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他乡如故(散文)

精品 【东篱】他乡如故(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31.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00发表时间:2024-08-18 05:32:58
摘要:跑了六趟内蒙古的科尔沁,总遇到故事,让我产生了“他乡如故”的感觉。写出来,表达我对内蒙古所遇的感情吧。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为官他乡,屡遭贬谪,倒是让苏东坡在他乡也心安起来,他乡和“吾乡”没了界限,这是人生的境界。
   “却恐他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陆游是爱上他乡了。他担心爱上他乡的感情会让自己的故乡受伤。
   我发现,那些心怀很远的人,都有博爱的情怀。但背后,都是心怀故乡,也爱他乡。
   这一年多,我为了问医寻药,六次往返内蒙古草原,真的有了“他乡如故”的感觉,这感觉让我回来还想返,我觉得爱上了内蒙古,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的故事。
   离开赤峰往通辽跑车,已经跑出去200公里了,领队志骏接到电话,问“688”丢下什么?688是我和老宋昨晚住的房间号。
   车上人戏说,可能留下了感情。
   我也跟着开玩笑说,这叫“情未了”。
   同座的老宋提醒我,想想落下了啥。
   志骏说,他已经告诉海友酒店的服务员,要保管好,下次领取。
   原来是我的牙具盒落在了盥洗间。
   三天后,我们又住宿赤峰的海友酒店。服务员换人了,但人家一下子就想起,举着牙具盒吆喝。
   牙膏,牙刷,刮胡刀,小片香皂,真没有多少价值,不过算来跟我十几年吧,若丢下也不舍得,它是我的旅行随身带。
   我拿在手中,还是有了失而复得的好感。盒外贴着“待处理”标签,还有一个“待认领”的标签覆盖了原标签。
   酒店的管理,好严格呀!我感叹。我这是第四次入驻这家酒店,客来客往,可能人家早就忘记了,但服务员一眼看出了我说:“落下的都是缘分呢。”
   我记性不好,但缘分却好。志骏说,在赤峰,我只认“海友”。是的,够不上“海内存知己”,但“海友存缘分”。有时候真说不清缘分是怎么来的,怀着有一颗赤诚为人的心,于是缘分就来了。我对赤峰这个城市有了新解。
  
   二
   喜欢来自内蒙古的奶制品,于是戳空到“老陈蒙品超市”逛。第一次看老陈在里间做风干牛肉干,就聊上了。他告诉我他的蒙名,记不住,一串读音。他说就叫“老陈”吧,他也是汉族兄弟给了他一个姓氏。学一个知识吧。我坐在他身边听他介绍风干牛肉的做法。一头牛的后腿上的肉叫腱子肉,30多斤,每4斤左右,可风干一斤牛肉干。市场上有些不规范,用前腿肉的不少。他始终坚持做真品,不砸内蒙的牌子。
   大风扇,烘干炉,其间经过风干,自然滴沥水分,使用上好的炭火,专用袋包装……我说,风干牛肉干的鲜美来之不易。老陈说,小本小利,也必须做得放心。
   买了些风干牛肉干,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奶制品,我说,能不能每一种给两块我们尝尝……说这话我自知为难了老陈,又补充一句,算钱的。
   我动手捣鼓入袋,要放在电子秤,老陈一把夺过说,这是尝尝,不是卖的。又解释,尝和吃不一样。我这个学汉语言文学的,搞糊涂了。尝,可能就少吃点,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老陈却计较起来。我掂量一下,足有近两斤重吧。我一脸的害羞,点着头走出蒙品超市。
   在车上,我分给同车的朋友“尝”,还用手机拍下品名,沙棘果糕,鲜奶芙,爆浆鲜奶球,奶酥片,奶贝……记下一串,车上的同伴埋怨我不带他们去抢……
   粘的,酥的,糯的,脆的,是各种风味大全。我说,小时候亏了,只认识“大白兔”,没想到大白兔跑在这里生出这么多的美食。
   之后,每次去蒙医医院,同车的人要我牵头带着队伍涌入老陈的超市。同车人戏说我“有奶便是娘”,我说,远方一杯奶,香了我们的口舌,温暖了我们的心。
   路上有人改诗说,劝君更尽一块奶,北出内蒙有故人。是啊,我是已经把老陈视为故人了,每次走进他的超市,都要相拥抱,我不知蒙族是否有这个礼仪,反正我觉得拥抱可省很多话,彼此拍拍后背,一股暖意就像亲人见面,直透肺腑。
   熟悉了,我想考考老陈的汉语水平。见面,我说“有朋自远方来”,老陈马上接上“不亦乐乎!”汉族的“友朋文化”,他一点不陌生。我们常说蒙汉一家亲,原来这个“亲”字的后面有着强大的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
   诗人曾道“恼人风味阿谁知?”(吕本中《踏莎行》)蒙奶风味我自知,蒙汉一家亲,我早把老陈当故人,加了微信,每往都是提前告知,就像和亲人打个招呼。过年了,孩子们回家,我年前就快递了老陈的蒙品奶制品。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本书《莫问他乡与故乡》,我在北京进修时读过,他也强调心安这一点,我得到了蒙族老陈的货真价实的奶制品,也图个吃着心安。时代不同了,交通方便,再远的距离,都可能是短途,彼此心系,没有了故乡和他乡的区别,这就是华夏一家亲。唐诗人早就写出“他乡即故乡”的句子,我总记得都是无奈地自我安慰,真正获得这个感受的还是当下这个时代。
  
   三
   在内蒙,想吃着顺口,我们找到了一家叫“粗粮小店”的小饭店。是蒙人经营的,但做汉族人吃的饭菜。
   饭菜口味让我找到了家乡菜的感觉,不必说了。
   第三次进店,店主拉住了我,小声说,上次您问过的事,我找了我们内蒙古的文化人。想不到,我饭前看着房间壁上一幅人物画像和两边的蒙文,一头雾水,就请教店主。
   人物画像是成吉思汗,两边是文字,我曾用汉语的对联试读,还是不解。这次店主告诉我,一边写的是“供奉英雄之位”,一边写的是“尊崇蒙族豪杰”的意思。同车的朋友说,这些“天津大麻花”蒙文,就像伸出胳膊,把我们抱住了。是的,拥抱蒙族的英雄豪杰,尊重蒙族的文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中华民族,包括蒙族,都是崇拜英雄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就少了底气,就少了骨气。我对此更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个敬仰自己的蒙族英雄的民族,永远都是不可战胜的。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力量。
   什么是故乡,博大的中国,哪怕是种族不同,也有故乡的知遇之感。路上,我戏说,我没有上过幼儿园,那时不曾有。可在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深处,上了蒙语的幼儿园,学了几个蒙文,懂得了两种语言。朋友说我的“语言包”,“内蒙通”,我说我算是“笑料包”吧。这么开心的事,也只有在童年才有,幼稚而收获了可爱,请教才多了一点知识,我颇感满足。以后在填写个人履历,我就写上上过幼儿园,在第二故乡——科尔沁。
   还是要谈到吃饭,店主说,把喜欢吃的告诉他,下次来提前微信说一声,他早点准备。我马上感觉到,就像小时候出个远门,母亲总是问什么时间归来,她要提前准备饭菜。故乡的感觉,真的可能不在于距离,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温暖吧。
   故,就是熟悉,不再客套了,说话办事,都是实打实,没有寒暄,没有客气,都是想着方便。
   身体患病的人,最需要好心情。自己给,多么勉强,需要一种修养才得。而远赴他乡,他乡如故,处处收获好心情,不是故乡胜似故乡,我不敢称内蒙古是他乡,生怕老陈和粗粮小店的店主听到会生气。
  
   四
   每次,在内蒙古的最后一顿饭都要在赤峰吃,最近一次,海友酒店的服务员告诉不远的“张家小馆”的饭菜好。本来海友酒店也有餐饮,可人家就是无私地告诉我们,少了一份收入,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
   点菜的时候,差不多八九个,服务员急忙制止,说“吃不了”。我愣了一下,这话应该是“客人”说,服务员抢位了,这给了我第一好感。
   有一个菜,因为没了食料,一位小伙子服务员怯怯地走到我们桌前说,不好意思,这个菜换一个类似的可以吗?如果不要也够吃了。
   服务员听到我们叹气,又介绍一个价钱差不多的羊肉玉瓜丸子。并说,夏季吃羊肉,味道不太正宗,如果配玉瓜好吃。
   他说这番话是用我老家几近标准的方言,立刻让我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赶快追出去问。
   他说,自己是锡林郭勒盟人,会一口荣成话(我的家乡话),怎么来的?原来三年前他在山东济南一家荣成人开的餐馆打工,老板对他非常好,到过荣成。他历数了荣成的风景——天尽头,神雕山,那香海,赤山明神……
   结婚以后,他还是恋恋不舍告别了济南,回到赤峰。
   我们一桌人也围上来,问这问那的,志骏提醒一句,不能耽搁人家小伙子上菜,这才散了。
   饭后,我们要走了,他出现在饭店门口。
   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用黑纸袋装了羊排,每人一份。
   他怕我们客气,就说回家代他问候他的老板张启友一声好。我是荣成人,根本不认识这个张启友,在什么镇子也一点线索没有。我觉得,他是给我们一个难题,让我们接受这个不可能有下文的任务。
   志骏想付款,知道这是他自费给我们的礼品。他坚决拒绝。
   志骏问了他的名字,也是一串蒙音。我怪志骏不问清他的汉语名字。说他没有文化真可怕。
   不问吧。志骏说,他是我们的老乡,以后就叫老乡。
   亲不亲故乡人,这话可能境界就局促了。曾经和我们的故乡人有过交集,于是把这份缘分记取在心中,遇到机会,就发酵出一片故乡情。相逢何必曾相识,后面的句子,我不敢填上去了。未曾相识,但总是要勾连上缘分,我们沾了老乡张启友的光。
   古语有“友于兄弟”的话,意思是兄弟情谊深厚,我们感谢老乡,把一份爱护兄弟的感情给了这位蒙族兄弟。收到兄弟之礼的不是张启友,而是我们。
   不必归乡听乡音,他乡总有温暖的遇见。我想,并非我们一帮人人缘好,是这个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精彩遇见。
   古人把“他乡遇故知”,和“久旱逢甘霖”连起来说,是一大惊喜。甘霖更是一种心情,哗啦啦地落,滋润了人心。故知,在今天,不一定是来自故乡,他乡也如故。
   再说一点去往远方的感受吧。人都是很喜欢新奇的,但更有念故的情绪,我就常常说我到过哪里,口气带着炫耀。如故的情绪慰藉,似乎更重要些,不然不会关注同一个地方,同一处风景,大概是想从中找到如故的东西吧。
  
   2024年8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六次去内蒙古寻医问药,竟有了他乡如故的感觉,爱上了内蒙古,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从赤峰去往通辽的路上,作者发现自己的洗具落在了盥洗间。三天后,又回到这家“海友“酒店,服务员手举这贴有”待认领“标签的牙具盒找人认领。作者如愿找回,感慨“海友存缘分”,也因此对赤峰这座城市有了新解。作者喜欢来自内蒙古的奶制品,于是抽空到“老陈蒙品超市”逛。老陈善心,拿给作者很多风味小吃,在车上大家一起品尝。作者已将老陈当故人,每次见面,都互相拥抱。年前快递了老陈的蒙品奶制品,图个吃着心安。 在内蒙,想要吃着顺口,作者第三次走进一家“粗粮小店”。这次,店主告诉了作者,墙上一张人物画像蒙文的意思,原来是供奉尊崇蒙族豪杰成吉思汗之意。作者觉得在科尔沁读了“幼儿园”,学习了蒙文。身体患病,在他乡收获好心情,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在赤峰,吃最后一顿饭,遇到一位曾在济南荣成人开的饭馆里打过工的小伙子,如遇故交。临别,他送作者一行羊排礼品,令人感动。婉拒之余,才觉“他乡遇故知”,不如他乡也如故,那种感觉,更加美好。作者讲述的几个小故事,朴素而温暖,携爱而行,他乡就是故乡。深情美文,力荐赏阅。【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8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0 23:03:43
  内蒙古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无论在哪里呆一段时间,都会有些特别的遭遇和感情,只要遇到对的人,心情就好。祝老师康健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21 07:10:19
  谢谢一飞老师的留墨。的确,内蒙古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人很热情,所见皆笑容。一飞老师的当兵去过是吧?遥握,很期待一飞老师的佳作,问候秋祺!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