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爱上内蒙黄黏饼(散文)

精品 【东篱】爱上内蒙黄黏饼(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127.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1发表时间:2024-09-05 05:52:24
摘要:8000年前古老的物种,做一张黄黏饼。你吃过吗?这不是穿越,而是真实。在内蒙古,我发现自己爱上了黄黏饼,不能说百吃不厌,但吃了十几顿,还是喜欢。


   黄黏饼,是内蒙古特有的美食。不是大米面做的,也不是糯米面做的,也不是小黄米做的。可能听说“敖汉旗小米”这个牌子的人很多,但知道草原深处还有一种叫“大黄米”的不多。吃过内蒙大黄米做的黄黏饼,我就想追根溯源,更想看看大黄米是怎样的光彩夺目。
   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是丽质绝色;养在草原深处难一睹芳容,说的就是大黄米。我向来有着古典情怀,考究黄黏饼的原料,原来是自古就有的黍稷,当年读书,记住曹植的诗句——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老师说就是小米,稻、黍、稷、麦、菽为五谷,黍稷不分了。可我在科尔沁蒙医医院的餐厅吃了黄黏饼,问超市的老陈,他说黍稷是糜子,不是小米。
   书上解释说,也叫穄子,形状跟黍子相似,近似黍稷。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来这对于现代人的确也是个难点,我就难辨其详。
   汽车行进在敖汉旗的高速路上,我试着极远,希望看到古老的黍稷,而努鲁尔虎山北麓,又怎么是肉眼可见的啊。但我知道,车轮下面曾经就是出产小米的土地,在8000年前,这里应该是黍稷穗穗,米香沃土。考古工作者曾在敖汉旗兴隆沟发掘出了粟和黍的碳化标本,于是吸引了世界在此研讨“小米起源”。据说黍稷更早于小米,我为不知之间是否存在种族关系而感到迷惘。
  
   二
   我不知曾经的一粒黍稷的种子,是怎样辗转流传,落地生根,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得以繁衍至今,世界上依然还有这个古老的物种,令人惊叹。我猜测,就像一件文物,总有在民间被发现的可能,黍稷也如此吧?强大的遗传能力,不仅仅是自然基因,更是农耕的魅力。一粒种子,超越时空;一腔情怀,延续着农耕的文明。与其说内蒙这片沃土适合黍稷的生长,不如说文明膏腴了古老的物种,滋养了内蒙的文明进程。我也确信,我爱上了黍稷,吃上一面黄黏饼,就像是和古老的农夫在对话,听他们念“粒粒皆辛苦”,“粒粒皆香甜”,粒粒都氤氲着古香谷香。
   我觉得,最早是食物建立起我们的信仰,人类的生活信仰不大可能统一于某一宗教,而会因一种食物聚集一群热爱的人。
   我多么想站在糜子地头,给糜子(未收割的黍子)鞠一躬,感谢物种,感谢传承。
   黍稷是农作物的经典,经典是经过漫长时间的筛选而仅存,没有人不喜欢经典的黍稷。捧着一粒大黄米,一定会对经典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保存,传承,到我们幸遇,都是经典的意义。
   我还真的就在老陈的超市看见过做黄黏饼的糜子了,籽粒较小米大很多,饱满如珠,脱壳的糜子才叫黍子,且黄白相间,就像星星眨眼,像珠玑攒成堆。原来内蒙的炒米就是黍子做成,我一直把小米视为炒米的原料。老陈是特地给我留着黍子,塑料袋装着,我视为文物级别,因为来自至少8000年前的生命物种,很珍贵。
   太奢侈了。在哲里木的蒙医医院的餐厅,早晨是一色的黄黏饼,呛上两个吧。突然想起父亲经常说的狼吞虎咽就是“知其美而不知其味”。观其色,濡黄流溢,虽是饼,却像一摊黄色流淌;看其形,察其味,黍面细腻,富有弹性,打眼如饴,不沾舌尖,也觉甜香满口。在所有的粮色里,我觉得黄色最让人食欲增持,咬一口,一个月牙儿,糯糯的,满口米香,如嚼了一口沙拉。尽管饿了,但不忍吞枣般咽下,喜欢它在口腔里缠绵,漫卷……想尽可能留住更多的口感。黄黏饼并不加糖,但含有丰沛的氨基酸糖类,在所有的粮食谷物里,独有天然糖分,且不给胰岛带来任何负担。问老陈何以成就这天物,他让我猜。我一下子就想到日照时长,另外,早晚温差大,使得糜子体内加工糖分养分的频率加速。自然,我们永远都值得去期待,就像人长大,交给时间,糜子成黄米,交给土地。我们的媒体一再宣传保护耕地,我想应该把每一片土如何酿造出粮食的细节展现给吃饭的人,肯定教育效果十分好。六七分热吃最合适,一杯酥油茶,不必要小咸菜,别的都是多余的,黄白两种颜色,将一顿饭的时间给诗化了,原野酿黍黄,斑牛滴奶白。我居然忘记了吃滋味,转到了作诗,诗也成了黄黏饼的佐餐。汪曾祺曾说,从食物,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吃食和文学》)古老的黍稷历史荒邈难稽,但文学可以去浪漫地追寻,诗意存在于一切,吃食求源,会给人太多独特的感受,留下的不再是“吃了”“吃过”的冷淡和无聊。
   我居然冷落了那碗内蒙小米粥了,生怕饼和粥不同的米香串味,我给自己一个理由,不是敖汉旗的不喝了,尽管餐厅的小米粥是免费供应,我留着肚子的空间,多装一个黄黏饼吧。
   我自嘲起来。内蒙古有个顺口溜说,骆驼见了柳,蒙古人见了酒。骆驼爱吃柳条走不动,蒙古人看见酒就席地坐下饮。我这山东人呢?孩子喜欢冰激凌,山东人喜欢黄黏饼。我说给老陈听,老陈说,那么喜欢吃,可以快递。我还是挑剔了,刚出锅的饼,我最爱。恨不能生在内蒙古,就像我的朋友说,恨不能生在北京城,天天吃全聚德烤鸭……
   跟“蒙超”的老陈聊起黄米,他颇有感慨地说,小米粥喝大,黄黏饼养大,这就是内蒙古人的成长。医生总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体质不能喝小米粥,什么样的人不能吃黄黏饼,内蒙古人的体质就合适小黄米大黄米,没有什么禁忌。是啊,黍稷稻米养活了我们的祖先,告别茹毛饮血,活在谷物的滋养里,中华民族生活文明的传承,不容怀疑。
   天下美食无计其数,我可能太贪心贪吃了啊。但我有一个想法,拒绝美食就是在惩罚自己,就像拒绝光就是把自己放进黑暗。想着美食的人,其理由多得说不完。
  
   三
   我在老陈面前抱怨,可惜不能冷食。老陈说,带20张给亲人尝尝吧。他不说滋味。返回的半路上我揭下一张,粘性不失,适合掐了块吃,黍性温柔,虽冷食,却无干寒难咽之感,一嚼就有一股冷香,稍加口温,便活跃起来,车厢人纷纷盯着看,可不是在车厢吃一碗方便面,使人难掩讨厌的神情。我想起当年成吉思汗,几万里行军,军士就身携黄黏饼,下马挤奶,根本用不着车队马队做后勤补给。包里带着袋奶,盈盈的奶香,微冷的饼香,让不能见烟火的旅途多了一种特别的享受。游牧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句)的情境,可惜我未见。
   往返科尔沁草原,我不再准备干粮小吃了,买下一包黄黏饼,带上蒙古酸奶,黍米饼果腹,牛奶当水喝。我觉得,如果让我在内蒙古生活月余,我可能就会“蒙化”了。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接受态度,就像遇到蒙人,我急于和他们交个朋友。蒙民的美食,蒙族的风情,都是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的。
   闹过笑话,却小饭店的主人当真了。我们晚饭一般在巴仁哲里木的“粗粮小镇”里吃,我要求店主就上黄黏饼,她说没有。后来才知,这黄黏饼,按当地习惯是早餐食用,可我们是过客,哪有那么多的早晨啊。第二次去吃晚饭,人家就准备了好几大盘子黄黏饼,破了规矩,得到温情。怕我回到山东还口馋,店主还卖给我一袋大黄米面,告诉我制作方法。
   一捧大黄米面,加一勺玉米面,拌匀,无需加酵母,经过一晚的醒面,第二天早晨在电饼铛里摊饼上火,上下翻几下,即可吃上了。
   我不忍打扰,黍米面吃完,我就用小米面代替,但滋味不同,面饼略硬,那种软糯黏性打了折扣。但有胜于无,米饼成了我家早餐的桌上常客了。吃饭也需要一点见识啊,不然,我们墨守成规,让早餐无味了。旅游,风景和吃的都重要,不可偏废。
   几趟内蒙古之行,让我的餐桌发生了革命,不再守着当地的吃法,一成不变,餐桌变成了兼容美食文化的一块地方。就像曾经的成吉思汗率军横扫欧亚大陆,我的餐桌仿佛也有他的影子,一股浓厚的蒙味,多样的内蒙美食,在我的那张餐桌上逐渐生成了蒙族饮食文化。
   我也有责任,想到怎样把胶东半岛的饮食文化送到内蒙,给老陈,给好友谢银庄,捎去几捆海带,几箱海鱼,也让他们的餐桌发生一次革命,尝尝胶东半岛的海鲜,认识我们的“海鲜文化”。这是一个南北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每一次行走都应该是文化交流之旅。
  
   四
   从土地到餐桌,这是一段文明的旅程。黍稷,是禾本科,曾经就像野草一样零星出现在荒野,是经过古人的不断驯化试种,才成为五谷之首,它的品质,在近万年的漫长进化中,依然保持了本色,不能不说是神奇。
   我始终对黍稷的产地有所关注,河北武安,内蒙古赤峰,甘肃的秦安,是黍稷仅存的产区。华夏文明,我觉得是从一粒黍稷开始的,我们的祖先,以食用黍稷为主餐,于是,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黍稷之诗,璀璨的中华文明,起于毫微,生于一草,我爱黍稷烙饼,更爱这种独特的文化。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黍稷种植,会有不断的品种改良,就像水稻杂交,满足了人们的生活。
   吃了内蒙的黄黏饼,我常常炫耀,和最古老的谷物亲密接触,受到古老文明的呵护。这是高攀,但文明不会舍弃一个热爱的人。
   不过,我有炫耀的资本。因为特爱黍稷,我几乎吃遍了黍稷做的内蒙美食。喝过放入了炒黍米的酥油茶,吃过不同牌子的内蒙炒米,吃过糜子酥饼,吃过糜子油炸糕,品过马奶黍米酒……
   据说,在准格尔旗,吃上一顿糜子焖饭,那才叫奢侈,还有他们创造的“捞米饭”、“酸米饭”等。去往内蒙古的次数多了,突然觉得我的乡愁也安顿在这片土地上了,这种如数家珍的说道,让人觉得我就是内蒙古人。
   可能黍稷的故乡就在准格尔,这座城原名叫“美稷城”,秋收黍稷,我一定去看看“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诗经·小雅·甫田》)的美好秋景。再吃一顿我爱上的准格尔的黄黏饼。爱上内蒙黄黏饼的胃口已经打开,我会带着拯救胃口和满足舌尖的心前往。
  
   2024年9月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黏饼是内蒙古特有美食。它是大黄米做的。本文作者“我”吃黄黏饼,想考究黄黏饼的原料。当年读书,记住曹植的诗句,老师说黍稷是小米,可科尔沁老陈说是糜子,书上解释说叫穄子。这下子“我”难辨其详了。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一带发掘了粟和黍的碳化标本,得知8000年前这里就有了。“我”不知曾经的一粒黍稷的种子,是怎样辗转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繁衍至今。我们要感谢物种,感谢传承。“我”在老陈的超市看见黍子了,老陈特意为“我”留了一袋。在蒙医医院餐厅吃早餐,一色的黄黏饼,尽管餐厅内的小米粥是免费的,“我”留着肚子空间,多装几个黄黏饼。黄黏饼冷吃也没有难咽之感,往返科尔沁草原,“我”不再准备干粮小吃,黄黏饼果腹,牛奶当水喝。在内蒙哲里木吃晚饭要求上黄黏饼。老板娘说没有。后来才知,按当地习惯,黄黏饼早餐才食用。没想到第二次,人家破了规矩,给“我”准备上了。文章结尾处作者对吃过由黍稷做的美食,如数家珍,可见作者对黍稷之爱。本文清新隽永,自然流畅,深情款款,动情之至。有着鲜明浓郁的乡风乡情,有着悠远的文化精神。读此文,我们还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被文中深厚广博的知识修养深深折服,可见作者有着别样的表现手法,有着别样的才情。好文,让我们闻香下马,一尝黄黏饼为快!【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05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9-05 06:13:31
  再怎么没有食欲的人,读罢此文胃口都开了,想来两囗黄黏饼。我若有一天去内蒙了,一定是怀才老师的文引去的,不为别的,只为吃那黄黏饼,不知粗粮小镇那老板娘为我留着没?老陈店里还有黍稷没?文章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妙文!大赞!遥握问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09:10:06
  你一定要去尝尝那个内蒙的黄黏饼,太好吃了,不然我不会为此写一篇文章的。粗粮小店的店主我有微信,我提前告诉她给湘莉老师留着黄黏饼,好好款待你。我觉得每一种美食,都有着文化的因子的渗透,所以吃饭要好好学习,不能囫囵吞枣的。谢谢湘莉老师的辛苦编辑,遥握,期待佳作,问候秋祺!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9-05 07:18:54
  这个黄粘饼,我小时候,东北有,包括大黄米。那个糜子,我印象中比谷子长得高,产量不大,秸秆农村用来做扫地的笤帚。老师到内蒙,能抓住这个发现,可见心思多么敏感和细腻!从事文字的人,如果没有这个“发现”能力,是很难出好作品的。功夫在文外,我希望文友们和我一样,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方面,向老师看齐。我后悔,这几次回老家,怎么没想起吃黄粘饼(东北人叫粘饼子),不多见,但有。诱人的美食,喷香的美文,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09:18:04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鼓励。东北的山东北的水,东北的黄米有着底蕴,肯定好。我昨天看拼多多就下单纯粹的东北大碴子了,肯定香度高。那个糜子,在我的老家过去也有农户种植,的确其禾杆可用来扎笤帚,我没有走到内蒙古深处,未见糜子作物。到内蒙古,一切都是觉得新奇,我想我下一次内蒙古之行一路回睡觉,但每次都没有睡觉,一直看风景,也有温习风景怀旧的情怀了。文学的眼光江山 发现,不然我们的笔下会无味。韩老师写东北风俗网上,特有韵味,早就见识了,好喜欢的。东北可能也有黄黏饼,未吃,内蒙古的十分好。我不厌。饮食文化是会互相渗透的,东北一定也有黄黏饼,千万尝尝,不留遗憾。非常期待韩老师的作品,遥握,问候秋祺!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9-05 07:21:29
  这篇散文以黄黏饼为引,探讨其原料黍稷,从考古发现到亲身经历,展现浓郁乡情与文化。作者对黍稷美食的热爱溢于言表,知识丰富,手法独特,文笔清新自然,让人折服,恨不得马上品尝这独特的黄黏饼!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09:20:01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一种美食,不仅仅是口感的舌尖的享受,一定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我想借写这篇文章,感受中华的古老文化,当嚼一口黄黏饼,还有8000年前的影子,滋味就不一样了。遥握,期待滴善斋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05 07:31:25
  “五谷”说的是稻、黍、稷、麦、菽五种。黍稷不分,并早于小米,由古至今,具有强大的遗传能力。起源追溯到内蒙敖汉旗,经过8000多年的漫长时间的筛选而仅存,令人震撼,长知识了。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祝秋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09:23:08
  谢谢吴老师的留墨。黍稷,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弄不清的,上学那阵也就留下了疑问,这个物种,让我在内蒙古发现了,吃8000年前的古老物种做的美食,肯定不同于吃一般的美食。吴老师的内蒙之行应该是在内蒙古的西部吧?谢谢你带来了内蒙古的不一样的风采,期待你的系列蒙文。遥握,问候秋祺!
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9-05 08:33:05
  黄黏饼好吃啊!香口,以小麦粗粮做的,上次我去郑州也是吃了这个煎饼。可他的是芝麻煎饼煎的颜色黄黄的。有味道也不错让我吃了流连忘返,老师这个蕾似也差不多,也在回味中呢!祝好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09:24:54
  黄黏饼可能各地都有,中原的黄黏饼,可能并不是糜子做的,一般是小米面做成的,口感是不同的。建议蓝色老师去内蒙古吃几张黄黏饼,比较一下口味。谢谢蓝色老师给小文留墨,遥握,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岚亮        2024-09-05 10:07:02
  捡草为剑,叶亦成刀,这是怀才兄长的独特功夫,笔力至此,令人仰视。内蒙是去过去,但这黄黏饼还不曾尝过,遗憾了,下次补上吧。拜读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1:28:48
  草野一般的人物,自然应该关注草木了。谢谢岚亮老师的谬赞,遇见你,便有文采的追求了。观赏风景和寻找美食,在旅游中是同等重要的主题,不可或缺之一。下次一定去尝尝黄黏饼,很对口味的。谢谢岚亮老师拨冗点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身体康健,万事胜意!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9-05 11:16:22
  我爱吃各种饼——烧饼,煎饼,千层饼,现在爱上了内蒙的黄粘饼,文章写得色香味俱全,虽然黄粘饼的香味是内敛的,但是感觉香气在空气里炸开,中午真想吃上五个黄粘饼,再喝上一碗内蒙小米粥。这是怀才老师文字诱惑的。会吃,爱吃美食,是年轻的表现,是一种生活的情调,更是对生活火辣辣的爱。非常有味道的一篇散文。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1:31:52
  简柔不是鲁智深啊,五张黄黏饼是什么样的饭量啊,吃不了的啊,女孩子有一张就够了,至多2张。简柔老师说的那几样饼食,我也特别喜欢,走到哪都在关注饼,就像我到青州,盯上了郑母烧饼,内蒙古的黄黏饼的确是一绝,不然我是不能下功夫写写这个饼的。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事事如意!
8 楼        文友:佳华        2024-09-05 11:53:28
  黍,稷,都是中国的原产物种,而小麦则是外来物种。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不是纯正的中国人更适合吃原产物种。当然,这个想法有点偏颇,不够开放。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1:55:45
  谢谢佳华老师的点评。的确,黍稷是中华最古老的物种,我们的祖先就靠黍稷养着,才那么聪慧,创造了黍稷文化文明。中餐和西餐,我永远喜欢中餐,可能是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快感吧。非常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遥握,问候秋祺!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9-05 16:10:01
  内蒙古黄黏饼,在怀才老师笔下,是舌尖上的无尽诱惑,色香味俱全,令人唇齿生津,回味绵长。作者不仅品味到了美食,还感受到浓郁的乡风乡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让作者对蒙古乐此不疲地造访。极具地域特色的内蒙古,心向往之,感谢怀才老师倾情奉献,美文、美食交相辉映,大美之作,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秋祺安康!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6:23:10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点评。造访内蒙古,处于求生的需要,但这种目的性,往往让人一路悲情。风景可以治愈,美食更可以疗疾,记下接触的这些美食,感受美食的历史渊源,追求美食的历史,会让一路美好。我们这里有人说,带着母亲烙的火烧远行,永远是香的。母亲不在,吃不上火烧,那就去吃黄黏饼吧。罗老师一定也是喜欢美食的人,希望你写写六安的美食,到时候我去尝尝,不用费事寻找了。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9-05 17:12:26
  没到过内蒙古,也没吃过黄黏饼,甚至连它的原料黍稷具体指的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看来我就是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不过,大黄米我是知道的,冰箱里就冷藏着一袋大黄米汤圆。非常赞同怀才老师“从土地到餐桌,这是一段文明的旅程”的说法,把海带和海鱼捎过去,把黄米面和黄黏饼的制作方法带回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张骞当年出使西域的“文化交流”异曲同工。退休后,全方位地拥抱生活,忽然感觉我以前的文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字游戏”,不忍卒读。记得母亲和我说过,小时候有位算命先生说我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以后才开始。怀才老师文字里温暖的人间烟火气和鲜活的诗和远方(包括看似平淡的寻常生活的“苟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只是我想得太多,期待得太高,难免顾此失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点赞美文佳作,问候怀才老师。雪胎梅骨拜读学习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7:59:09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评,这么长的点评,耽搁了梅骨老师的时间,真不好意思了。五谷不分,可能这话对今人都适用,只有那些专家可能清楚。大黄米做汤圆,这是南方的吃法,我去内蒙古未见。如果下次去安徽,一定尝尝。文明在于交流,互通有无,我觉得这样的往来才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在文明的旗帜下。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五十知天命嘛,看透的事情就多了,烟火更为所爱。梅骨老师的文章写得已经很好了,抒发了真情,文字精彩,是真正的文学,加油!遥握,问候秋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