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月明中秋最是寄乡愁(散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逢中秋佳节,当那皎洁的月光轻柔地洒向大地,这句诗便如同悠悠古韵中的一缕清音,在心底悠悠奏响,撩动起那一抹永不褪色的乡愁,丝丝缕缕,如梦如幻。
中秋,宛如一位从历史长河中款步走来的佳人,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为其倾尽笔墨。在张九龄的笔下,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悠远怀想,那月光跨越茫茫沧海,将相思之情传递到远方;在苏轼的词中,它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借一轮明月寄寓对亲人的深情祝福,纵使相隔千里,也能共沐清辉;在王建的诗里,它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沉叩问,于寂静月夜中探寻秋思的归处,道尽了多少游子的牵挂与眷恋。这些诗词穿越千年的风雨,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历久弥坚的亲情牵念。
忆起往昔师范求学时光,每逢中秋,学校放假的通知,犹如一把开启归心之旅的钥匙。我总是怀着满心的急切,踏上那条归家的路途,只为能早日投入家人温暖的怀抱,一同品尝那香甜的月饼,共赏那如玉盘般的明月。家中的小院,好似一幅温馨的画卷:一张小巧的桌子,几盘新鲜的水果,几块精致的月饼,一家人围坐其间。如水的月光倾洒在每个人的面庞,映照着那幸福满溢的笑容。咬一口月饼,每一口都弥漫着家的芬芳,香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月光下,我们依偎在父母身旁,聆听他们讲述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嫦娥奔月的凄美、吴刚伐桂的坚毅,在月光的晕染下显得愈发神秘而迷人。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温馨的画面仿若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令人沉醉又怅惘。
结婚之后,中秋于我而言,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我与爱人约定,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中秋佳节一定要陪伴在父母身边。因为我们深知,陪伴乃是最长情的告白。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父母所期盼的绝非是物质的馈赠,而是子女的贴心陪伴。一家人团聚一处,精心烹制一顿丰盛的晚餐,唠唠家常,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悄然变迁。今年的中秋,却与往昔有所不同。儿子在千里之外求学,无法归家团聚;婆婆远在北京,也未能归来;父亲与公公,已离开我们,去往了那个遥远的天国。这个中秋,月圆人未圆,心中难免涌起一阵难以言状的伤感。两位父亲的离去,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我深知,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中秋聚会,已然成为无法重现的过往。但我坚信,父亲的爱会如同星辰,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他会在天堂默默守护着我们,保佑着这个温馨的家。而我,会带着对他的深深思念,更加用心地陪伴母亲,关爱每一位家人。
仰望天上那轮明月,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秋,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节日,它绝非仅仅是日历上一个简单的标注,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份深沉的牵挂。它默默诉说着一个真谛: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所,亲情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无价的珍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琐碎事务中奔波忙碌,从而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与关怀。中秋佳节,恰似一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常回家看看。岁月无情,亲人易老,莫让等待化作无尽的遗憾,莫让乡愁仅仅停留在心间,而应让它化为实际的行动,化作温暖的陪伴。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中秋的乡愁犹如我们心灵的定海神针,让我们在生命的漂泊中找到归属,在生活的迷茫中觅得方向。它似乎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故乡的那片土地,家人的那份温暖,始终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永恒的依靠。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这永不褪色的乡愁,如同绵绵不绝的丝线,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编织出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中秋时节的月光是一条长长的连接故乡的锁链,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份驿动。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暂且放下身心的疲惫与忙碌,驶向回归家庭的港湾,紧紧拥抱亲情的温暖。让乡愁不再只是遥远的思念与眷恋,而是化作一次次温馨的相聚,一次次深情的陪伴。因为,月,终究是故乡的最为皎洁;情,终究是故乡的最为醇厚。它承载着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对亲情的执着坚守,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团圆的殷切期许。
中秋的月光,岁岁相似,而我们于岁月的洪流中持续成长,不断领悟。然而,那份乡愁,那份流淌于血液之中的亲情,永远不会更改,永远闪耀光芒。它犹如一首永不停歇的歌,在我们的生命里奏响,赋予我们温暖,赋予我们力量,促使我们勇往直前,无惧风雨。
让我们心怀这份乡愁,这份深情,迈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让每一个中秋都化作心灵的一次洗礼,都成为亲情的一次升华,都成为永恒的美好。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乡愁永存心,亲情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