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老家丧事回放(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老家丧事回放(散文)


作者:鲲鹏一飞 童生,919.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1发表时间:2024-08-23 13:32:51

我所要回忆的是,我在儿时故乡所经历的葬礼,记忆最深的,也许要数公公去逝的那一次。
   曾经不谙世事,正在学校上课的我,突然被大人接回了家并给学校告了假,回家才知:公公死了。
   公公不是我的亲公公,但我的父亲却从小是由这个公公养大的,这层关系还有点复杂,但于我,却没有多少亲切之感,但父亲说我小时公公花费了不少精力在我身上,可能我那时太小没有体味出来吧。
   晚上十里八乡的人来了不少。灵堂设在堂屋中间,但照例在外边是要搭个帆布蓬子的,在这里边要摆两三桌饭,凡来凭吊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吃上一顿。
   看着大人们悲悲切切的样子,我自然高兴不到哪里去,但是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因为照样有人供我上学,有人给我管吃管住;但还是有损失的,那就是少了一个经常给我买糖的人。那时我以为能吃上糖便是人世间最美的一件事了,还有一件不高兴的事就是不能和小伙伴去抢鞭炮,每有人来吊唁时,便会放鞭炮,抢鞭炮便成了孩子们的专利。看到鞭炮点着的时候,早就有群小孩子候在旁边,等到鞭炮声一完便一哄而上,更有些很厉害的,等鞭炮燃到一半的时候,便冒着挨炸的危险用脚去跺那正燃烧的引子,踩熄了便将战利品揣在兜里边,站在一旁将整挂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地放,乐此不彼,然而只要有大人在旁边,照例会骂的:好个狗杂种,作死呢!狗日的一边玩去,胆小的早就躲到一边去了;胆大的扮个鬼脸,不情愿地跑开。
   晚上守灵时,一般都会有一个道士,(有钱人家会请好几个道士)但这种道士不是道家的那种道士,反正就是乡里专门给死人念经超渡的那种,只不过他有一身黄色道袍和一顶黄色道士帽子,脱了,跟其他人也无异。也有请和尚的,但和尚也是俗家和尚,娶妻生子喝酒吃肉样样都行。时至今日想,做和尚的儿子会不会遭到别人在后面的非议呢?到底还是有些屈辱吧。
   道士手拿一本经书,在那用种非唱非念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得懂的声调念念有词,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给亡人超渡,若亡人无人超渡就过不了余何桥,永远不得投胎转世,看来道士和尚这职业挺神圣的。道士还有一个法宝就是拂尘,据说那是驱赶妖魔鬼怪的法器,我们小孩见着都特别稀奇,好奇心促使着想拿过来看看,摸摸。但那道士总是一副很吓人的样子瞪着我,我亦不敢轻举妄动,怂勇其他胆大的小孩想办法把拂尘拿过来看看,也只有等到那道士小便时,我们才有机会拿过来看。摸摸,只不过是个马尾巴刷子,还有胆大的学着道士的样子将拂尘搁在左肘上念念有词,道士一来,鞭子一扔都作了鸟兽散。
   晚上照例是要守灵的,当然这是大人们的事情,可是这时要想去睡觉不容易的。因为床铺早就叫客人给占完了,要不到邻家去“讨歇”,要不就只有做饭的柴草仓里去睡了。
   凉风习习、烛影摇曳,棺材还在堂屋中间放着呢,给人一种凄凉阴森的感觉。不过前半夜不会感觉到,因为有一班锣鼓家什在那儿做“法事”,叮叮铛铛响,有锣、有鼓、有钹,听不出所以然,一阵敲打。因为我是重孙,所以烧纸的任务由我来完成,灵像前面放着一个盆,然后我跪在整个盆前的一个垫子上,拿着冥纸一张一张地放到里面烧,据说是给亡灵往那边寄钱呢!但我那时确实不知道地狱还需要用钱的,小孩子毕竟瞌睡多,烧着烧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大人们都正忙着准备出棺呢?记得有的大户操办丧事要停棺三天,但那时气温高,怕有气味不宜久停,家里第二天就忙着出棺了。
   屋子外面放着许多红黄绿白纸扎成的花圈,至于谁来扛都是无关紧要的,主要都是些青少年,记得我曾经几次帮人家扛过花圈,但在记忆中好象也没有谁请我这个小毛孩吃过饭,但是于我们来说无所谓,能看上热闹就行。
   抬棺的一共有八个人,称之为八大金刚,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壮年,其中前面领头的这个人叫“杠头”,在这里面起着指挥和协调的作用。父亲在壮年时就经常做杠头,棺材并不是直接用缆绳挂起来的,而是在底下做一个木头架子,然把棺材放在木头上,然后四根杠子分别从缆绳中间穿过,八大金刚每人抬一个扛子的一端。
   道士又在那儿念念有词地做了一会法事,然后盖了棺,(之前棺材盖子一直是开着的)抬上了木架子,八大金刚将缆绳杠子准备停当,曲膝弯腰的将杠子上肩,听得杠头一声“起”,棺材这就算出了棺。这时只听得锣鼓家什骤然大响,鞭炮也跟着炸开了锅,最不能叫人忍受的是亲戚都放声嚎开了,俨然一首悲壮的丧事交响乐。
   棺材头上坐着一个人,那就是我,我至今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棺材上要坐一个死者的晚辈,一般都是孙子辈,只能是男孩,不能是女孩,而且一般不能是外孙;在老家看来,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不能算自家人,我在上边戴白帽子,穿着白孝服,抱着黑色镜框的灵像,骑在上边不免有些胆怯,一则是怕鬼,再就是是怕摔下来。
   走在最前面是一个放鞭炮撒纸钱的人,走一路,撒一路,过一小截就放一小串鞭炮,其次后面是扛花圈的,中间的是八大金刚抬着棺材,后面跟着的是一班锣鼓家什,再后面跟着的就是看热闹的邻里乡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抱小孩的、磕瓜子的仪态万千,还有些跟老公公关系不错的牌友、酒友跟在后面暗自落泪,不知是因为少了一个酒友或牌友伤心,还是从这里看到了自己将来归宿而伤心,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送葬的队伍走得很慢,每走一段路都停下来歇一歇,这时死者的子女就赶紧过来给八大金刚和其他人发烟,片刻之后再继续往前走,而且出棺之后到坟地的一段路绝对不能走最近的那条,要找一条尽量远一点的路弯过去,这个至今我也搞不懂。
   好不容易到了坟地,这时要大歇一下。坟是一两天前早就挖好了的,然后杠头再组织八大金刚将棺材抬起,围着坟坑猛跑三圈,害怕的我差点叫出声来,只好紧紧抓住绳子不放。
   转完后停下来开始下棺,我被从棺材上抱了下来,两根缆绳套在棺材的底角上,一边两个头,八大金刚两个人拉住一个绳头慢慢往下放,直至棺材落入墓底然后抽出缆绳,开始填土。
   这时外人一定要闪开才行,因为八大金刚这时填土是很疯狂的,有时故意的就用铁锨把土扬到别人身上去了,人要躲远些才行。
   时间不长堆就给拢起来了,花圈也给插上去了,又烧了一些纸钱,再长长放一上串鞭炮,葬礼也就算完成了。
   回去的时候都静悄悄的,不放鞭炮,也不敲锣打鼓甚至说话的都很少,也许大家都想着回去吃饭吧!因为主家还有一顿饭还在等着大家呢!
   我不回去已有多年,不参加丧事也有许多年了。但我知道那些乡亲还在那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过着那种纯朴的生活,直至最后像落叶归根一样归属于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一种习俗,包括丧事,都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实在不易。随着移风易俗的开展,人们的丧事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再过多少年,我看到经历过的这些丧事方式,可能都会销声匿迹,我留下文字记录,让我们的后辈看看曾经的丧俗,懂得一代代走过来的含义。
  
   2024年8月23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27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总有一些记忆深藏心底,虽历经时光冲刷,却依然清晰如昨。作者所要回忆的,是儿时故乡那一场场充满神秘与庄严的葬礼,而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公公离世的那一次。 那时的作者,懵懂无知,尚在学校上课,却突然被大人接回了家,并向学校告假。到家才知晓,公公已然逝去。公公并非作者的亲公公,然而作者的父亲却是由他抚养长大,这关系的确有些复杂。于作者而言,当时对公公并未有太多亲切之感,可父亲说我小时公公在我身上花费了不少精力,或许那时的我太过年幼,未能真切地体会到。 守灵的夜晚,总有一个身着黄色道袍、头戴黄色道士帽的人出现。他手拿经书,用一种似唱非唱、似念非念,只有他自己能懂的声调念念有词。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在为亡人超度,据说若无人超度,亡人便过不了奈何桥,无法投胎转世。在那时的认知里,道士这一职业似乎充满了神圣的色彩。 当作者从睡梦中醒来,大人们正忙碌地准备着出棺。大户人家操办丧事,停棺三天是常有的事,但因当时气温较高,不宜久停,家里第二天便着手出棺。抬棺的八大金刚皆是年轻力壮的青壮年,而前面领头的“杠头”,更是起着关键的指挥与协调作用。父亲在壮年时,也常担任杠头一职。棺材并非直接用缆绳挂起,而是置于一个木头架子之上,四根杠子从缆绳中间穿过,八大金刚每人抬着杠子的一端。 道士再次念念有词地做完法事,盖好了棺。随着杠头一声“起”,棺材正式出棺。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走得很慢,每走一段路都会停歇片刻。这时,死者的子女赶忙给八大金刚和众人发烟。而且,出棺后前往坟地,绝不会走最近的那条路,而是选择尽量绕远的路线,其中缘由至今我仍未明了。 历经艰辛,终于抵达坟地。众人得以大歇一阵。坟早在一两天前就已挖好,杠头又组织八大金刚抬起棺材,围着坟坑猛跑三圈。当时害怕至极的我差点叫出声来,只能紧紧抓住绳子。跑完后,开始下棺,作者被从棺材上抱下,两根缆绳套在棺材底角,八大金刚两人拉住一个绳头,缓缓下放,直至棺材落入墓底,抽出缆绳,填土掩埋。 时光匆匆,作者离开故乡已有多年,也许久未曾参加丧事。可那一幕幕场景,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成为了我对故乡、对往昔岁月难以磨灭的回忆。 这是一篇真实的乡村墓葬的散文,很感人,很普遍的风俗习惯。好文值的推荐品读。希望一飞老师创作笔丰,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 滴善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23 13:34:53
  这篇散文真实感人,作者回忆儿时故乡的葬礼,细致描绘守灵、出棺等场景,展现独特风俗。虽时光匆匆,但那些画面深留心底,是对故乡岁月难忘的回忆,值得品读! 问候一飞老师,顺祝秋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3 21:32:23
  年龄越大,越是容易怀念过去和故乡,感谢老师的评论编辑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23 14:47:06
  老师那里的称呼和我们湖南土家族差不多,我们是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曾祖父叫公公,爷爷叫嗲嗲。但许多都是儿媳妇称丈夫的父亲叫公公。老师那里的葬礼习俗和我们这里也差不多的,老师的文章很有代入感,似身临其境一般,儿时的情感表达拿捏的很好。问候老师,顺祝秋祺!
回复2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3 21:33:40
  荆州常德本身离得不远,诸多民间习惯应该差不多。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8-23 15:08:42
  一飞老师那里的风俗与我们这差不多,就是孙儿要坐在棺木上我们这没这说法,那可是要足够胆子和稳定性。文章有着对生死的理解与敬畏。点赞!遥握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3 21:35:47
  谢谢老师,很多地方的葬礼相似,可见这也算是一种传播很广的文化
4 楼        文友:佳华        2024-08-23 15:38:41
  从小到大参加了很多葬礼,现在老家有长辈去世只要没特殊情况依然回去参加。在农村,葬礼是人情世故、风俗礼仪的集中展现。老师将葬礼写的很细致、很深入,并且有许多关于生死的思考,令人感悟。
回复4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3 21:37:18
  谢谢老师,走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都只有在文章里去怀念了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23 15:45:25
  这类丧葬仪式,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我从小也经历过,有些相似的记忆。我想,丧葬的改革,更有助于表达哀思。曾经的往事,故乡的风情,这些丧葬仪式也包括在其中。了解风俗,懂得生活。很有意义。问候一飞老师好。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8-23 21:41:02
  谢谢怀才老师,看来这种葬礼方式的确流传甚广,不过现在随着我们的长辈慢慢逝去,一切都删繁就简,这种习俗将来只怕都会被人遗忘……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25 09:51:28
  人到中年,慢慢的丧事变得多了,小时候当乐子看,现在送走亲人也不觉得如何难过了,老师写出了很多当地的风俗,和我们这里有很大的不同。愿世间无疾苦!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