明知故犯的罪恶,再小也处以刑罚;罚罪有疑问就从轻发落,赏功有疑问却从重给奖;与其杀害无辜的人,宁可犯不执行常法的过失。这样将“祥刑”融洽到百姓心里,人民就能守规矩,不再触犯法纪。
   四是重视修身教化。《尚书》以时政文献为主体,但不乏修身养性的警戒教化,有很多词汇相当经典,至今流行。比如,《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并对修身提出九种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意思是,为人处世要宽宏而又严肃恭敬,柔顺而又有主见,谨厚而又庄重严肃,多才而又做事谨慎认真,驯服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合宜!等等,这样的警句很多,教义深刻,易懂易记。同时,还极力反对追求奢侈、贪图享受。《大禹谟》“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泰誓》“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仲虺之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酒诰》通篇论述“湎酒误国”,劝诫人们慎酒,“无彝酒,德将无醉。”尤其是对各级官员要求非祭祀非敬父母“不腆于酒,刚制于酒。”这些警戒,即便在当今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下篇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儒家对“礼”如此看重,“礼”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古时的“礼”与现代的“礼”有何异同?我带着疑问阅读了“十三经”的“三礼”,包括《礼记》《周礼》《仪礼》。接下来,再谈谈我读《礼记》的认识。总体感觉,同样是“经书”,《礼记》要比读《尚书》易懂些,内容上‌更多地关注于礼的规范和儒家伦理道德理念,感觉上更接地气,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不无教益。
   《礼记》含49篇文章、近10万字,其中《大学》《中庸》被单独析出来又成为“四书”的组成部分,之前我曾读过,其思想性确实较其他篇章更明显。依我的理解,《礼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文章如果按照文体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议论文:主要是阐述礼义、宣扬儒家思想,其特点是“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每篇都是论证透辟,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采用了多种说理手法。其中还可以分为“通论”和“专论”,“通论”主要是对“礼”的理论性进行论述,在社会和、人性层面上,阐释了与“礼”有关的儒家思想,小至修身,大到治国,可谓是全书的精华,如《曲礼》《礼运》《经解》《哀公问》《学记》《儒行》等;“专论”是诠释和考证古礼,讲述“冠、婚、丧、祭、乡、相见“六种礼仪”的意义、作用,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二是说明文:详细解释了各种礼仪礼制的规范规矩,包括很多篇章是对《仪礼》的解说,其说明繁缛琐碎,诸如君臣、父子、夫妇相见之礼,饮食、洒扫、言语、应对之法,朝聘、会盟、交友之仪尤以丧祭礼为繁,等等,无不备载于文字。如《王制》《内则》《丧服》《祭法》《奔丧》《问丧》等。《冠义》篇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起。《婚义》篇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这是规定礼的基本原则: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觐、聘问最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三是记叙文:这一类叙事性较强,有完整的叙述情节, 除对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之“礼”的生活实践,如流传很广的“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等,主要篇章有《檀弓》《杂记》《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
   以上是读《礼记》的感性认识,如果从内容上讲,窃以为,这里的“礼”并不是单纯的礼仪礼俗,而是包含了“修身立业”的规范规矩,更多的是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多层面反映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精神,并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既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更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在读的过程中,对那些繁缛的礼仪看得糊里糊涂,而对其中“修身理政”的论述颇感兴趣,拾撷几例记下:
   之一:“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这是出自《曲礼》的几句,基本上概括了“礼”精神内涵,即: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是礼的本质。在这篇文章中有诸多“正身修为”的警句:“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劝解人们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当端庄肃重,言辞要合理,这样才能安定民心。“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不能滋长傲慢之心,不能放纵欲望,内心的意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对于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要亲近、尊敬、畏服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既要知其优点也要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仅看其缺点也要看其优点。面对财物不能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急不能随意地逃避;与人发生争执不能狠辣地求胜;分配财物不能强求过多;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能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也不能太自我。“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那些做不到的话。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轻佻亲狎。《乐记》指出礼的本质和功能:“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这是要求人们,讲话有根据,做事有规矩,只要“正身修德”,活着无人能够改变他的志向,死了也无人能够剥夺他的美名;要博闻多学并牢记在心,有了才识不要骄傲,掌握知识要精深、要践行。《经解》对怎样才算深刻地理解“礼”,曰:“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共 89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尚书》《礼记》虔读记。“虔读”二字让小编很触动很触动。《尚书》《礼记》是“四书五经”之经典,可以说是国学,可是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静心下来阅读呢?这样的作品对于多数人而言,是枯燥的,是难以读懂理解的。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作者为了好好研究它们,购买了《尔雅》《说文解字》工具书,查阅了相关资料,这样读书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读完《尚书》《礼记》之后,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条不紊地对它们进行了解读与剖析,让深奥的古文变得浅显易懂起来。通看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明了,解读旁征博引有理有据非常精辟,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洋洋洒洒八千多字,凝聚了作者呕心沥血,见证了作者丰厚的文学修养,虔诚的治学态度和创作的辛苦。欣赏大作,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2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8-17 07:36:45
  致敬国学经典,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致敬作者,能不辞辛劳咬文嚼字地阅读,并且还成就了这篇赏析,这样的学习态度治学态度令人敬重。感谢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24-08-17 16:35:40
  感谢编辑的理解和认可!辛苦你了!文章没有文学性,就是根据理解随笔记下!
2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8-17 13:37:07
  静下心来,读一读国学经典是很有必要的。抛开繁杂的现实,在那些令人沉思的文字里,寻求一个民族的心跳和叹息。
回复2 楼        文友:阮兴珠        2024-08-17 16:37:13
  感谢你的理解和认可! 我就是根据读书理解随笔记下!多指导!
3 楼        文友:阮兴珠        2024-08-29 18:54:10
  谢谢编辑的厚爱,对拙作给予加精,受之有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