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父亲与书(散文)

精品 【东篱】父亲与书(散文)


作者:佳华 布衣,48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6发表时间:2024-08-30 06:40:42
摘要:读书本就需要闲适的心境,更何况读唐诗宋词呢!冬日暖阳高照,父亲会搬两个板凳放在院子里面向太阳的墙底下,一个板凳放书,一个板凳放他劳顿后松弛的身躯。阳光如慈祥的老友,温柔的照拂在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父亲身着厚实的棉衣,背靠着墙,静静的坐着,周围是冬日特有的静谧与安详。太阳透过薄纱般的云层,恰好落在他的发梢和翻开的书页上,为这宁静的时光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母亲不识字,但她对读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读有用的书叫学习,读没用的书叫浪费时间。她说,有用的书就是读了能考大学、能学东西赚钱的书;没用的书就是读了啥也学不到、看着玩的书。
   母亲的见解,充满了实用性和功利性。说对吧,值得一驳;说错吧,也值得一辩。但不论对错,能有这个见解我也挺佩服她老人家的。一个受了大半辈子累、吃了大半辈子苦、前半生奋斗在温饱线上的家庭妇女,对什么有用什么没用自有她过日子得来的学问,和书本上说的肯定不一样。
   理论来源于实践。母亲的读书理论,我猜想多半与父亲有关,她应该是在父亲身上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后总结出来的。
   父亲是个纯正的农民,却又不像纯正的农民。一个农业户口且经年累月在村子里种田的人不是纯正的农民是什么?可是,一个和唐诗宋词联系到一起的人谁又能想到是纯正的农民呢?一个农民,不好好种田,却喜欢上唐诗宋词了,这个跨度有点大。就像赵本山和范伟小品里说的,一个厨子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是不是有点滑稽?
   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个耕读传家的美好期许,但在守着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村子里,耕才是正业,读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水土不服”般的喜欢上了读书,而且读的还是品味高雅、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如果问他,恐怕也问不出个所以然。这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肉,答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好多事寻根究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我的印象中,从我对书有模糊概念起就见过父亲的书,厚厚的好几本,用废弃水泥袋的牛皮纸包裹着。及至对书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才知道那几本书分别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辞海》。那时,我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学过几首人人耳熟能详的唐诗了,看见父亲的书,便好奇地翻看里面有没有。翻来翻去,不但找到了我学过的诗,而且还有诗的注释以及熟悉的诗人的另外好多诗。我感觉很神奇,好像心里揣着的榫头突然对上了卯眼。后来,老师布置的诗词类的作业我都完成得非常好,好到老师都感到惊讶,于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多了,我自然而然地有点飘,觉得诗词方面除了老师之外,我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飘归飘,好在我还有维护个人荣耀的意识,这种原始的虚荣心激励着我去父亲的唐诗宋词里孜孜不倦地探索。我想,如果找一个我的读书启蒙人,父亲当之无愧,尽管他从没刻意地引导过我。
  
   二
   因为还要维持生计,父亲读书的机会并不多。据我观察,一般都是在冬季农闲时。春天要运肥、整地、种红薯花生,夏天要收麦子、种玉米、除草施肥,秋天要收玉米红薯花生、耕地种麦,除此之外还要料理菜地,好多好多的活,一年四季,三季不得清闲。农活这么多,父亲如果不识时务地还去读他的唐诗宋词,急性子的母亲一定会把父亲的书当引火柴烧掉,这是不容置疑的。
   读书本就需要闲适的心境,更何况读唐诗宋词呢!冬
   日暖阳高照,父亲会搬两个板凳放在院子里面向太阳的墙底下,一个板凳放书,一个板凳放他劳顿后松弛的身躯。阳光如慈祥的老友,温柔地照拂在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父亲身着厚实的棉衣,背靠着墙,静静地坐着,周围是冬日特有的静谧与安详。
   太阳透过薄纱般的云层,恰好落在他的发梢和翻开的书页上,为这宁静的时光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他缓缓翻动手中的书,书页间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与岁月的痕迹。诗词是需要吟哦的,但父亲不能大声吟哦。他像品咂美味一样双唇轻启,优美的句子在光影的氤氲中流淌开来,宛如溪水潺潺,拂过心田。他的眼神时而凝视远方,仿佛在追寻古人的足迹;时而低头沉思,沉浸于诗词构建的美好意境。
   那一刻,温暖的阳光、安静的小院、读书的父亲,共同编织成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凛冽的寒风似乎也被这种氛围感染,轻轻绕过院子,不忍打扰这份宁静与美好。
  
   三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不知道是受这句俗语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熟读唐诗宋词真的会在心里种下诗意的种子,父亲不满足于读,竟也开始写了,让我感觉非常惊讶。
   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读书本就出人意料了,居然还能写诗填词,意外不意外?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我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的诗词写在我用剩下的演草本上,有绝句,有律诗,还有模仿宋词词牌填的词,有的工工整整,有的有涂抹修改的痕迹。演草本不太大,铅笔字写得满满的,大概有五六本。那时我读初中,对唐诗宋词的认识还很肤浅,看不出他写的水平如何,只能模模糊糊地读懂一些意思。
   数年前,我又把父亲的作品找出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以我现在对唐诗宋词的认识理解,感觉写得不是很好。后来转念一想,写得已经够好了。一个初中都没有上完的种田人,既没系统地学过平仄、押韵、对仗,也没学过词牌、词韵,就凭读书读出来的感觉写写画画,实属难得,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父亲的诗词尽管不够成熟不够完美,有的还有明显缺陷,但他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读父亲的诗词,我第一次领会了什么是外表波澜不惊、内心波涛汹涌。原来平常不言不语甚至有点木讷的父亲,内心世界竟如此丰富。
   他有过满怀激情的理想抱负,也有过黯然神伤的怀才不遇;有过愤懑难耐的感时伤怀,也有过东篱采菊的恬淡孤寂。父亲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李白、杜甫不也有过这些吗?
  
   四
   喜欢读书的农民不一定是个“好”农民,这在父亲身上得到了验证。农民是种地的,同样的地多打粮食就是“好”农民,这曾经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这句话放在“科技狠活”发达的今天不一定正确。
   父亲的种地经验来源于人民公社大锅饭时期,忠实地传承着老一套,压根不想创新。良种、农药、化肥,是科学种田的三件宝,父亲对此不屑一顾。种子自己留,虫子自己捉,肥料自己造,主打一个生态有机,产量自然上不去。可惜生态有机的概念那时还没出现,不然虽不增产但也能增收。后来母亲实在忍无可忍了,断然剥夺了父亲的决策权,才实现了增产增收。
   粮食是保命的,吃盐打油交学费还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农家没有别的路子,只好养鸡养猪、种瓜种菜。相对于种粮,农村管这些叫副业,副业其实比主业更需要技术。头脑活泛的,识字的会找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学学技术,不识字的知道跟着懂技术的学。父亲不能说头脑不活泛,但他的活泛不屑于用在这里,他依然我行我素。种植养殖有技术加持和没有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家的猪长得慢,鸡生的蛋少,瓜长得小,就连蔬菜也矮小瘦弱,为此母亲没少跟父亲吵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母亲只好在技术和父亲之间折中妥协。好在有母亲的隐忍和坚持,否则不知道我们家的日子会过成什么光景。
   不仅如此,父亲卖菜也和别人不一样。他像料理自己的爱物一样将菜择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运到集上觅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守着。他要价不高,但不让还价,不让买家挑挑拣拣,似乎觉得他以诚待人,别人也应该以诚相待,否则就是莫大的羞辱。这在叫卖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不绝于耳、缺斤短两争吵不断的喧闹集市上有点格格不入,他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孤独隐者。
  
   五
   父亲其实就那几本书,他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看,看得我都觉得他应该倒背如流了、应该腻烦了。为了让他换换口味,我想方设法借来一大摞武侠小说。那是个流行武侠小说的年代,男看金庸,女看琼瑶。我不光借了金庸,还有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三大宗师的作品静静地躺在那里,里面有刀光剑影、儿女情长、侠肝义胆、波诡云谲,里面还有高山深壑、雪域草原、大漠流沙、世外桃源……
   我想,这岂不比唐诗宋词有意思多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借的书总归要还的,不读白不读。借书的目的与其说为了让父亲换换口味,倒不如说我喜欢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武侠小说里不能自拔,上课偷着看,放学走着看,睡觉躺着看,吃饭也看,蹲厕所也看,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后来我想,如果我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上,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大截子,可惜武侠小说比课本上的东西好看的没影。
   父亲没说什么,想必这是一个读书人对另一个读书人的理解。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次又一次地喝责,逼着我把这些没用的书给人家还回去。直到我把书还了,我也没发现父亲动过我的书。我很惊讶,身为读书人,竟然对另一个读书人读的如此投入的书无动于衷,实在难以理解。
   近几年,我逛书店看到出现了一些历史穿越类的书,随便翻了翻,感到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我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只读唐诗宋词。这就像人的胃口,喜欢吃什么不是嘴决定的,而是胃决定的。喜欢吃的东西,百吃不厌。不喜欢吃的东西,看见就反胃。父亲的胃口大概只喜欢唐诗宋词,只容得下唐诗宋词。
  
   六
   读了几十年的书,父亲既没有读来“颜如玉”,也没有读来“黄金屋”,能够看得见的成果就那几本薄薄的演草本。母亲曾经抱怨父亲,说跟着父亲过了几十年真是过得够够的。
   我理解母亲,也理解父亲。我笑着安慰母亲,父亲没恶习,不家暴,不重男轻女,不好吃懒做,比起村里那些成天鸡飞狗跳、家烦宅乱,甚至夫妻不和、子女不睦的人家,咱不是过得很好吗?母亲笑而不语。
   说完的那一刹,我脑子里突然闪过父亲很多的好,他性格温和、安贫乐道、沉稳大度、谦和有礼、忠厚朴实……可是这些好,过去我竟从没想过。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总是如此苛刻,以至于一声咳嗽,有时也要嫌其聒噪。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最亲近的人皆为善人矣?我自我安慰。
   由父亲的好,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读书人,你天天读这么多书都记得住吗?读书人说不能。这个人说,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读呢?读书人想了一下然后反问,你一日三餐记得每顿都吃过什么吗?这个人说当然不能。读书人接着问,既然不能那你为什么还要吃呢?这个人愕然不语。读书人说,读书和吃饭其实一样哦!一顿一顿地吃,生成了我们身体成长的血和肉;一点一点地读,才生成我们精神成长的血和肉呀!我想,父亲的好,也许就是几十年来唐诗宋词生成的血和肉吧!
   父亲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在读书,不过胃口有所变化。记不清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喜欢上了中医保健类的书,这个年纪倒也挺合适。也许是生态有机吃出了好身体,也许是读医书学以致用,父亲和母亲的身体还算健康。父母身体健康,对做子女的来说,该是多么大的福分啊!我祈愿他们永远健康!
   我懂得了父亲喜欢唐诗宋词,我想回家把父亲写的诗词,拿出来,放在父亲的眼前,让他解读,也让他找到曾经的快乐。
  
   2024年8月30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42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逐着功名利禄,却忽略了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纯粹与坚持。今天,作者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朴实农村家庭中的别样篇章。 母亲,虽不识字,却以她朴素的价值观,为读书划分了清晰的界限。她眼中有用与无用之书的界定,虽略显直白,却饱含着对生活的务实理解。那是一位母亲在岁月磨砺中积累的生活智慧,她渴望子女通过读书获取实际的技能,改变命运,摆脱生活的艰辛。父亲,身为纯正的农民,却在泥土的芬芳中与唐诗宋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那几本用废弃水泥袋包裹的书籍,宛如深藏在田野中的珍宝。在繁忙的农作之余,他在冬季的闲暇时光里沉浸于书海,让心灵在诗意的世界中遨游。他不仅读,还勇敢地尝试创作,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令人惊叹。他跨越了世俗对农民的固有认知,用文字书写着内心的浪漫与追求。然而,生活的重压未曾给予父亲太多读书的时光。四季的劳作,使他在田地里辛勤耕耘,为家庭的生计奔波。但即便如此,他对书的热爱从未熄灭,那几本书被他反复翻阅,仿佛每一次都是与老友的重逢。曾经,为了给父亲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武侠小说走进了他的世界。但岁月流转,父亲的阅读口味又有了新的转变,中医保健类书籍成为了他的新宠。或许,这是他对健康的渴望,也是对生活更深层次的领悟。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未曾从书中获得物质的丰饶,却在精神的世界里收获了富足。母亲虽有抱怨,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也默默支持着父亲的坚持。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仍在读书,而父母的健康成为了子女最大的福气。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读书的力量,它无关财富与地位,而是一种对内心的滋养,一种在平淡生活中坚守自我的勇气。愿我们都能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书香净土,传承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文章篇幅大,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才能驾驭。运笔流畅,情感丰富,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值得推荐品读,希望佳华老师创作笔丰,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30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30 06:41:50
  这篇散文太棒了!讲述农村家庭中父母与书的故事,母亲务实,父亲执着。虽未获物质丰饶,却精神富足。文字流畅,情感真挚,展现读书无关财富,是内心滋养与坚守,值得品读,期待作者更多佳作! 问候佳华老师,顺祝秋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0:50:22
  滴善斋老师的编按写的非常精彩,为拙作增色不少,非常感谢。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30 08:32:53
  这是一篇非常用心写父亲的散文,作者的父亲读书,读唐诗宋词,还创作诗词,这样的父亲,在农村不多见,实属凤毛麟角,这可是中华文化对人的深度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需要一些濡养的,作者的父亲选择了偏门,但精神却是高雅的。所以,我读完认为,作者的父亲,就是作者心中的李白和杜甫。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父亲和父亲读书的理解,没有套话,写得也没有套路,有的是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有味道的文章,就像一碗美食,不必有一大桌子,足以让人生出华美的感觉,这篇文章就是如此。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1:03:08
  读唐诗宋词的农民在农村确实是罕见的,但在过去的苦难中我没有引以为傲。现在我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可以隆重的向任何人介绍我的农民、读书人、诗人父亲。为生活而奔波,似乎奔波的状态与悠闲的读书、浪漫的写诗无关,这也算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8-30 13:42:36
  文章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让一个勤劳、善良、真诚、朴实、安静,热爱唐诗宋词的父亲形象跃然眼前。写父亲的文很多,此文见高格!点赞!遥握问侯!
回复3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4:19:30
  写父亲、母亲,似乎总有写不完的故事。他们用几十年的时光,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很多非常值得大书特书。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30 13:57:45
  这是佳华老师父亲与书法的故事,相信老师深受父亲的熏陶,对书也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行文流畅,文字充满温情,拜读学习了!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4:28:13
  我们的好多习惯都来自于父辈。父亲读书,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对我是非常直接的影响。我也喜欢读书,这就是身教的作用。
5 楼        文友:简柔        2024-08-30 13:59:30
  唐诗宋词就是父亲的兴趣,让他觉得快乐,铸造了他的品性,对儿女也是一种熏染。冬日阳光下读书的父亲有岁月静好的美感。深情之作。
回复5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4:30:45
  是的,至今我也喜欢看父亲冬日太阳底下读书的场景,特温馨,特动人。如果摄影技术好,能出个好作品。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30 14:54:30
  老师的父亲真了不起,农闲之余还研究唐诗宋词,还写诗词,算得上是文化人。父母的故事在儿女心中太多,写不完,说不尽,它们的恩情也报不完。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15:32:47
  文化人算不上,最多算个读书的农民吧。今天巧了哈,东篱的四篇文全是写父母亲情的。老师的和渣写的很好,语言有特色,情节很生动,以小见大,直抵人心。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30 17:25:29
  有这样一位爱读书的父亲,甚幸。爱读书,未必要取得什么成就,如老师所言,“生成我们精神成长的血和肉”。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谨,情理交融,文采斐然。好棒的散文,拜读学习,顺祝秋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22:24:19
  我觉得真正喜欢读书的人,绝不会怀揣什么目的,就是因为喜欢而喜欢。就像真正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喜欢某一个方面,而是喜欢他的全部。
8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8-30 20:54:48
  在当时那样的年月识字的人都不多,读唐诗宋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在农村作者的父亲这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我的父亲是那时的高小毕业,成绩优异,但当时家里条件有限,只供大伯上学了。但父亲的很聪明,看过的小说演义都记得住,我小时候,夏天的夜晚,父亲身边总是围着一群人听他讲岳飞传,薛里征东,三侠五义等等。本文父亲的形象非常鲜明,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百读不厌。祝老师秋安。
回复8 楼        文友:佳华        2024-08-30 22:30:39
  生活使然,可能埋没了一些明珠,这是一种无奈。经常听家里人讲,村里某某某怎么怎么厉害,不一定是有知识有学问,但一定是某一方面出类拔萃。高手在民间,也可能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高手。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