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相约秋天】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散文)
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散文)
张凤英
我虽然从七岁开始就随着父亲来到内蒙古生活,但是真正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却是在1971年8月那个难忘的秋天。那时候,我十七岁,正是一个花季少年。为了响应“屯垦戌边”的号召,我参加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五师三十二团六连。我们的连队所在地是距离锡林浩特市55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地方叫杜根塔拉牧场,是内蒙古牧医校的实习牧场。杜根塔拉的蒙古语寓意是兔子平原,就是说那里的野兔子非常多。
我们进入草原的时候,秋姑娘也骑着枣红色的快马飞奔在草原上,秋姑娘的马儿跑过之处,眼睛看的见草原上得颜色就变了,由翠绿色变成浅黄色,再由浅黄色变成了金黄色,没几天的功夫,整个草原就成了金色的海洋。这其中离开我们最近的,就是我们兵团战士的麦田。麦田分为十二带,每带长10华里,宽2华里,十二带麦田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存在,站在麦田里,犹如小船游荡在大海里,眼晕得很,有一种晕船的感觉,感觉大地在旋转,天地连成一片……
进入秋天是我们连队最忙的季节,全连队有199人,四个战斗排,每个排3个班,每个班12人,共计144人,炊事班10人,大车班10人,蔬菜及其牧业班10人,机务排18人,连部5人,医务室2人。就这样一批人马,我们在秋天的季节里要收割57600公顷的麦地,要准备够1000只羊和50匹马吃的草料,还要打一口井,收割十几亩地的蔬菜……真的忙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当时刚刚学会驾驶拖拉机,就被分配在机务排一班顶班,我的任务是驾驶着东方红——75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牵引着联合收割机(我们叫它康拜因)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那喂入链上的麦子就好像渔民网上的鱼一样,跳着舞走进联合收割机的肚子里,接着从出谷臂上突出脱粒好的麦子,直接装上汽车,运回打谷场;收割机尾部泻下谷草,一堆一堆运回连队备用。
我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吃饭没有一点休息时间,眼睛盯着正前方,手里握着操纵杆,脚丫子踩着离合器,不停地重复机械动作,又累又困,有一次竟然睡着了,拖拉机掉进“反坦克壕”,车熄火了。连长正骑着一批白色的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破口大骂:“是哪一个瞎眼的混蛋,眼睁睁地将车开进沟里?”我只好说:“报告首长,是我,混蛋士兵张凤英。”
这时候其他拖拉机立刻牵引着钢丝绳,将我的拖拉机作业车拖拉出来,大家忙乎了半天,我也一边内心自责,一边费力气配合抢救。得到的是:“张凤英,明天早上列队前做书面检查。”这是连长的命令,我必须执行。从此以后,我开始喝很浓的茶提神,控制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麦子收回以后,打谷场上忙碌起来,三台扬场机不停的工作,扬起的麦子好像金色的彩虹,我们在彩虹落地的地方,用鼓风机吹走麸子,留下饱满的种子,晒干,入仓库。入仓的时候,一块木板架在仓库的入口处,我们背着200斤重的麻袋,一个个在翘板上“耍杂技”。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收割的麦子够我们吃十年,一排种子囤排列开来,像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远远望去就像是勇敢的古代士兵。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想起辛辛苦苦工作了半个月,我们不由自主的泪如雨下……
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人生的跑马场,能够从头到尾不从马背上掉下来,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知识青年来说,实在太难了啊!
抢收土豆、萝卜、大白菜都是手工劳动,每天头顶星星,肩披月光,当收回的蔬菜们入地窖的时候,女战友们哭得像个孩子似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有人躺在草地上放声大哭,有人则哈哈大笑。我们真是笨啊,伟人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第一次明白战天斗地是要付出代价的。战斗中,我们的青春和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牧业班的战友们每天割草不停,割草机不停的割草,搂草机不停地搂草,晒干以后运回队里,然后垛起来,外面糊上泥巴,就成了牛羊们冬季的粮食。牧业班的那些战士都会宰杀老弱病残的牛羊,为了优化牛羊的种群,每年秋季都要屠宰老弱病残,将其皮子剥下来,肉风干成牛肉干等,成为草原上的美食之一,有孜然味的,原味的、香辣味的等等。
那年秋天,我们的第一批知青已经结婚生子,并到了上学的年龄。连队联合牧医校实习牧场,共同成立了“杜根塔拉小学——初小分部”,隶属于毛登贝贝小学,我有幸成为第一任校长兼教师。
战友们开始打井的时候,我的小学校成立了,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动员学生入学,我和哈斯其其格老师骑着草原快马,挨家挨户地进行家访,登记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汉语阅读水平。孩子们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十七岁,和我同岁。我们设计了复合型教学,一个班级分一二三个年级,有蒙语班和汉语班,同学们都做好了上学的准备。
那天晚上我们家访完最后一个学生回来,仰面躺在蒙古包前面的草地上,看着苍穹上满天的群星璀璨,我对哈斯其其格说:“我永远不会忘记,1971年的秋天,我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过的,将来我一定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讲给孙子听”。多年以后,我给自己的小孙子起的网名就是“毛登贝贝孙”。我希望他像一匹草原黑骏马,永远奔腾在胜利的最前线。那天晚上,我们谈论了内蒙古的特产“莜麦”,它的生长期长,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一种产量低质量好的优质食品,我们以后加多耕种这种粮食等等。
时光荏苒,眨眼就是半个多世纪了,我已经碾转从内蒙古草原到厦门大学,再到三线企业,直至到渤海之滨的烟台。秋天也度过了不少,但是当我想静下心来写一写《走进秋天》的时候,我最最难忘的还是内蒙古草原的秋天,那个秋天,我从一个苗条淑女,成长为一个健壮如牛的兵团战士。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内蒙古草原特殊的秋天。每年走进秋天,我就会回忆起那一个写有我青春记忆的秋天。再见了,那一个令我难忘的内蒙古草原的秋天!一个激情燃烧的秋天!
作者简介:张凤英,女,毕业于厦门大学,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音、居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外各大媒体。



36、听舅爷爷讲鸦片战争中的家族故事《现代作家》64期7月刊
37、故乡在召唤(10300字符小说)《奔流》2024年第七期
38、致天国的父母《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期(上)121页
39、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中)38页
40、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1、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2、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3、祖传的一方石砚;《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同发表在《新时代》月刊2024.8
45、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6、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7、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
48、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49、致王亚南先生的一封信《北海文学》2024年秋季刊
50、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西北文艺》2024年秋季刊
51、祖国供养我上大学《海河文学》2024年10月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作品题目 发表的刊物 发表的日期 奖励情况 发表的栏目 备注
1难忘儿时端午节 参花 2024年2月
2我的大学老师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月
3母亲拿的千层底 烟台晚报 2024.1.23
4儿时的惊蛰 烟台晚报 2024.3.5
5青春爱情树 齐鲁晚报 2024.3.12
6 就好这口羊肉 烟台晚报 2024.3.23
7修铁路的父亲 烟台晚报 2024.3.20
8正能量与负能量 芝罘文艺 2024春季刊
9母亲的照片 老年生活报 2024.3.29
10世界读书日随笔 烟台晚报 2024.4.27
11娘,我来看你了 老年生活报 2024.5.10
12今夜无眠 烟台日报 2024.5.13
13宝宝穿越爸爸的童年 丑小鸭文学 2024.2
14怀念三叔 烟台晚报 2024.6.15
15父亲的信 烟台晚报 2024.6.20
16祖国供我上大学 海河文学 10期
17明霞的幸福婚姻 陕西文学 5
18父亲的来信 丑小鸭文学 5
19故乡再召唤 奔流 7期
20致父母 青年文学家 9上
21我爱植物园 青年文学家 9中
22记忆深处野蔷薇 烟台晚报 7.25
23祖传一方石砚 烟台日报 8.7
24槐树庄的童年 齐鲁晚报 8.9
25沉默的父爱 烟台晚报 8.20
26那年七妹出生时 烟台晚报 周日 文学 往日如昨
27爷爷奶奶的爱 烟台晚报 周三 怀故人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张凤英
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国庆节的前夕,全国人民翘首期盼着国庆节的到来。同时也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这一盛大的纪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多个地区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祭孔活动,以缅怀孔子的智慧和贡献。
再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烟台市作家协会和烟台市璜山书院举办了《名人旧居说胶东》首发仪式。首席记者尹浩洋老师主持了会议,新老作者代表发了言,各界朋友发表了祝贺词。我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和朋友们的发言,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有所偏重、一样别具一格。年轻的意气风发,老年的老当益壮,都是我学些的榜样
我这是虽然稿子未被采用,但是由于非常喜欢的缘故,买了2本,准备送给烟台籍的济南文友韩红霞一本。上次胶东老物件我也送给她一本。希望外地的烟台人都关心烟台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