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情】我教作文(随笔)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教语文,顺其自然,也教起作文。
一句话很流行:教育最可悲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的确,教作文也是如此。许多老师一年到头,也难得动笔写几篇文章,靠的全是读书时学校里学的知识,陈旧老套,一用就是几十年。退一万步,当时成绩再好,水再深,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也变酸变臭了。
我一直认为,要教学生作文,老师必须自己动手写作。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03年起,我坚持写作,一写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在人类生命中长年累月,我努力读书写作,《读者》是我的最爱,各类历史书籍常常摆上我的案头,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系列,王鼎钧的《作文四书》,李海华的《作文有道》……我统统买来,细细品读。有些书,我一读就是三五遍。大师王鼎钧的,真是爱不释手,读了品,品了仿,仿了用,用了教。
往往,看书后总是灵光乍现,脑海中出现某个思路,写出一篇又一篇文章,有些投稿,有些给了同事,有些直接放在硬盘里毫无用处。至今,私人电脑里存储了3458篇文章,算起来,大概两天一篇,也算没辜负光阴。
写作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写作的技巧,理清了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区分,懂得了写作的顺序,熟悉了材料的运用……这些都成为我教作文的源泉,成为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侃侃而谈的底气。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教好。否则,自己都是一洼浑浊的浅水,对作文一知半解,要能教好作文,只有痴人说梦。
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写作途中,成功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很对,写作是经不起批评的。这个世界,没有人喜欢批评。尽管忠言逆耳,但换个角度,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忠言,用顺耳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愿意听,爱听,并且听完之后立刻加以改正。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其实,很简单,我最擅长鼓励,用夸赞的方式给学生自信。不管学生写得好不好,能力强不强,基础是否薄弱,我都一无例外大力表扬,哪怕把牛皮吹上天。
曾经一位学生辉,成绩不堪入目,父母忙于流水线,每天只能接送他上学、放学,疏于其它管理,一年级时习惯很不好。我教他时,已经是四年级,语文考二三十分,作文也就是两行的样子,再长一点就编不下去。每次考试,基本是白卷,让老师气得两眼翻白。我接手后,先是自导自演,几乎是连骗带哄的办法,骗他写完一篇400字的文章,再开始“本山大叔”的狂忽悠技巧:“你知不知道,老师当年像你这个年纪,只能写200字,你居然能够搞定400字,比我牛得不是一点。”“你看,你的书写这么工整,每个字都清清楚楚,在班级里比你字好的找不到几人。要知道,字好的人的成绩都好,你有这方面的基因。”“老师看人很准的,从来不看错,真正的笨学生眼睛是木鱼眼,转都转不动,你的眼睛活力四射,反应极快。这样的人,不说985名校,一本那是稳稳的。”
我这么一说,辉的眼睛里闪着亮光,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让人看了十分欣喜。辉很激动,当场表示回去之后,还要再写一篇。我听了,心里窃喜。出办公室门时,辉的脚步都是飞的。果真,回到教室里,听说他立刻动笔,铺好纸,“刷刷”地写了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题目就是《我》,速度惊人,才短短二十分钟。要知道,他之前花上半天,也没能够写出一篇作文。
看到他的作文,我容光焕发,毕竟改变是肉眼可见的。我乘胜追击,继续鼓励,后来效果不错,至少他写作不再害怕。
为了激励学生,我除了口头表扬,还有实物表扬(小物品,并不值钱),颁发奖状,发放另类稿费(迟到免罚卡等),采取游戏通关的形式,学生写起作文,就像打游戏一般,怎么会不想写?遇到水平低的学生,我不惜重点关注,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你一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考不上包赔。虽然明知是假话,但几岁的孩子就吃这一套。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不喜欢拍马屁,更何况未经世事的小学生而已。
有人说,面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也要表扬吗?这是否定的。不过,即使如作家,文章不可能十全十美,学生毕竟是学生,作文中存在许多缺点,这很正常。我们可以戴上有色眼镜,抓住重要的几个缺点,放过其它缺点。七年前,有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对她孩子严点,加强监督,把她作文中的缺点多多指出,让她改正。我一听,头都要炸了,眼睛都瞪圆了。有句话“如何养出一个自卑的孩子?那就不停地挑剔”,作为老师,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足,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优点,才能促使孩子自信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并没有听取家长的意见,而是教学时“留白”,给足学生称赞,委婉指出少量缺点,要求他改正。一般,他都愿听乐听,每日都有小进步,这就是一百分。
教作文,难免要上作文课。面对枯涩难懂的作文技巧,要是用常规的思路,一本正经地介绍概念,加以举例,尝试模仿,结果是晕倒一大片,学生必定昏昏欲睡,根本提不起兴趣。怎么办?我尝试着用幽默的方式加以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笑得前俯后仰,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讲笑话一般,再加以渗透作文知识,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曾经一次,为了说清五感法的妙处,教会学生应用。我虚构了一个故事:我惹老婆大人生气了,老婆把我关在厕所里闻臭味,这是嗅觉;老婆烧了一锅“黑暗料理”给我吃,这是味觉;老婆在我耳边噼哩啪啦,一顿“狗血淋头”,这是听觉;老婆买来一个搓衣板,让我跪,跪得我痛不欲生,这是触觉;老婆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这是视觉。如此一来,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至少明白了五感法是啥,再加以举例,他们总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
写作教学,我们肯定会涉及很多理论。对于这些深奥的理论,我们绝对不能靠着自己的理解去教。这样教的结果是学生听不懂,云里雾里,根本提不出任何兴趣。必须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也就是深东西,浅的教,让学生一听就懂。
有一次,我教“游记”的写法。这种体裁的范例在教材里太多:《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数量不下十篇。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提醒学生采取移步换景或者游览的顺序,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结果呢,学生根本写不来,没办法动手?
下课后,我无意中翻到了美国著名作家安妮·拉莫特《关于写作》里面的一段内容:大概三十年前,她的哥哥需要写一个鸟类报告。整整三个月过去了,哥哥仍然毫无进展,眼看第二天就要上交作业,哥哥急得快要哭了。这个时候,作家身份的父亲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一个接一个写,这话浅显明了,上至八十岁的老妪,下至三岁的孩童都能听得大概,这样教才是最贴近孩子的。比如写一篇文章《我的家乡婺源》,完全可以先写山,再写水,最后写人。一个接一个写,多容易。山怎么写呢?山上有树,有草,有鸟,有爬虫,有野兽,一个接一个写。水也可以这样一个接一个写,鱼、虾、螃蟹、水草、鹅卵石。
再缩小一点,写树木,一个接一个写,树根、树干、树叶、果实。这是正面描写树,如果侧面描写怎么办?树底的蚂蚁,树上的虫子,树叶间的鸟儿,一个接一个写。再缩小一点,如果是一片树叶,还是可以一个接一个写:叶面,叶脉,叶尖,叶柄,叶的边缘。
再比如,我跟学生介绍场面描写时要用点面结合,学生能够听懂的能有几个,应该怎么说呢?可以简单地说,场面描写就是适用于数量比较多的情况,很多人,很多物;面就是合在一起写,点就是一个接一个写,这样就简单多了。学生听得懂,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能够写出长作文,写出好作文。
学生写出作文后,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推荐去发表。大家看看农村里的鸡生蛋了,总会“咯咯咯”直叫,想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写作的孩子也是一样,有时候写出的文章不好意思让人看,但内心是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当年我写作的时候,虽然天天都在写,但每写一段时间,就没劲了,懒得动手。恰恰在这个时候,我经常收到一些稿费和样刊,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来劲了。这样,才持续下来。
特级教师管建刚建立起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平台就是班刊。短短一年时间内,他班上的学生在班刊或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达数百篇。这数百篇文章如同一台台发动机,推动他的学生带着作文高速运转。学生乐写,愿改,想投,作文水平焉能不好?
我们完全可以效仿管建刚老师,创办班刊。没有印刷设备,没有印刷的费用,但可以把学生文章输入电脑,张贴在班上,就算作发表。每个星期十几篇的样子,多照顾一下后进生。每篇文章都可以发放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写在纸上的,积攒到一定数量兑换等价书籍,也可以是兑换某种特定的福利。书籍吗?可以从家长处募捐;福利吗?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多得要命。
教室这么大,空间那么多,只要我们想利用,到处都是无限的资源。学习园地里出过肖复兴、叶文玲,各类征文中走出过韩寒、郭敬明,红双圈里有黄蓓佳的童年……他们并不是天生的作家,只是从一次次鼓励与欣赏中收获自信与力量。我们发表的目的就在此。所以,除了班刊,学习园地、班级征文、老师的红笔都是舞台,都是发表获奖的诱因。
如果是有条件的班级,我们也可以把目光看得更远,辅导学生写出作品,投稿到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我试过,学生的作品如果能够在报纸上发表一次,县级征文获奖一次,收到真正的稿费,他的写作肯定一路畅通,未来无阻,学习步步高升,名牌大学唾手可得。
要问最后的效果,我多年的经验试过,除了真正无法学习的后进生,或是调皮捣蛋、格外不听话的孩子,基本都能产生应有的作用。一位女生吴,胖乎乎的,读四年级,她妈妈为了她,差点气得七窍流血,忍不住发朋友圈“唉,这孩子怎么办?”旁边配一张图,语文试卷,上面可怜的分数57,像刺眼的灯泡,晃瞎人的眼。我刚接触她时,心里直打鼓,教得好吗?能教会吗?后来,我发现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担心的心理纯属多虑,在我的“轮番轰炸”下,她的能力水涨船高,不光提高了作文水平,顺带爱上了课外书。
作文教学,道路千万条,努力去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路,大胆往前走,你一定爱上教学,爱上作文,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欢乐,也带给自己满足。正如我的每节作文课,学生感觉时间真快,我也感觉没开始上课,怎么就下课了?人生如此,也不失乐事一桩。
(原创首发)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