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陵阳之天下粮仓 (散文)

精品 【东篱】陵阳之天下粮仓 (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198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8发表时间:2024-09-11 05:35:41

粮,人之根本,命之保障。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人命关天,粮食唯上。
   ——题记
  
   一
   初到青阳陵阳,触目“天下粮仓”,突然想起2002年央视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由王庆祥、杜雨露、王亚楠等著名演员联袂主演的《天下粮仓》,当年的收视率排行第一,但拍摄地是在淮安清江而不在青阳陵阳,天下粮仓有多少?陵阳粮仓排行第几?不清楚,但清楚的是:大共粮仓典基坑,中国饭碗端手中。不惧惊波横天起,民脂央央任饱腾。古往今来,建粮仓,就是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粮仓有粮,心里不慌。
   陵阳、清江,此粮仓非彼粮仓也。
   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陵阳土地,走进了陵阳之“天下粮仓”,一睹粮仓的风采。
   房屋老旧,满目沧桑,入口第一栋灰白色墙壁上,用红漆写着“天下粮仓1949主题文化游览园”一行醒目的大字。进“游览园”大门,正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1957年人民公社大食堂,墙壁斑驳、墙面几处脱落,还能看到许多当年的标语痕迹,那热烈的口号,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饥饿疯狂的年代。
   “游览园”按“田”字形布局,将五座老粮仓和省级文物“宁氏祠堂”纳入其中,打造一座非遗文化体验区。游览园设八个展览馆,分别是:“人民公社食堂”、“粮票博物馆”、“农耕文化馆”、“农副产品加工馆”、“木榨油坊馆”、“财源门”、“茶艺馆”、“百艺馆”。其中粮票馆是核心展馆,它由七十年代最大的粮仓改造而成,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粮票为主题的展馆。收藏二十多万张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粮票。可谓粮票收藏之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随着人流,鱼贯走进了人民公社大食堂。一座典型的两层跑马楼结构房子,高大通风,房顶四周,设有观景窗,透光线、遮雨雪、纳凉风、观日月。食堂内空间很大,可容纳二三十张圆桌。正对面墙上是马恩列斯毛的巨幅头像,画像下面是一组工农兵学商的励志图。东西面两墙上贴满了手握镰刀,胸前搂着稻穗的巨幅丰收图画;对面墙根是一个舞台,仿佛看到当年革委会领导在台上挥动手臂发号施令的情景,仿佛看到厨房里、饭堂内、圆桌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的场面。环顾食堂,处处留下浓重的历史痕迹。
   大食堂是五十年代末人民公社时的产物。那个时候,国家从战争废墟走来,举国上下,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又遇抗美援朝,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极低,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社会主义要保证人人有饭吃,于是建起了大食堂。大食堂大锅饭哪够吃,吞糠咽菜,食不果腹,但大家懂得珍惜,相互扶持,同甘苦、共患难走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二
   从食堂后面出来,几步之遥便到粮票馆。粮票馆馆门敞开,跨入门槛,抬头看,一张偌大的展板。带有微黄底色的展板中间,印有铜锣大的粗壮饱满的隶书“粮”字,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粮”字,如众星拱月。“粮”字有不同种书写、有不同种字体。有些“粮”字,见所未见。一张展板,仿佛道尽了“粮”字前世今生历史的嬗变。
   大门的右边墙根,摆放一架“苏式圆盘印刷机”,它是五十年代由前苏联进口的,用来印刷各种票证,如粮票、布票、肉票、商标等。
   大门左边墙上,一张地图吸引了我,据说用了20万张粮票粘贴成的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且各省粮票与各省位置相对应,面对密密匝匝的粮票地图,“两眼直观天下票,一图纵览粮票史”,不可思议,令人震撼。沿着左墙根走,设置一条两米多宽的曲折长廊,两边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不同时期的票证,票证介绍及票证后面的故事。进了“长廊”,仿佛跨进了历史时空、走进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对于年轻人来说的确陌生,但见证了历史;对于我们这群历史的见证者来说,勾起了满满的回忆。那20万张不同时期、不同面额、不同省份、不同大小的粮票,像满天星星,跳动着,映入眼帘,看得人眼花缭乱。一路前行,九曲回环,曲径通幽,还能看到其他票证,如:油票、布票、糖票、肉票,还有商标、人民币每套发行票额介绍、抗美援朝军用票等。
   走进票证时空,那些被岁月封尘的日子,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画卷,在记忆深处徐徐展开。
   那时,我家姊妹六人,加上父母外婆,一个九口大家庭,想添一件新衣那是极其奢望的,只有到了年边,母亲才小心翼翼地从箱底拿出积攒了许久的布票,仔细数了数,然后到供销社选择布料,但这种荣耀只有弟弟妹妹才能享受得到,我们只能新是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
   过节特殊的日子,天还未亮,手里攥着肉票,步行八里外小镇食品站排队卖肉,队伍见首不见尾,太阳升到几杆子高,才能剁到肉。不过不是人人都能买到,有许多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买到的,一二斤猪肋条肉,提在手里,像中了奖似的,高高兴兴,蹦蹦跳跳赶回家。
   粮票来源于全国各省、市、县、农场、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在那个曾经的时代,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温饱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1951年,我国粮票第一次出现是在安徽淮南行署粮食局,属于地方性票证。1955年,国家粮票正式发行,从此我国开启了粮票制度,进入了各种各样的“票证时代”。粮票成为老百姓吃饱饭的特别通行证,无数中国人有了生存的依靠,过上稳定的生活,直到1993年,国家粮油价格放开,国家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经过38年的风雨兼程,风霏一时的粮票落下帷幕,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产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经济的发展。如今不少人收藏纪念。其他藏品有新品问世,粮票不能,它将成为永远的历史,成为一部收藏的“断代史”。
  
   三
   继续前行,引人入胜,除了粮票、布票、肉票,还有其他物票也让人大开眼界。如:煤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煤油票、肥皂票、盐票、火柴票、綿票、豆腐票、开水票等,计划经济时代,差不多所有生活用品都需要票,各省各地衍生出来的生活用票,不胜枚举。
   忽然,我们在粪票前停下来,“连粪还要凭票?”年轻人咂舌不敢相信。但我清楚,这是专给生产队农民发的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于是,城里的公厕,各大单位的厕所成了抢手货。农民们拉着粪车,像赶集一样打早去城里掏粪,去晚了,一趟几十里跑空趟,有时还为抢粪打架。记得乃滩桂村,有个叫毛狗的壮汉,早早地赶到城里抢了一担粪,兴高采烈往回赶,走到村口,见一群人在等他,兴奋过度,不慎摔倒,大粪泼了一地,几个人来搀扶他,他指着流淌的大粪说:“不要管我,救生产队里大粪要紧。”毛狗就是一个普通的生产队社员,没有文化,但觉悟就有这般高。
   出了粮票馆,后面场地上,高高竖起一杆秤,足有十几米高,黑漆漆的立在场边,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金箍棒。这杆秤据说能称一万八千斤,可谓天下第一称。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那秤杆上的定盘星能显示公平和公正。天下第一称能称出天下人心。
   沿着曲径通幽石板小路,依次参观了“农耕文化馆”、“农副产品加工馆”、“木榨油坊馆”、“百艺馆”、“茶艺馆”。
   农耕馆里,犁耙钞,风扇、打稻机、水车、铡刀、椤戽等,件件带着泥土的芳香。每每看到这些物件是,又想起小时候,农村“双抢”时广阔的田野上抢收抢插沸腾的场面。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化代替传统农业,见到的是插秧机、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那些犁耙钞等农耕工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副产品加工馆”里我们见到了水磨豆腐房,石磨、十字架,纱布,豆腐缸。看到物件,我都能道出制作豆腐过程,因为我是古镇葛公留山脚下人。东晋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在留山炼丹时,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偶成豆腐,后传遍古镇,家家都能做豆腐,人人能说出制作豆腐的道道来。因此葛公豆腐美名远播。
   木榨油房,存放着最原始的木榨机,木荐、木槌、木击杆。木榨机是将粗木中间镂空。将菜籽或芝麻炒半熟,用稻草包起,安在铁环里成杵成圆饼,摆到榨机中间,然后用木荐荐实,用木槌锤紧,最后用击杆狠狠撞击木荐子。不知不觉,油就慢慢渗出来,醉人的油香飘到几里外。
   百艺馆里,摆放着几十种大小不等的秤杆、秤砣。秤砣大小不一,有石制、有铁制,最大的有百来斤;有马灯、算盘、木斗、纺车、斗笠蓑衣;有团团罐罐、盆盆桶桶;有各种不同的灯,如水桶灯、木箱灯、麻绳灯、竹筐灯,这些灯都是用生活用具改造的,有乡村的独特风味,令人叫绝。这些老物件,见证我国农耕时代的历史。
   “茶艺馆”,又称“茶艺吧”,集品茶、聚会、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场所,大厅中间一张长条桌东西摆放,桌面2米多宽,像是一棵大树中间对剖而成的,保持着原生态风貌。两边高大的木椅,也有古风之韵,有点像水泊梁山聚义厅。桌的西头置一个貔貅神兽意为只进不出,对面东头是一块元宝代表财富,桌东头一米开外是一个巨大的壁炉代表粮食,三物连一线,意思就是摸一摸貔貅就可以拥有财富和粮食,财富装进口袋里,外人是拿不走的。
  
   四
   陵阳有宁、李两大宗祠。宁氏宗祠与五座粮仓紧挨,正好处在“田”字“游览园”内,为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游,宁氏宗祠补充了游园多元文化的要素。宁氏宗祠属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占地一千多平米,抬梁式梁架结构,进屋面为大天井设计为硬山两坡式,粉壁黛瓦马头墙,典型的徽派结构。由于天井大,祠堂前厅宽敞明亮,两边厢房紧挨,同中进之间有抚廊相连,天井中间青石铺路,东西两边各砌一池,池水不同,东清西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清为阳,浊为阴,同处于一空间,寓意阴阳平衡,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大厅四周石栏相隔,石栏每隔一段有一块石栏板,上面雕刻字精美花卉图案。中进明间与后进天井中部相连处建一方亭,恰似戏台,后边高台,台前木制精雕护栏,非常精致,高台好像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
   离开宁氏宗祠,告别粮仓,游览园里传来铿锵的歌声……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富国强民的好主张。
  

共 3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陵阳土地,走进了“天下粮仓”。天下粮仓游览园按“田”字形布局。设八个展览馆。其中粮票馆是核心展馆。作者望着这五花八门的粮票,回忆着曾经的岁月。我国经历了38年的风雨兼程,各种票据落下了帷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农耕馆里,作者望着一件件农具,再次回忆着过往,令人读罢,仿佛步入了“双抢”季节。在农副产品加工馆,作者想到了东晋著名的炼丹家葛洪,是他在炼丹中偶成豆腐。而木榨油房、百艺馆里,各种老物件,同样都见证了我国农耕时代的历史。本文按一定的游踪顺序来写,把眼前景物有序道来,让人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实景的同时,虚实相生,让文章内容变得丰满有情,文中并穿插回忆,把人带入曾经的年代,令人有着强烈的情感震撼,产生共鸣。在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曾经的岁月,虽艰苦辛酸,但也给人默默向上的力量。其实,本文更是一篇中国近代发展史。可见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厚实的写作功底。文章精细、古朴、厚重,值得品味。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9-11 05:49:22
  标题惹人眼球,民以食为天,一看天下粮仓,眼睛顿时放光,来了兴致。文章古朴典雅,如电影般回放着曾经的镜头,让人穿越过往,沉浸其中。好文,推荐品读。感谢赐稿东篱,遥握问安,谨祝精彩纷呈!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06:57:04
  李老师,早上好!准备七点半上公务车下乡检查,六点四十打开电脑,看到拙文发表,我一时高兴,就挪不动步了。按文字斟句酌看了好几遍,梳理准确,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点评到位,写的真好。经典编按,让拙文增色。万分谢谢李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拙文精心编辑。敬茶!祝秋祺!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9-11 07:31:27
  这篇散文以游踪为序,写陵阳“天下粮仓”。作者描绘实景,穿插回忆,展现农耕时代。文章厚重古朴,有人生经历沉淀,写作功底深厚。是中国近代发展的缩影,令人共鸣,值得品读,强力推荐! 问候吴老师,顺祝秋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0:53
  善斋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祺!
4 楼        文友:岚亮        2024-09-11 10:37:35
  吴老师此文漂亮极了,可谓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把陵阳之天下粮仓写得丰丰盈盈。拜读学习,大赞!
回复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1:33
  岚亮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祺
5 楼        文友:佳华        2024-09-11 11:00:35
  这个天下粮仓简直就是计划经济的展览馆,很有年代感。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生产队里的一顿饭,萝卜片子炖肥肉片,因为它香,所以牢牢记住了,而且只记得这么一顿,至于吃的什么主食我都忘记了。
回复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2:18
  佳华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祺
6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4-09-11 14:15:07
  吴老师的文章精细、厚重、古朴,学生学习了,老师创作辛苦,祝老师秋安!
回复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3:25
  生斌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安!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9-11 14:27:42
  原来“天下粮仓”是个巨大的展览馆,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恢宏和厚重,那些古旧的物件都写满故事,每件物品都是农民的宝贝,都是时代的记忆。时代在发展,老一辈艰辛的过往提醒我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永不过时!不忘过去,憧憬未来,值得期待!好文,文采斐然,问候吴老师,秋祺!
回复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4:26
  莲香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安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9-11 14:57:16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任何人不能离开、不能缺少。陵阳土地,天下粮仓,掌管这太多人的口粮。老师联想丰富,虚虚实实,从过去写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过去,让人回味,老师写作功底深厚,学习点赞,祝您健康!
回复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05:06
  红花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安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11 15:42:50
  这篇散文的取材很特别,大食堂和我同庚。各种票证,曾经是人们生活的通行证。我在烟台求学时,吃个小吃,特别想吃面食,如烤饼,必须有粮票。所以母亲就在秋天到秋收过的田里复收漏在地里的地瓜,切干晒好去兑换粮票。粮食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那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断代史,这个判断非常准确。我们这里也有粮仓,但都是分散在各个公社的粮管所里,现在市里也有国家兴建的大型粮仓,看着放心啊。我们的饭碗,在探索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牢牢地端在百姓的手中,了不起的发展历程。吴老师写得真好,一直粮食的沧桑感和蒙族自豪感都迸发出来了。
怀才抱器
回复9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17:15
  社长好!我们都经历过票证时代,回忆那些岁月,物质极端匮乏,日子真的很苦。天下粮仓,老百姓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今天,我们由小康进入大康,但我们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忆苦思甜。好日子不能忘记苦难的过去。谢谢社长的精彩点评,谢谢鼓励!问好社长!敬茶!祝秋祺1
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9-11 17:01:57
  粮票的故事我很熟悉,我上高中时,先是背粮,后来进步了,改交粮票。粪票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说,令人耳目一新。通过看展览,有回忆,有展望,老师的文,深沉而厚重,读后收获满满。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11 17:19:35
  韩老师好!感谢你关注拙文,并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祝秋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