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万家烟火:战风车的父亲(散文)

精品 【流年】万家烟火:战风车的父亲(散文)


作者:红彤彤 童生,85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3发表时间:2024-09-06 14:07:54

父亲过世的前一年,我正好提前退休。为什么要提前退休呢,工作不顺心,还是职业疲劳;是对退休政策的误判,沿袭父亲走过的职业老路,或者种种缘由兼而有之?我至今也说不清。那年父亲已96岁的高寿,他老人家对我的退休倒是十分的中意。记得我怀着一种释然的心情从深圳回到株洲,告诉父亲我退休啦,父亲微笑着对我说,退休了好,退休了好!这下可以陪我回一趟河南老家了,离开河南老家转眼就30多年啦,真想回河南去看看老家的一切呀!
   回河南老家?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父亲对当年决绝地申请下放河南老家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已全然释怀,难道父亲与他于深重苦难的老家那些过往已握手言欢;难道父亲已忘却是老家让他从一个从战火中走来,又经历共和国初始历练的资深医师变成了一介农夫的沉痛教训;难不成河南豫东那风沙盐碱之地的苦寒景致在父亲日渐沧桑的宽厚情怀中已麦菽如金,瓜果飘香?突然父亲虽有些老迈却仍然生活斗志高昂的身影在我眼前幻化成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斗风车的勇士,我的斗风车的父亲呀!
   父亲出生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叫张君白的乡村。蒋介石那场滔天的黄水没有淹死一个日本鬼子,却让原本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豫东平原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水深火热之中。那场旷日持久的水患退去后,广袤无垠的豫东平原,肥沃的黑土地被黄沙和盐碱淤积在近三丈深的地底下,过去百姓们绿柳掩荫的青堂瓦舍被滔天的黄水摧毁后深深的埋葬而不知所踪,黄泛区成了豫东的代名词。赤地千里,旱涝无收,低矮的茅棚,炊烟断续,苦恋这方土地的百姓虽胼手胝足,千辛万苦,但他们的日子仍旧苦恨寒霜。
   父亲的父亲是憨厚勤奋而又精明的庄稼老汉,发黄水前凭他辛劳的耕作,一家人生活殷实几抵小康,他还开办了令乡邻们羡慕的榨油坊。父亲常回忆,小时候几乎总跟在他那憨厚少言语的父亲身后的,在油坊和囤榨好的花生油及存放榨油花生的宽敞库房里转悠。每每他父亲总从囤花生的秸秆棚中抓一把干香清脆的落花生放在窗台下的条桌上,然后对儿时的父亲说,登科,剝点花生吃,吃完就描红练字,睏了就倒小床上睡一会儿,爹去榨坊啦,哈!于是儿时的父亲先剝吃长条桌上的干花生,然后便摊开毛边纸,碾墨描红,睏了自然就躺在他老父亲的小绳床上睡一会儿。
   父亲兄弟五个,仅有一个姐姐,六姊妹中父亲最小,他父亲为他取名“登科”,寓意“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在旧时是寻常百姓望子成龙的一番心愿,作为一个成语,词条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教育的肯定、对个人成就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语故事说古代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教廷教育很成功,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于是故事便用来象征和激励那些学子们奋发努力,早日登科进士。父亲的父亲为父亲取名登科,当然目的很明确,他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成才,早日走出豫东,走出河南老家去广阔的社会闯荡天下,谋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因而父亲从小就不事农活只读所谓的圣贤书,年方16就考中了民国政府办的医学院校攻读临床医学。8年的求学,父亲俨然成了孙中山先生的铁粉,成了“三民主义”最忠诚最死心塌地的卫道者,学业甫一完成便加入了国民党,参了军成了一名党国的军医,服务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其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中华民国在军政时期新建立国民革命军中的一支军队,它的前身是广东军队建国粤军第一师,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军中有许多共产党人,由于蒋介石1927年的分裂,这支军队遂也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倒蒋,一边倒共,八一南昌起义就是由共产党控制的四军中的部分力量发动参与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又发动了湘南起义,又失败。于是朱德率残部于1928年4月赴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并整编部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因部队中大部分军官都来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且第四军“铁军”的名头实在响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番号便由此奠定,这也是为什么红军队伍中没有一、二、三军,只有第四军的原因。当然父亲是1930年才加入的倒蒋后整编的国民革命第四军,如若父亲早两年完成学业参加的是倒共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那父亲解放后早已是功勋卓著的红色将军啦,又怎能沦为历次运动的资深运动员呢?当然人的命运中是从没有“如果”一说的,难怪父亲说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属的第四军仍有不少军官弃暗投明去了延安,加入了共产党的阵营,解放后这些弃暗投明加入了共产党阵营的识时务者都做了大官。就连和父亲同学了八年,抗战胜利后苦劝父亲和他一块去延安的一位老乡,解放后也是河南爱卫会的正厅级主任。如果父亲当时也“识时务”和他这位同学了八年的老乡一块去了延安,那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之外,父亲自然不会加入“运动员”的队伍,当然还是那句话,人的命运长河是没有如果的。我那一辈子都在与命运斗风车的父亲呀,你抗争命运的第一个回合,自然是落败而不自知啊。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主要是国民党蒋介石针对毛主席所建立的苏维埃红军的阴谋围剿,大规模的战争在当时没有爆发,父亲所在国民党第四军部队相对安稳,父亲便一头扎进自我医术的历练和提高,他无心过问政治形势的发展与走向。那段时日是父亲的医术水平和他对医技悉心研究的精熟期,随之他医术水平的迅速精熟,他在团部卫生队很快得到了重用,并被提拔为团部卫生队副,官衔也成了少校级别。父亲曾告诉过我他那段时日医技研究的一个小插曲。一支团部卫生队接收了一位年龄稍大的校级军官看急诊,但还没开展急诊治疗,那位老军官就毙命在接诊台上。父亲观察后肯定地诊断,老军官是死于严重的脑出血,因死者面部紫黑,送来卫生队时已昏迷,呼吸异常不稳。父亲询问逝者的家属,逝者送来之前是否有过情绪冲动和啥费劲的行动举止?父亲说逝者送来前肯定有过类似情绪冲动,或费劲的举止,已造成了他颅内血管爆裂,舌根发硬口齿不清,流口水等症状。家属告诉父亲逝者因长期便秘,大便极其费力,这次也是如厕大便时太过费力而倒在了厕所,而且大便也有许多血迹。这次诊断结论彰显了父亲的医学理论,也让父亲奠定了在团部卫生队骨干医师的地位。
   父亲曾经还多次十分自豪而又有几分炫耀他与母亲美满幸福的婚姻,他跟我们儿女们夸耀,他能够娶到被誉为长沙“杨家山下一枝花”的母亲,完全是他高超的医术所成就的。那是父亲一生的骄傲,也是父亲大斗命运风车的一次壮举。抗战爆发前,父亲所在的国民革命第四军在长沙东郊休整。当时长沙东郊杨家山一带的百姓普遍患有一种难愈之症,即疔疮脓疖病。因这一带是水乡,百姓们靠种两季水稻和养鱼鸭为生。长年下水田水洼池潭河湖,加之这里的气候一年几乎有半年的湿瘴闷热的天气,所以他们很容易患这种疔疮脓疖病。这种病不仅生在腿脚处,它还几乎遍长全身,背部胸部头脑脸庞都长。每到湿瘴闷热的五至十月,这种病几乎呈蔓延之势。父亲所在团部卫生队驻扎这里时,正值这种病在这里蔓延,卫生队几乎天天患者如云,络绎不绝。于是父亲和卫生队同事们一起用碘酊和莫匹罗星及苯唑西林钠药粉加上一种当地老百姓认为凉血的中草药捣碎后混合制成了一种膏药。医生告诉患者消毒清理疮口后,将膏药敷贴患处,每日一清洗一换膏药。说来也神奇,父亲他们配制的这种膏药竟对当地的这种疔疮脓疖恶性病症具有极好的疗效,五至七贴膏药敷贴一个周期后,对这种病的治愈率几近90%以上。父亲及他们团部卫生队一时间被当地百姓广为称颂,团部卫生队因此专门成立了一支配制这种神奇膏药的队伍,日夜监制这种膏药。团部卫生队因之得到军部嘉奖,父亲也因之攫升为中校医官,委任为团部卫生队长。这次父亲斗风车大获全胜,让他喜不自胜的同时也收获了令他颇感骄傲的姻缘。
   在父亲高超医术被疯传得甚嚣尘上时,被誉为“杨家山下一枝花”的母亲正被长沙城里一家金银首饰店的有钱老板上门提亲,这时的父亲便来了个“横刀夺爱”。当时父亲正在母亲的道湖家族中为母亲的亲眷们诊治疔疮脓疖的顽疾,春风得意的父亲一眼便相中了貌美若仙,娴静似水的母亲。当时母亲正和教会里长大的外婆在家中偌大的樟树下专心致志的绣花,那是母亲和外婆承接城里湘绣厂的刺绣活,一幅绣品一升白米的绣工钱。母亲的飞针走线,母亲的一颦一笑,母亲垂至腰间一条油黑发亮结着半截红头绳的长辫子,母亲起身时柔柳扶风的身段,母亲和外婆讲话时的明眸皓齿和银铃般的声线,母亲的清雅韵致,这一切都把英气勃发,心高气傲,春风得意的父亲迷得春心荡漾,痴情高涨。那一日,年轻气盛,英姿勃发,着一身考究毛料军装的父亲在勤务兵的簇拥下走进了那个白鹭翩跹,漠漠水田,浚水长流,樟树垂天的傍水村庄,道湖母亲的家中。一向心高气傲又有“刘一刀”美称的喜奁雕花木匠,我的外公虚荣心爆棚,他对意气风发年轻的校级军官,我的父亲点头颔首,微笑致意。于是乎我父母亲的这门在当时被道湖村民看成美满幸福的婚姻大事便缔结而成。父亲啊,在您命运的长河中,您终究在这次的大斗风车战役中而大获全胜,您的人生开了挂,只挂云帆济沧海!
   随着隆隆的炮声,迎着连天的烽火,父亲与母亲婚后幸福的日子不到两年,父亲便随军队开拔去了抗日前线,留下一岁多的大姐和又有身孕的母亲寄居在道湖娘家,过着遭外公白眼,遭亲眷们嫌弃的凄苦生活。而抗战八年父亲和他的军队辗转战火,从无定所。何况蒋介石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政策,“安内”则是以“剿共”为中心的所谓图存御侮的错误决策。蒋介石执行的这种极端内耗的错误决策便是让武装到了牙齿,万恶滔天的日寇在泱泱中华大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既激起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蒋抗日”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唤醒了国民党军队内一部分军人的觉醒,他们纷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投奔到延安,投奔到抗日前线。然而信奉“三民主义”的父亲没能分辨蒋介石的伪三民主义,在血流漂杵,尸横遍野的连天烽火中跟着蒋介石假模假样的大战日寇的疯狂血腥,甚至是忘记了远在长沙杨家山脚下那个小小傍水村落受苦受难的母亲和他的一双女儿。父亲啊,你是被抗日志士的血肉模糊了双眼迷失了方向,还是愚忠的道德让你权衡不了政治的走向?这次你命运中斗风车的盲目,当然只能是完败收场。
   其实一生中始终与命运在大战风车的父亲如果不那么执迷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愚忠,能冲破小农意识的局囿,能冷静地分辨真伪三民主义,一句话,父亲能够多一点政治的敏感,多一点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判,那么父亲在他长长的生命河流中,他是有许多机会引领他自己,引领母亲,引领他的儿女们走出命运的泥淖,走向光明前程的。只可惜父亲始终就没有摆脱命运的左右,他奋力的搏击也只能是被命运的风车转悠得心智迷茫,不辨方向。父亲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和我诉说过他的懊悔。父亲说,除去抗战时,军中许多看穿蒋介石消极抗日而投奔延安的军官相邀,还有抗战后他那个同学了八年老乡的苦劝投奔延安,父亲另两次握在手中改变命运的机会都由于他自身政治意识的浅陋和儿女情长而丧失了,这让他懊悔终生。父亲说,如果抗战期间和抗战后,他对蒋介石的伪三民主义还认识不清,分辨不明,那么解放战争中他们第四军在浙江湖州全军覆没,他们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他就应该认清大局,识大体参加解放军,去为南下解放全中国奉献自己的一技之长。父亲分外清晰地给我讲了那次在浙江湖州,他们全军覆灭,他个人被俘虏的细节。
   那次他们第四军固守的长江防线,自认为固若金汤,解放军冲不破,越不了。当时江防交战异常激烈,他们第四军的一个副军长被解放军的炮火炸掉了脑袋,身首异处,被送来卫生队缝合,好让这个副军长从容肃整些。当时执行手术的是父亲这个卫生队长。连年的战争父亲早已是卫生队的全科大夫了,他截肢锯骨,剜肉补创,内外科兼治。他开肠破肚,切肝补臟,更是中西融合,土洋结合。他在连年的烽火中救死扶伤,早已历练成医道精练,医术高超,有理论有实践的一位睿智而沉着的军中大夫了。那日他正专心致志,细针绵密地将那个副军长的头颅和脖颈缝连时,随着解放军战士威伍的“不许动,你们被俘啦!”的正告,父亲没有停下手术,这让围歼他们的解放军战士十分惊叹。于是就有了解放军战士唤来了他们野战医院的院长,对父亲所谓“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严谨科学”处置逝者高超医术的连声赞叹。事后那位惊叹父亲高超医术的院长便把父亲请到了他的战地医院,一搭话原来是河南老乡。老乡见老乡,说话也衷肠,聊完家乡聊战况。那位老乡深明大义,推心置腹力邀父亲加入他的麾下,在他的野战医院继续救死扶伤,为南下解放全中国奉献父亲高超的医术。老乡对父亲语重心长地劝慰说,像父亲这样由正规医学高校出来既有理论又有十多年战地救护医疗技术的医师,在他的麾下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何况父亲还是他的老乡,父亲若加入他的麾下,会是前途无量的。但已和母亲分开又四年之久的父亲到底还是儿女情长,他记挂天各一方的母亲,记挂四个女儿,他厌倦了战火,他决绝想回长沙,他想回去开一小诊所,老婆孩子在一起,彼此无牵挂。父亲的小我战胜了解放全中国的大我,父亲在老乡劝慰他的那一刻,甚至又一次而且是致命的一次,迷失了他前行的方向,被他命运之途的风车凌厉万分的击落在地,我的战风车的父亲呀!

共 1014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深情的散文中,齐宏先生以其独特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和一个家族的沧桑。《战风车的父亲》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长辈的缅怀,更是对那个动荡年代所有奋斗者的致敬。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是对生命不屈不挠、对命运永不言败的最好诠释。 文章的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细腻与深情。作者通过对父亲一生的回顾,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命运起伏。从医学梦想的萌芽,到军旅生涯的磨砺,再到晚年的归乡之路,父亲的一生,如同一场与命运的不懈斗争,充满了悲壮与豪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择与抗争,他的每一次决定,都深刻地影响着他和家人的命运。从抗战时期的军医,到解放后的校医,再到晚年的农夫,父亲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映。他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所有奋斗者的生动写照,是对生命不屈不挠、对命运永不言败的最好诠释。 《战风车的父亲》不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只要我们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就能够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齐宏先生以其精湛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族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深度,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够勇敢地与命运抗争,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作者文笔老到,对文字有着娴熟的驾驭能力。流年倾情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06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9-06 14:13:35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而个体的选择与抗争,往往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显得尤为动人。齐宏先生的原创散文《万家烟火》之《战风车的父亲》,便是这样一幅描绘个体与命运抗争的生动画卷。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文章以父亲过世前一年的退休生活为起点,缓缓展开对父亲一生的回顾。从年轻时的医学梦想,到军旅生涯的跌宕起伏,再到晚年的归乡之路,父亲的一生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不懈斗争。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或因时局变迁,或因个人选择,经历了从辉煌到落魄,从希望到失望的转变。
2 楼        文友:红彤彤        2024-09-07 08:43:20
  首先感谢沙场秋点兵老师精心编辑和对拙文全面透僻的剖析与评论,正如老师在按文中指出的,拙文通过父亲这样一位普通人一生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决择与奋争,表现了父亲所处时代深刻的历史变迁和寻常人对自己命运的不屈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是难以左右自己命运的,因为任何时代的政治走向是横亘在个人征程中不可逾越的障壁,如果误判了当时的政治走向,那真就是堂诘诃德大战风车的悲剧性人生,其命运的决择和抗争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一地鸡毛,一身伤痕。我父亲所经历的差不多整一个世纪,正是华夏民族自身沉浮,华夏儿女不息抗争的悲情岁月,尽管那个时代已暗淡了春秋,散尽了硝烟,熄灭了烽火,泯灭了纷争,消除了政治的倾轧,但回声仍在耳畔复沓,风车仍在远方转悠,想忘却忘不掉,毕竟那是共和国所走过的一段沧桑岁月。
   父亲已随百年的硝烟散去了,但他的音容却时时宛在眼前,父亲走向的另一个世界是否仍要与命运的风车来一场倾心倾力的搏斗才能换得岁月片刻的静好?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作为这个人世间的一粒尘埃,我们只有不息的奋争,胼首胝足大战命运的风车,才能搏得自己山河岁月片刻的安宁。
   再次致谢沙场秋点兵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9-07 15:47: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