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太虚宫一览与追念(散文)
一
傍晚五点的样子,一柱强烈的暖黄色的阳光,深情地投射在栖霞的太虚宫。太虚,就是“道”的意思,老庄称之“太虚”。道,摸不着也看不见,太虚却撞入了我的眼眸,暖金色的阳光和太虚宫的琉璃瓦色交相辉映,此时走进,恰遇精彩啊。
门卫说,你想看多久都行,只是懂得的人不多……
是啊,我只能记住《道德经》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句话。这是一个冷僻的景点,游人几乎不见,景区内静得出奇,几只山鸟从树隙偷偷瞧着我,时而鸣几声,或许并不在意我,只是对着树隙的光线打招呼。
站在树隙透射的阳光下,突然觉得这就是“道”,自然之道,永远都会以一种方式展现,那几只鸟的影子,就像剪影,落在了地面。我和影子,我和鸟儿,相互无扰,只是这道阳光,给我创造了审美。
太虚宫的创始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就像一道影子,此时,与我交汇。这处太虚宫景点,在870年前,就是栖霞人丘处机的诞生地,也是生活空间。公元1191年,丘处机以故居为观,主持修建,原名“滨都宫”,现名是金章宗皇帝御赐之名。
怎样理解这处太虚宫呢?这让我想到中华的私塾文化,孔子就曾杏坛讲学,这应该是有史料记载的最初的私塾。无论是太虚宫,还是杏坛,它们在中华儒道文化的启蒙与传播上都有着不能抹杀的地位。道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创造道家文化的人,他们也在文化先驱者之列。中华文化大观里,我们不能排斥曾经那些人物最原始的努力。
二
太虚宫有独属于中华文化的巨大符号。我站在“道”字结构的“天下第一汉字大门”前,被汉字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的美妙吸引住。对联出自《道德经》,“道”字“走之”上的一点,变成一个阴阳球,虽不高,却显示了“太极”之意。物理尺度的高,并非建筑要表现的高度。唯有汉字的结构可以演变为建筑的构型,佩服建设者对道家文化的把握,同时我对太极的认知也有了深度,太极是一个无限的高度,一种文化不设高度,而告诉人们高度无限。这是哲学的睿智,就像宇宙无限大,就像数学有无限数无限大。无限,求其一生也不能抵达,但人类不因此而放弃,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在认知面前,一个人永远都要有无限极的目标,必须展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啊。谦逊是修养水平,也是认识的境界。
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是中华文化大观里的一个闪光点,对人文和自然科学都还在产生着影响。
进入太虚宫内,不能不看一座桥。太虚宫景区很大,包含着被称为“胶东天池”的长春湖,湖容8000万立方米,是西湖的6倍大。长春湖是以丘处机的字命名的,步量太虚宫主景区,沿岸或浅湖处都没有桥河栈桥,但太虚宫内,庭院无水,确有一座桥,名“窝风桥”,这座桥,处于庭院的深处,是单孔石桥。真的是天下奇观!庭院并无水系,这一下子打破了我的认知。有水就有桥,没有水要桥作何!相传,这是当年丘祖和佛家斗法所建,如何斗法,为何以桥为念,我不知。但我揣摩起这座旱桥是寓意。据说,桥洞可抵御(这里应该也是通畅的意思)西风。在我这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来,桥是可以渡人的,逢水架桥,遇事总有解决之法,给自己的心海架一座桥,一切事皆归于“无”,心可装天下事,亦可释天下事,一桥一涵,居然有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启迪。桥也有装饰,桥拱悬着一枚大铜钱,钱眼内吊着一挂小铜钟,铜钟上刻“钟响兆福”铭文。福,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无论是释道儒,都完全一致。据说,游人可投掷硬币,若击中钱眼内的铜钟,会保佑投掷人一年遂顺幸福。这是民俗对道家文化的一种理解吧,未必有这样的效果,但有着趣味。桥上栏杆一侧还有看板,上书“撞金钱眼颂”,“颂”原本是颂神的舞歌,显然,这里更加通俗化,几句颂文是:今撞金钱眼,钟响财福到。消灾又祛邪,平安添吉祥。所有的文化,都是为了人的修养而确立,所有的风景也都应该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精彩。这就是民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扬吧。何以为福?道家是把精神的自由和舒畅作为福字的内涵,起码是超越了物质的满足这个肤浅的理解。
道家和佛家曾经都在为自己的学说而争斗,我想,是否试图让对方归顺于己呢?但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结果,宗教和学说,其发展,并非是要战胜对方,只有丰富和博大,才可在文化的世界立足。无论道佛,我想,一定都是认可“遇到最好的自己”这条发展理论的。
求个福气吧,我以抱拳之礼致敬这座桥。最让我感慨的是,多少时候,我忘记了给自己搭一座桥,无渡人的本事,却也失去了渡己的可能。尘世,也是一个个有风有雨的日子组成,这是对生命的考验,考验的是人的智慧。
多少人的生命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有时候命运把我们装订得极为草率而粗劣,其实,如果懂得修养,也完全可以修复和弥补。
转身离开桥,我突然想起一句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是陆游的句子,他也没有放下曾经的感情,朦胧中,又把感伤掏出来了。我们对待感情,常常纠结,渡己真的是太难了。其实,留下一座桥,让一切都过桥而去,才是最好的态度啊。痴嗔荣辱,都会过去,拦不住的,人为拦住,徒增烦恼,烦恼也就生生不息了。
有一句话说,给心一片瓦,以渡飘零人。岂止是飘零人啊,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设一座桥,桥可渡人渡己。
按照诗人的观点,桥上总是有风景,站在桥上的人,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说实在的,这座桥上真的没有风景,会给人太多太深刻的思考。最不能否认的是,道家在对待世界上克己修身的人生态度,这种“内化”之功影响也极深。
三
太虚宫内部分中东西三路格局,分布着灵官殿、丘祖殿、大通明殿、四御殿、三清殿等道家观舍。我特别注意到观内的钟楼和鼓楼,钟鼓,应该都是古代人为了报时而设的建筑,这和古书上的更鼓比,更进一步了。“晨钟暮鼓”这个词,在每座佛殿里都可遇到,道家和佛家也都以此来表达对时间的理解。闻晨钟,则开始修禅修道;听暮鼓,则要为一天划上句号。同时,钟鼓有着给人警醒的含义。古代没有现代计时这样清晰细腻,分秒必争,但同样对时间有着良好的态度。
作为道家,也自有专门的解读。晨钟,他们叫“开静”,告诉修道之人,一天开始;暮鼓,叫“止静”,表示修道的结束。开和止,静和动,阴和阳,都是道家哲学的关注。这种完整的时间观念,提醒着入道之人勤学苦修,把握光阴。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词语,这种文化,无论哪种宗教,甚至是俗世,都不约而同地视为一种境界,就像我们经常书“宁静致远”以为匾额,悬于书屋,都是深刻地提醒人们关注“静”和“远”的逻辑关系,这个“远”何尝不是道家所说的“太极”呢。静以养德,静可思虑以检点,这是中华文化认可的精神信仰境界。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自古多少人,为之添砖加瓦,才有如此辉煌灿烂和博大精深啊!
也许是道观里的暮鼓此时已经敲过,但暮鼓之声,已经提醒我的一天。是的,我在道观的空闲地上看到了那些身着道服的修道人,正在拿锨把锄,为一簇簇的绿色而劳作。我驻足观看,这是多么生动的“道事”啊,无论披佛,还修道,在一畦一地绿色里,都会生出无限的生活情趣。
此时,杏树梨花李树已经缤纷,多么诗意,花落满肩,却没有带来道人的烦恼,尘世就是最好的道场,怀着一颗愉悦的心,凋零和衰落这些词语都会失去负面意义,他们应该也享受着那一刻的温柔吧。
人间烟火,一定会袅娜于每一个角落。我想起佛家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语,道家对此怎么说,就当是没有说吧,他们也在践行着这样的修道守则吧。“农禅”,也是“农道”,禅宗寺院,道观道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是经济的,生产的。我想,这样的劳作,也就是禅宗僧侣的“觉悟”法门吧,很多人,可能不是在打坐念经时开窍的,劳作的意义同等重要。佛家说,堂上坐禅,堂下禅作。也许道家也是如此吧。就像世俗里的读书人,也要走进社会实践,志愿者不应该为了布置的任务而下田进厂进社区,生活的样子,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劳作,一定会考验一个人的社会情怀和生活趣味,情怀和佛道主张的性情是一个概念,没有劳作,情怀就不会强烈。
我赶紧拿出手机留下他们的影子吧。可看见一位道人跟我摆手,我懂得了他的手势,是“不要”的意思。嗯,他们劳作也是一门功课,不是为了我给他们留下一张照片。
四
走出太虚宫,我想起了《射雕英雄传》里的丘处机,有一个情节,他和“江南七怪”各赌了18年的人生,写他武功高强,救了郭靖和杨康的命。据说,没有道家的丘处机,《射雕英雄传》则要重写。
丘处机这个人物,是否就像金庸笔下描写的那样,我没有考察,局限于我对此知之甚微。但他创造的道教文化,代表着对世界的探索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几次想去离我老家百里之遥的昆嵛山,未成行,这次从太虚宫出来,直接奔昆嵛山去。这里是丘处机拜师王重阳修道的地方。几年时间,他“松溪和月饮松风”。那年,丘处机19岁,山中的“烟霞洞”留下了他的影子。苦修的功夫,成就了一代道家。站在昆嵛山前,仰望山中道观,我对“修行”有了进一步理解。就像中华文化一直坚持的“游学”一样,始终代表着中国人追求真理的方式。
这令我想起“游学”的来历。据说,黄帝是兴起中华“游学”的第一人,在今天的甘肃平凉的崆峒山景区就有“黄帝问道处”的摩崖石刻,石刻不知哪代何人所镌,但是表明了“游学”的最初出处。从丘处机身上,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种游学的文化之路,于此说来,他也是中华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我想起清帝康熙评价丘处机的一句话——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段历史就不必说了。我们常常说自己“人微言轻”,而丘处机可“一言止杀”,是因为他的广泛影响,他自幼失去双亲,靠着他在道教领域的精修,他的话才有了如此份量。在没有契约的年代,一个人物对于历史走向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道教,如果从丘处机身上看,就是站在道德的高点上,修养自己,关怀普众。在我心里,丘处机和他的太虚宫,就是对“道”做了注释。道是宗教,一定关注生活,干预社会,正确的道,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否定的意义。
一个人的话,咿呀学语,不可能是名言;一个人的能力,大致是因机遇和修行等而获得,绝不是生来就有了知名度,奠定了不可摇动的身份。带着功德功业的人,一定会产生巨大的人物能量。这也是成为名人的重要内涵。
景点的意义,在于审美,也在于增智。可能每个人观景角度不同,我把太虚宫当作一部书,虽翻阅几页,已经深受教育。
太虚,太极,求学深思无止境。
最近,关于道学,有人说,问道几千年,每代人须自己找答案。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们汲取道家文化,也要树立自己的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作为释道儒的宗教文化,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应该不断注入时代的精神和理解,这些文化才会鲜活。
2024年8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留下一座桥,让一切都过桥而去,才是最好的态度。
给心一片瓦,以度飘零人。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座桥,桥可渡己渡人。
—————我是怀着景仰之心来读太虚宫的。这些句子,来自于太虚宫的感悟,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度人之道。
桥,果然是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