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随笔) ——那年那事之二
近日,在网上我重看了一遍老电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隔六十四年,最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十二岁,小学生,懵懂少年。人间冷暖,世事沧桑,现耄耋老矣,记得当年看时满满的全是激动和感动,而近日看时几乎全是感慨和思考。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年那事曾轰动全国,家喻户晓。事情梗概是这样的:1960年2月,山西省平陆县的61位修路民工,因食用被砒霜污染的晚饭而集体中毒,县委县政府闻讯,立即组织全县医疗力量抢救,但需要的特效药,几路人马急如星火跑遍周边县市都无法解决,而危在旦夕的中毒民工,必须在30个小时内用药,否则面临的就是死亡,情况万分紧急。最后县委果断决定向北京,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求救!跳动的秒表,咔嚓咔嚓咄咄逼人,首都的国家卫生部、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民航局、人民空军紧急动员,最终通过空军空投把药品送达,61位民工化险为夷,无一遇难。
整个电影争分夺秒,扣人心弦,影片结尾高潮,飞机午夜空投的场景,最为激动人心。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个个神情肃穆地涌向临时设置的空投点,茫茫夜空,当飞机的引擎声由远而近,无数双眼睛翘首仰望,鸦雀无声,当伞花夜空绽开,药箱上的指示灯闪烁着悠悠飘落,顿时万民欢腾,“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震耳欲聋。
当年,我们小学生是学校组织在县城大礼堂影院看的,当伞花飘落的瞬间,全场的观众和电影里一样同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同学们相互拥抱着,泣不成声。感人场景至今我仍有印象,有记忆。
电影片头开宗明义介绍:本片根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山西日报、平陆县报的通讯和报道改编,后来我怀着近似吹毛求疵的心理,把原载的文章通读一遍,平心而论,电影除了把30个小时的事件浓缩成60分钟演绎,场面和人物略有艺术性的渲染加工之外,整个故事情节、情景都是真实的。据介绍,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职员,被故事深深感动,凭着不负时代不负期望的阶级感情,著名艺术家谢添自编自导,24小时写成剧本,电影厂在平陆、北京两地同时开机,仅用了40个昼夜拍摄完成,投入公映,创造的电影高效速度史无前例。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归类为故事片,而视之为新闻记录片,差强人意,也不为过。
事件发生的1960年,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开始,阴霾笼罩大地,饥荒如影相随,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反映出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友爱精神,仿佛穿透阴霾的阳光,让人们感觉暖意融融,党中央、毛主席和人民政府与老百姓心心相印的情怀,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人心,让人们对战胜灾荒充满信心。
但是,多年来我对民工食物中毒的原因,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是晚饭变质,还是故意投毒?可是关键的情节,电影和报纸却只字未提。
1989年,我厂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除了红歌大赛,还准备邀请山西的一支舞龙队来表演,单位派我去联系。山西舞龙素负盛名,我们要请的这支舞龙队,后来参加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三门峡和山西隔黄河相望,我从郑州乘火车到三门峡,在岸边等轮渡,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茅津渡口,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惊心动魄。报道文章曾经讲述,当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平陆县医院的司药员王文明和张寅虎,就是深夜从这里过黄河,去三门峡找药的。为了安全,黄河不夜渡,是千百年船工的铁律,但听说与阶级兄弟生死攸关,船工王希坚和两个找药人凭着赤城的心,置生死于不顾,打破了黄河不夜渡的规矩。那天我伫立黄河边,遥想那年那事,心潮起伏,如浪翻卷,百感交集。
正好和我一起等轮渡的人,都是对岸平陆的老乡,一次轮渡需等一个多小时,趁着闲暇我和几个聊天,从他们兴致勃勃对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事件的言谈回忆中,我感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平陆精神扬名全国,他们倍感自豪,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挚感谢。但是,我刨根问底是有人投毒还是食物变质,有个一笑敷衍,另一个说“过去的事了”,似乎不愿再次提及。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才从有关文章的披露,逐渐了解到中毒真相:县委接报后,首先组织医务人员抢救,同时委派公安人员侦查,结果是有人在饭锅里投进砒霜所致。第二天投毒人张德才和同案犯回申娃就被抓获。张德才因劳动不积极而屡被批斗,因而蓄意报复。张、回两人同村,春节前,由回提供砒霜,二人合谋毒杀狐狸,剥皮换钱,过年给他们的孩子买衣服,毒杀狐狸未果,砒霜没用,由张存放,春节几天后报复杀人,张将之投入饭锅,回申娃并不知情。但经全国最高法核准,两个月后,平陆县召开万人公审大会,两罪犯都被就地执行枪决。
枪声之后,平陆县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阶级斗争,拉网式地清查阶级敌人,全县成分不好的炊事员、保管员、饲养员,无论工作态度,技术如何,一律撤掉。“五类份子”严格管束。有个饲养员虽然出身贫农,但因修理牲口槽,误把农药当成水泥使用,结果毒死了牲口,被冠以阶级敌人,蜕化变质份子被枪决。张德才的女儿因一直被歧视,16岁时投井自杀,冤枉的回申娃家庭更惨……一段时间,弄得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由此看来,与我聊天的两个平陆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绝对真挚,而对破案后打击扩大化的做法避而不谈,我想,他们一定希望让时间只留下记忆里的真善,而丑陋荡涤随风飘去吧?
毫无疑问,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经济十分困难,但也是团结友爱、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焦裕禄精神与群众同甘共苦、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弘扬的年代。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当年,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以及后来的电影、画刊、戏剧大张旗鼓宣传这个事件,都紧紧抓住社会主流,时代主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无旁骛,从而造就了那个年代,虽然困难,但人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清晰地铭刻在那代人的记忆里,至今被人怀念。
现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已经40余年,经济繁荣物资丰富,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故事,中华民族心心相印,手足相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珍惜老一辈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踔厉奋发的步伐,才会稳健坚实,整齐豪迈!
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