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人世间】天书(小小说)
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故事里有些神秘的色彩,启迪世人如何趋吉避凶。
我父亲在世时,多次给我讲过这个故事。父亲说是真的,我却一直觉得像个传奇。
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吴姓族人撰拟出来给吴姓添彩增色的。因为周边的吴姓人士,不说活得有多落魄吧,大都不过是活在鸡鸣狗吠的乡野,年复一年中随四季流转了岁月。
父亲却说,吴姓本来就是个贵姓,《三字经》上排名第六嘛。
吴姓上祖出过朝廷官员,官至山西太原知府,朝代不可考。祖先大名就叫吴斗升。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口碑甚佳。后来告假丁忧,回到原籍。丁外艰丁内艰一晃年龄大了,干脆不再出仕,就在祖居吴庄重新修葺了老宅,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起了安顿日子。
吴斗升没有使奴唤仆。三个儿子靠着推磨拉面蒸馍馍卖,日子过得踏实。
有一年夏天,天热的就像下大火。地里的庄稼蔫得全部耷拉了脑袋,鸣蝉嘶叫一霎霎啪一声掉地下就断气。吴斗升自己摇扇子,别人给扇他不肯。个个大汗淋淋的,他不忍心使唤。
蓦然间他想起了村前的那个大湖泊。
那是个椭圆形的湖泊。都说这个大湖泊神秘莫测,传说里边鼋鼍无数。这些水族类都已经修炼到仙风道骨的火候,占据这片水域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传说曾有个穿着红兜兜的小男孩,被在水面晒盖的老鳖背走了。周边的百姓就是洗东西,要绕过这个湖泊到西边的河流去洗涤。人们习惯地对这片水域保持着敬畏。老知府热得忘了禁忌,不顾孙子吴小确的劝阻,一头就扎进湖里没了踪影。吴小确哭喊着回家叫人。
家人纷纷赶到也是手足无措。湖面清里透蓝,湖面无风自皱,颤荡着几分诡谲。老知府迷失湖泊,多半已是凶多吉少。家人从临沂雇请了专业“水鬼”(打捞者)架着小船来回在水域里搜索打捞,最终一无所获。
家里设起灵堂。挖好穴洞,垒砌衣冠冢。打幡披缟,动起来了哭声。摆路奠的时候,老知府却自己蹒跚着回来了。
这是三天后。老知府自己从湖底升上来了。他感觉自己神清气爽。只是眉毛头发都烧焦了的样子。家人见其生还,惊喜参半,纷纷围着老人团团转。
清凉无比。家人熬鸡汤奉上。老知府吹着热气喝上几口,就召集家人到跟前,说自己的大限到了,开始交代后事。
老知府对家人讲了他的见闻。
他一头扎到湖泊里,就觉得浑身正享用无尽的舒服,忽然看见不远处有有一处宅子,类似普通的院落。大门口偏西处栽了七棵翠竹。两扇大门一扇闭着,一扇半掩半开。他不由自主地推开虚掩的门进去。只见堂屋门也开着,可以直接登堂入室。
他进的堂屋,只见堂屋正中有一张八仙桌,桌子两旁没有椅子。桌子正上方是一幅画:一个大大的火把。画的两侧是一副对联:不负西山贫瘠地,始见东水浓烈焰。他没明白对联是什么意思,但见八仙桌上有一本厚厚的书。
他翻开一页了,无字。他又翻开第二页,仍旧无字。他喷溅了点唾液湿润一下右手食指,翻开第三页。
第三页有三个字:好大火!
他就轻轻地念出了声。话音未落,屋子里忽然就起了大火。火焰象舌头舔他的面颊。他大惊失色。这个时候,站在熊熊烈火之中有一个黑衣道人拿着拂尘轻轻一扫,火焰就像退潮的江水围着黑衣道人转了一圈,就像有吸力一样,只见黑衣道人挥挥拂尘,火焰一下子都集中到那个呼之欲燃的大火把上。堂屋正上方的字画仍如从前,桌子上那本书也完好无损。
他就明白这是一部天书。
得见天书者不成神仙也成先知者。可惜自己修为不够,不懂得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嘴功不到位,心未解意而口先出声,所以,才有一把大火发出警示。
他伸手重新翻开书,又翻了一页,还是三个字:见火迁。
他使劲想使劲想这三个字的含义。
反面有一行小楷字,写着:水底苦等五百年,谁知火起本无缘。半尘半仙知天意,子孙保全离家园。
他捧着那本书正出神,忽觉得那本书奇烫无比,他把书扔回桌子,只见那本书燃烧起来。继而屋子里忽然大火弥漫。他吓得六神无主,自感末日到来。听天由命间,只觉得背后有人推着,自己身轻脚轻,跑出宅子没敢再回头。稀里糊涂地就浮出了湖面。
老知府含笑而终,享年九十九岁。
吴家的后辈按照吴斗升的吩咐,各自散去,有闯东北的,有投靠亲戚的,纷纷离开了当初的家园。这就是吴庄为什么没有姓吴的人居住的缘故吧。过了几年,吴庄数度火光冲天。经过数次战乱,留在吴庄的村民存活的百不至一。我们这一支就是从吴庄迁出几经辗转到了北关居住又迁至菜园村又迁到陈庄子的。
陈庄子是我父亲老姥姥家,也就是我老奶奶的娘家的村庄。
我上学后一直惦念着那部天书的真伪。后来也想方设法零星地查阅过本地的文献资料。却没有找到关于此故事的记载。在一些资料里看到一个湖泊的名字:漏卮湖。
漏卮湖也是个椭圆形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