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云水·缘】《春夜喜雨》除却“喜悦”别无他意(赏析)

精品 【云水·缘】《春夜喜雨》除却“喜悦”别无他意(赏析)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5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9发表时间:2024-09-12 16:52:37
摘要:将一首人尽皆知的名诗拿来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春夜喜雨》的理解。本文立足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立足对诗作读出一点新意,哪怕一点点。恕文章斗胆,提出了与多数人或名家不同解读,不当之处,诚望谅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人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成是天下第一快诗,我以为这个评语恰如其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我们把《春夜喜雨》同样说成杜诗中少见的快诗,说它同样表现了诗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一点,想必您也是会同意的。但是,我要说,《春夜喜雨》仅仅只是表达了一种浓浓的喜悦之情,除此,别无他意,这个说法,您恐怕未必同意。因为,但凡提到《春夜喜雨》,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句子,总会在大家的脑海里萦绕,由此,有人将《春夜喜雨》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的层面,说它不仅讴歌了春雨的品质,还颂扬了高尚的人格。比如:有文章这样解释:“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的人还说该诗呈现了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此,恕我斗胆,我个人很不认同这样的解读。
  
   二
   要想品读出该诗的真意,首先要弄明白该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捋清该诗到底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人认为,此诗的四联全是实写,即由诗人对“好雨”的感慨起首,然后依从“听雨”到“夜间观雨”再到次日“晓看”这样移步换景的处处实写完成此诗。持这种观点的是极少数人,我们通过以下分析,便可知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还有一种解释,这也是当今学界最普遍的解读,认为该诗前三联为实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也就是说,该诗由感叹“好雨”到“听雨”,再来到门外“观雨”,因此有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的实景描写。对于颈联,有文章这样解读:“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看来,诗篇的颈联,有学者深信不疑它是诗人眼见之实写。
   如何解读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认定它到底是不是实写,这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该诗是很重要的。关于雨,毛泽东主席有这样的句子:“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秦皇岛外,其实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一片汪洋,这才是雨景较为真实地写照。杜诗在这里虽不是写大海,也不是写瓢泼大雨,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蒙蒙春雨,笼罩着原野,那一定是雾气弥漫,哪怕是在大白天,也很难看到野径上的乌云,何况此时正值茫茫黑夜。此时的户外,无论是密雨斜倾,还是细雨濛濛,其能见度多则几十米上百米,少则十几米,漆黑的成都平原,同样无异于什么都看不见的一片汪洋,何来野径云黑?何见江船火明?所以,我要说,这一联同样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是虚写。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揣测,此时的诗人,或正伏案于草堂的灯下,或读书,或写字,一场喜雨,引发了他的户外想象;诗人或正处熟睡的夜半,忽然被风雨惊醒,正安卧床上倾听细雨的淅沥,并由此展开户外之象的丰富联想,因而有了颈联。而并不像是有些学者解释的,是诗人来到门外对所见的实写。
  
   三
   我们一再表明,写诗作文,多为作者的主观表达,它是作者主观之于客观的强烈渗透。诗中文中的一景一物,并非一定是诗人眼之所见才所写。而且,即便写了,也并非一定要照搬客观现实,如实地依样描摹。王维的名句“月出惊山鸟”“人闲桂花落”,这是生活中根本没有的事,毫无疑问,它是诗人的主观臆断,它是一种由主观情感而生出的主观意象。同样,“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也是一个典型的非客观描写,它正是诗人将心中的喜悦之情转化成了一种可视可言的心中之象,显然,它是一种主观图象。如果我们把《春夜喜雨》处处理解成见景才写景,见事才论事这样的步步实写,这也未免太机械了,你也未免太小看杜甫了。
   我们把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说成是虚写,认定这是诗人的内心之象,还在于想强调,这种非眼之所见的内心臆想,显然更加有助于表达诗人当时的内心喜悦,只有这样的内心想象,才与诗人内心的喜悦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事实也的确如此,“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样一个静谧而平和的意象,完全是由诗人安定平静、喜悦的内心而生发出来,它是诗人喜悦之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四
   再来看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将成都府有意以“锦官城”代之,这让人很自然地想到成都盛产的织锦,我以为,这也是诗人的一个绝妙联想。诗人不光设想雨后的晨早,一定是一派满城湿红、水气淋漓的景象,并且将这个美景与该城蜀锦的绚烂多姿叠加起来,春花,红湿满城,照映着虚幻的织锦,织锦又衬托着淋漓的春花,交相辉映。这是一个典型的幻化之境——满城尽带湿红的春光锦绣图。毫无疑问,这也是虚写。
   因为一场雨,诗人联想到了天明后的花重红湿,并把这个意象与成都织锦这样的画图组合在一起,这实在是一种烂漫至极之美,这又是一种多么强烈地对美的“期待”之情哪!“象”由心生,景由“喜”生,可见诗人因春雨而带来的心情之畅快。以丰富的联想,极力打造出一个无比美妙的幻化世界,这正是诗人将喜悦之情来了一个内心转化,美妙的“心中之喜”与“心中之象”,互为成因,相互复制,于是,使得读者从中充分地领略到了诗人情满于怀的喜悦,整个诗篇洋溢着的喜,可谓扑面而来。
   打破常规解读,认定颈联为诗人的心中之象,尾联又将“红湿”与“蜀锦”相互交织,是诗人有意制造的一种心中幻境,这是一种喜悦在胸中的激荡,并由此将诗篇推向了高潮。本文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解读,实际上,这是要尽量捋清全诗的内在脉络,诗篇自始至终,“喜”字当头。喜,乃全诗最为基本的主调。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再来看颔联,这就不难理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只是诗人对春雨姿态的一个生动捕捉,将春雨拟人化也好,以温柔之态加以形容也罢,这些都源于一种内心情感——诗人的喜悦之情。或者说,这些都是诗人的喜悦在物象上的渗透,除此,别无他意。然而,有人将“润物细无声”之句作出很宽泛的延伸,将它说成是对春雨高贵品质的礼赞,说成对人的大爱品质的颂扬,我以为,这纯粹是今人的一厢情愿,并非诗人固有之意。更有甚者,说诗篇表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生硬地将春雨上升到道德层面,这样的解读,真让人觉得牵强附会。
  
   五
   按照一种普遍的解读,认为该诗除了传递出对春雨的喜悦,还表达了对春雨高尚品格的颂扬。我觉得,如果一定要说该诗对春雨有赞美之意的话,它最多也只是表达了对春雨的特别好感,好在“知时节”,好在“细润物”,好在很温柔,仅此而已。
   诚然,《春夜喜雨》起首便以“好雨”开头,猛一看,还真容易把它当作一首“咏雨”的诗。事实上,有人的确把它当作了咏物诗。因而对该诗作出了托物言志的过度解读,以至将“好雨”与“好人”联系起来,生硬地贴上了道德的标签。
   所谓咏物诗,不外乎借物抒怀,或借物言志、借物言理之类。我们不妨看一首真正的咏物诗,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将蝉的触须比喻为古人帽缨的下垂部分,开篇便将蝉暗喻着官宦。“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这正是蝉的习性;声远,是蝉声的显著特点,一句“非是藉秋风”,正是一语双关的有意味的暗示,由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之品格:立身高洁,却并不需要借用权高位尊或凭借某种外在势力。所谓“咏物”,这里的关键是利用了蝉的某些生活特性,并将其赋予某种意味,从中找到与人的品质相吻合的契合点。这里的暗喻和象征手法是很明显的,诗篇托物言志的意图也是明显的。
   和《蝉》相比,在《春夜喜雨》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对春雨的好感或喜爱之情的直接表达,一切情感皆溢于言表,这里既无隐喻也没有象征,我们看不到诗篇有任何托物言志或托物言理之意。如果一定要把《春夜喜雨》说成咏物诗,那它也是典型的借物抒怀这一类。借夜雨之事,表达诗人无比的喜悦之情,这才是《春夜喜雨》的主要诉求,或者说是唯一的诉求。除此,别无他意。
   我们还要特别指出,诗人在此并没有将春雨摆在一个很神圣的高度,来着意礼赞它的品格高尚,更无意还要将雨之品格延伸到人品,以对人之高尚品格给予赞美。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春夜喜雨》作出除了”喜悦”之外的过度解读。
   说到过度解读,我还想顺便提一下,有文章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解释。比如,对于这场雨,只因它是夜晚到来,便说春雨是“无意讨好”,文章说:“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我们说,雨,是大自然的馈赠,会在夜晚下,当然也会在白天下,它是不会有意作出时间上的选择的。这里将一场“夜雨”大作文章,竟说它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是为了“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唉!这都哪跟哪,这样的解读,快到不着边际的程度了。试想,如果诗人偏偏写的是白天之雨,那又该作何种解释?那是否又要说这场春雨是扰民之雨呢?
  
   六
   一场“知时节”的好雨,任何人都会感到喜悦,然而,对于诗人杜甫,他是特别的喜,是喜不自禁。
   大家知道,杜甫是安史之乱最大的受害者,烽火岁月,他颠沛流离,家无可安之处。公元759年,仅一年的时间里,他就举家四次迁徙,他从洛阳到华洲,又到秦州,再到同谷。“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是他流落同谷时极为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艰难地翻越蜀道,来到成都,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建起了草堂,总算有了短暂的安定生活。
   一个饱受战乱之苦,苦尽甘来之人,当然会比常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安定,投入比常人更高的生活热情。再者,此时的杜甫,还管理着一些田亩,他亲自耕作,种菜种花,一场及时雨的到来,自然会激起他更为浓烈的喜悦之情。
   诗人这一时期的安定所带来的生活热情,最为突出的一点,还在于他的诗作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空前喜爱,表现出了诗人少有的心情闲适和舒畅。我们来看这个时期的诗人是如何乐山乐水的。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这些与《春夜喜雨》为同一时段的诗作,诗人将笔触凝聚在日常生活的小景致上,将表现对象专注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上,此时的杜诗,均是对好山好水的描摹,均是岁月静好的心情抒发。以其从未有过的清新之风,表现这个时期幽居闲适的恬淡情趣,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当时最为单一单纯的精神面貌,“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这正是诗人这一时期只求安定人生的真实写照。所以,这个时期,我们找不到某一诗篇就某一事物生发议论,或以借喻隐喻象征等手法阐述某种理性思考。《春夜喜雨》当然不例外,它所表现的喜悦同样是全身心的,也是极为单纯的。此时的诗人,根本无心顾及将诗中赋予某种理性思考或道德颂扬。所以,我们再次强调,《春夜喜雨》除却喜悦,别无他意。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杜甫五言律诗《春夜喜雨》的精美赏析。千秋万里老师这篇赏析针对有人将《春夜喜雨》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的层面,说“它不仅讴歌了春雨的品质,还颂扬了高尚的人格”这种说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认为这首诗仅仅表达了杜甫当时无比喜悦之情,别无他意,并通过对这首律诗四联的具体解读与分析,尤其是有人说这首诗全是实写,作者联系下雨当时情景,具体解读,说明后三联是美好的现想象,是虚写。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联系杜甫当时经历安史之乱,流离失所之后,在朋友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草堂,过上了安定平静的生活,他的内心很知足,充满了欢喜。面对春夜悄然下的一场雨,他的欢乐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首诗生动形象表现出来。作者这篇赏析难能可贵之处,不仅仅通过解读诗句字面的意思,而且和虞世南的《蝉》托物言志诗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春夜喜雨》最多也就是一首借物抒情诗。又联系杜甫的坎坷人生,以及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千古名诗,有力印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赏析观点明确,论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表达力强,大气沉稳,简洁有力,意蕴深厚,带来心灵启示,让人久久回味。好文章耐品耐读,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秋安笔丰,中秋快乐!【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9-12 16:53:25
  赏析观点明确,论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表达力强,大气沉稳,简洁有力,意蕴深厚,让人久久回味。好文章耐品耐读,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秋安笔丰,中秋快乐!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9-12 17:23:26
  谢谢云彩社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编按。编按精彩,评论到位,拿脉精准。也谢谢社长给予拙文更多的鼓励。问好社长,遥祝秋安。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9-12 18:13:49
  作者思维缜密,联系广泛,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说服力强。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了,问候老师。
淡淡的云彩
4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9-12 19:09:45
  谢谢云彩社长再次留评,谢谢鼓励!
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9-13 08:36:23
  赏析解读精准,针对杜甫的《春夜喜雨》进行赏析,不仅对诗句进行解读,还对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有理有据,令人叹服。联想丰富,文笔清新流畅,逻辑性强,引人入胜。拜读欣赏了,祝老师创作愉快!遥祝秋安!
梦在何处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9-13 09:27:43
  梦在何处老师好,谢谢你对拙文的关注,谢谢你对我的鼓励!
   还是那句话,赏析一篇人皆尽知的名篇,我是有些忐忑的。对这类作品,我们既不能完全步前人的后尘,人云亦云,又不能毫无根据地标新立异,我们的解读又必须遵循文本。但是,读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一点新意,这是拙文力争追求的。再次谢谢你的关注,问好老师,秋安。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9-13 20:51:49
  恭喜千秋万里老师赏析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一篇集思想性和文学艺术性一体的佳作,再次拜读学习,问候老师。
淡淡的云彩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9-13 22:22:19
  谢谢社长再次关注拙文!谢谢社长鼓励!
9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9-14 07:43:03
  挑战《唐诗鉴赏辞典》的权威解读,实属胆大妄为。文章纯属一家之言,管窥之见。解读虽有标新立异之处,但还是力求做到遵循文本,客观解读。
10 楼        文友:乡笛        2024-09-16 12:00:30
  文章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有理有据,表达力强。祝老师中秋快乐,秋安笔丰!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