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事外观,入局为(随笔)
人大概是生来就有一种大义,面对燎原烈火,愿化身飞蛾,一炬如光,奔赴前方;面对滔天洪水,愿化身尘土,筑成高堤,抵挡洪流;面对黄沙漫天,愿化身绿苗,结成绿海,抵挡风沙。这一份大义应当是人们最滚烫的热血、最坚硬的脊梁、最永恒的坚持。可光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还需一双冷静的慧眼,世外洞观万物,方可躬身入局,救生民于水火,挽苍生于危难。
事外洞观,超然出世,用清醒的眼光观察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破局之法往往匿身局外。在那个礼崩乐坏、兵戈相向的时代,道家在战争的阴霾中看见局外曙光,遵奉“天道无为而治,法自然而行”。无数纷争后还是会归于自然,因而,与其刀剑相向,不如顺天而为。于事外我们将获得更加清晰的视角,但绝非冷眼旁观。他们或愤世嫉俗或蔑视权贵,但无可否认,他们都心忧天下。庄子清高,鄙视世间污浊,宁可曳尾于涂,可他体察民生之多艰,抨击权贵之罪恶;竹林七贤率性,可他们遗世独立、丰神逸态的背后是穷途之哭,是对现实黑暗的绝望呐喊;陶潜悠然,荡开了失落的浓墨,为世人勾出一个世外桃源。生活在树上,可以看得更远,但请不要忘记热爱大地,于世独醒,于世独清,还远远不够,更应将这份清醒带给世人。
于事外寻求希望的火种,还需入局将它点燃。出世是为了更好入世,一切淡然无争的背后,藏匿着的永远是心忧天下。天底下大抵是没有比苏轼更乐观的人了,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到岭南,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论遭遇什么,他似乎永远不改变脸上的笑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路被贬,也是一路造福的过程,自己深陷泥潭,仍不忘造福百姓。上任杭州,浚西湖,筑苏堤,到海南,兴文教,他把那超然的乐观,一丝不剩地投入到造福千秋的事业。事外静观也是一种积累,苦心积淀必于入局时爆发。诸葛亮出山前隐匿隆中,细观天下大势,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一朝入局,匡扶汉室,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倘若没有隐居时对于时局的细致分析,又怎么会有之后的成就呢?学会走出去,寻找内心的豁达、智慧的积淀,然后奋然入局,让积淀的一切爆发。
躬身入局,凛然入世,用满腔的热血改造世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局外呐喊无益,必须挺膺负责躬身入局。烛之武夜缒而出,独身一人深入敌营智退秦师,救郑国于危亡;文天祥,至死不屈,以身殉国,丹心照汗青;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亡之际,有无数人用血肉筑成长城,一个人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人顶上来。可总有人认为事不关己,认为冷眼旁观就能平安无事。正如马丁•尼默勒诗中所言: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然而,当他们杀我时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倘若每个人都默不作声,无动于衷,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所有人都将死于暴虐的毒箭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吾辈青年应铁肩担道义,躬身入局,为人为己亦为天下。
于乱世中没有人能做到置身事外,去行动去作为,为自己为他人都有一个自由的明天。抗日战争时期,李圆通道长毅然下山,奔赴抗日前线。临别时,弟子问他下山之后,能否回来?他回答:回,则盛世安好;不回,那便不回吧!倘若人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又谈什么修仙问道呢?唯有以身入局勇担责任,待天下安宁后方可享一方安宁。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与其一个人逃避,不如挺身入局,为自己与天下人谋求一个太平盛世。
事外观,入局为,事外观物而知局内乾坤,躬身入局而还朗朗清天。于事外明天下之理,而后躬身入局,为天下谋一个灿烂的明天。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