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无字碑顶蕴黑石(赏析) ————兼记齐旭峰先生政声包裹下的文名
无字碑顶蕴黑石
——兼记齐旭峰先生政声包裹下的文名
秦力
黑石者,抑或煤精,抑或墨玉,抑或书画艺术家齐旭峰先生的大号啊!当今信息化时代,姓名之外有字、有号者,必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闻达、散淡之人。齐旭峰当然不能例外,他在书画领域建树有加,独步物外,就像其家乡武则天乾陵怀抱里高高耸立的无字碑那样,我不敢轻易写下一字,只好借用一句“无字碑顶蕴黑石”这样的惯常用语表达我读其作品时的欣喜之情。
这块黑石,是不知疲倦的精卫鸟儿从东海衔来,女娲娘娘补过天的黑色水晶么!它几千年来高居无字碑顶,吸收日月精华、雨露滋润,和无字碑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战争和平,成就了其大度虚怀,高古拙朴的独有风格。
我观齐旭峰先生简历,他担任基层文化官员几十年,获得了国家级荣誉表彰几十项,其政绩突出,我早年担任永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已有耳闻,也曾当面拜访,观摩学习。今天仔仔细细读其书画作品更是耳目一新,获得了久已未有的美感。深感政绩是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人,也能埋没人。就像我的文名掩盖了我的政声一样,齐旭峰先生的文名被他自己取得的不凡政绩包裹的严严实实,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我斗胆用此小文介绍介绍齐旭峰先生的书画艺术,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艺术留人间。
众所周知,我国的书画艺术是炎黄子孙的性情图谱、人格基因。书画艺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厚重的一笔。从《兰亭集序》《寒食帖》到《步撵图》《夜宴图》,再到宋四家、八大时代洋洋洒洒的书画艺术影响何其深远。具体到当代陕西书画艺术,更是秉承了周秦汉唐的烈烈雄风,日积月累,终成巍峨如无字碑般的高耸入云、气贯长虹。
当然,包罗万象的书画艺术,在注重弘扬其情绪价值和美学意义以外,更有社会功能之上的“移风易俗”“古调独谈”作用。齐旭峰的书画艺术则拾遗补阙,为新时代陕西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他的《花多叶子少》《双燕图》独辟蹊径,通过大量留白和不厌其烦的题跋,详细阐述了花多叶子少的哲理;双燕的玄机则巧妙地蕴藏于诗书画印四绝的精益求精和“随意”搭配之中。透过画面艺术语言的解读,带领读者领略到书画作品的俊美之感和艺术的无限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黄土文明的独特风采。
通过细细研读齐旭峰的行书和行草作品,可以穿透五千年文明史的缝隙,发现那些字词句篇之间蕴含的国粹精华,感受新时代的丰富多彩。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创作范式的革故鼎新,更是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使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在欣赏书法艺术美的同时,感悟精神之阔远,厚植情怀之博大,筑牢文化之自信,熏陶心灵之真善。
由书画艺术家写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史,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艺术持续和创新的宝藏。现在,人民群众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热情日益高涨,传统文化活力迸发,齐旭峰先生的书画作品正当其时,一定会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之作,为激发后学潜力,传递民族精神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自我认识和总体印象,对于齐旭峰的书画艺术以及他政声包裹下的文名,我有一种以点带面,以小概大,不吐不快的感觉。
当代,在书画界的竞赛中,坚持传统书写,坚持真草隶篆循序渐进,进而推陈出新的人少之又少。因而传统的、古板的,不媚俗,不迎合的书画家鲜见其人。今天,说到坚持传统,书画已经不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表现形式。随着各个艺术形式的不断挤压,书画家不断退缩,回到了自己最核心的能力:真诚不虚。
齐旭峰先生就是真诚不虚的人,他的画也是真诚不虚的画。在他众多的花鸟画作品中,他只写自己所知道的、所确认的独特感受。在2016年花鸟画作品《翠红》里,他念念不忘那个已经成为回忆的突兀假山、斜枝瘦竹、孤独小鸟,迷恋偏置一隅的地理空间,在静与动,点与画,翠与红之间形成飞白假山和写意小鸟生命空间的呼应关系。这种画法是一种自我感受,是罕见的对时代和社会的整体寓言,是书画艺术家对大千万物的心灵独白。
在写意花鸟画创作时,齐旭峰先生的画面语言是从自我的乐意写到自我的洞见。艺术的逻辑无论是衰败、耗散,还是熵增、上升。齐旭峰尊重人生的真善美,于是他的画面在八大山人、白石老人之外便形成了自我的独特,放之艺海能让人搭眼不忘的好作品。他的《残荷》《鸡趣》等作品都是如此。
相比于花鸟小品,我更喜欢齐旭峰先生的行草书法。读他的书法作品,有两种极致的美学感悟:一个是水的平和广阔;一个是山的巍峨壮丽。读他的作品,好像我自己一会儿在河之洲,一会儿在山之巅,获得的是人在自然的山水中,感受永恒蜻蜓点水和秋风落叶,抑或春风吹来满眼绿。
比如读他的行草短联《一身正气满袖清风》,不由得我想起他的国画《残荷》,由潼关的四知太守,想到了《诗经》《楚辞》里的蒹葭、橘颂,以及那头跟随公刘部落迁徙的三岁小猪。足见他的思维浩渺,融古烁今。使我想起《空谷幽兰》里那些终南山的隐士们,那些静气,那些不争,包含了炎黄文化、黄土文化中致静的理想。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不再安宁的世界,读此短联,让任何不安分的心灵也能接近平静。
又近中秋,有时我想在月夜的渭河边,如果请齐旭峰先生来画月光下影影绰绰的紫薇花儿,他会画成什么样子?或者他的画面是黑是红?留白处是不是能盛下整个月亮!能盛下整个秦时的咸阳城!如果请他用行草书体来写月光下急匆匆来去的人们,他会怎样落笔?他会书写什么内容?是诗词?是歌赋?抑或当下流行的歌词?
因为月亮是一个白发苍苍、清静无为的意象。但在他的画作《不盈》里,齐旭峰处理得极好,他不直接写月,而是写被月亮所照亮的果篮和不多的几串葡萄,他通过不盈,看到了被月光所照亮的老子《道德经》,看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行旅,看到了月下的古人和今贤,看到了地铁口的匆匆脚步和咸阳湖畔的姗姗学步,由此写出了一个辽阔无边、永远不会满则溢的现实世界。
齐旭峰先生的书画创作,代表了当下书画艺术的广泛传统。他的书画艺术可以提炼出一些光照后人的大实话。
一是真趣属于花鸟画。花鸟都是自然物,先民对代表自然物的花鸟的咏叹和描画,构成了最早的岩画。所以孔圣人认为可以借助《诗经》“识草木鸟兽之名”,通过花鸟画来认识世界,进而探索世界的发展规律。遍览齐旭峰先生画作,这种感觉,这种与之俱来的使命感越发强烈,使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人们在自然中凸显出来并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二是书法艺术一见倾心的是目所见、心所思。齐旭峰草书《一丛梅花褪残妆》中,将这一视觉艺术,分散于不同时代的诗词歌赋内容,并置于同一副书法作品当中。草书折扇《小舟何处问通津》,好像千万年凝结一刻,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定格在了扇面当中,——此时,平面的书法好像成了三维、四维的空间,在这一刻,你欣赏的并不是一件书法作品,而是全人类的、宇宙间的千万年以后的大道理。
三是书画热爱的是一个真美真善的世界。齐旭峰的书画艺术充分秉承了中国的书画传统。他内心深处,热爱的其实是一个传统的当下世界和当下的传统世界。现代化的生活当中,那些永恒意象:如梁山、乾陵、漠西河、咸阳城、渭水、西咸新区······栖居其中的艺术家,当然也会沾染了永恒性的思考和艺术创作的独特空间:那些齐旭峰经常描摹的残荷、蜻蜓、小鸟、葡萄、石榴、摆件、山石,无不充溢着这种永恒思考和他的个性化情绪。读他的作品,每每有一种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感觉,让我们怀揣与宇宙相融,与星轨共舞的梦想,欣赏齐旭峰的每一件作品,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理解他的作品到欣赏他的为人。
时下,众多艺术门类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下焕发着重重光彩。古老而年轻的书画艺术,同样会不断焕发着万丈光芒。作为新时代众多书画艺术家的一员——齐旭峰这块黑石,这块无字碑顶蕴含的黑石,是煤精,是墨玉,是精卫鸟衔来的,是女娲用过的,是大东海出产的黑色水晶······这块黑石,更是书画艺术家齐旭峰先生与宇宙相融,与星轨共舞的博大胸怀和垂之久远艺术作品的生动写照!我想,齐旭峰先生始终焕发重重光彩的文名一定不会被所谓政声层层叠叠包裹的严严实实。
2024年8月29日于咸阳市委二号楼4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