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净居寺(随笔)
一
青原山我去过十多次,净居寺也拜访过八九次,大都是因为工作原因。初秋时分,友人邀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探访这座神秘的古寺。
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青原山景区,是禅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净居寺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初名安隐寺,北宋崇宁年间(1105年),徽宗赐名净居寺,并沿用至今。历朝历代,寺庙历经多次大型的修缮和扩建,如今古木参天,殿堂巍峨,禅意盎然。大部分是“文革”中建筑被荡平后逐步重修的,“净居”不净,禅意求净。
二
一般来讲,寺庙是千奇百怪的,见过修行于山顶陋室的,或打坐于断壁洞穴的,或隐身于闹事一隅的。不过较大的佛教寺庙都有殿堂亭台,楼池水榭,有的更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诚如净居寺。
在青原山景区内,走过迎风桥数十米,便到了净居寺大门。门前可停车数辆,不过没有愿意停车门口的,大概是不愿发动机的轰鸣打扰佛门的清净。抬头有“净居寺”三个大字,左边“解脱”二字,告诫我们放下心中的各种欲望、杂念、烦恼,解脱束缚;右边“般若”二字,大概是心无杂念便生大智慧之意。几个简单的字词,是不是容易挑起饱经风霜的芸芸众生诚心向佛的意念?
步入寺门,迎面可见大铜鼎上“曹溪宗派”四字,传为王阳明手书。佛门之宗祖流派,我总搞不清楚。据史载,公元714年,佛教禅宗七祖——行思禅师从韶关曹溪山南华寺来到青原山,开辟佛教道场,弘扬顿悟禅法,创立了青原一系,后来分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大宗派。曹洞宗后由净居寺高僧同唐朝鉴真和尚传播到日本,也波及东南亚等地并发扬光大,以至海外有近千万信徒。近年来,不断有海外信徒来净居寺寻根拜祖。
铜鼎旁边两株古柏,枝干斑驳,苍翠依然,相传为行思禅师亲手所栽,应该有1300多岁了,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莫测。靠近古柏,静下心来,似乎可以聆听到她如泣如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莫非树也如此?万物有灵,应该如此。
三
净居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殿堂众多,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
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佛,民间俗称布袋和尚。弥勒佛这布袋内装的是“烦恼”,他把一切烦恼都装进了布袋里,提醒我们也要“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镇守山门,护法安僧,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尊者,手持宝杵镇魔,拥护佛法。看来尽管法力无边,也还是需要维护人员。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庄严肃穆。我们平时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即指大雄宝殿。引人注目的是宝殿外墙壁上的石碑,上面刻着黄庭坚的诗句,仔细辨别,似乎有“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庐陵米贵贱,留与后人猜”等等,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只可惜很多内容年久风化,剥蚀严重。大雄宝殿四周环水、三桥拱立,有如万顷碧波中托出的一座玉阁琼楼,这是净居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宝殿两边是放生池,寓意藏风得水,时常可以看到不少乌龟,挤着人们抛洒的“许愿币”出来晒太阳。
毗卢阁位于大雄宝殿后,现为传经送佛主阵地。我每次参观,都听到里面传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声音,也曾经看过一家三口和众和尚一起在室内念经打坐的场景。我还奇怪,这样的场所,怎么会有小孩参与?难道是大人向佛,小孩没人看管?世间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未必解得开其中的道理吧。
斋堂是用膳的地方,里面有文天祥手书的“青原山”石刻碑。文天祥是青原区富田镇人,曾三次被罢官回归故里,三次游览青原山。文天祥奉诏勤王离开家乡时,曾与净居寺住持彻夜长谈,其爱国精神令住持钦佩不已,特请文天祥题写“青原山”匾额,以作纪念。文天祥用楷书写下了“青原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现在已经成为青原山的镇山之宝了。见过文丞相的草体,少见楷书,可能寺庙题名有禁忌吧?!。
四
遇见一个小和尚,和他“八卦”了一会儿,听他讲了寺庙的神奇之处。
他说有一口出木井,常年清澈如镜,四季不枯不溢,内横一木。相传当年七祖建庙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便有神仙帮忙,从井中出木,建成此庙。
靠近井边,有一眼蹬泡泉,只要用脚使劲在泉边石头上一蹬,泉底便喷出一串串水泡,好似沸腾开水,十分奇特。
在后山,还有一个卓锡泉,也称为“聪明”,据说是行思大师以锡杖柱地而成,非常清澈,泉深不盈尺,终年不满不涸。很多人来此都会喝上一口,希望能够浸染些许行思大师的智慧。
后山还有一个石塔,名为七祖塔,是行思大师圆寂的地方。唐朝时期,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来到净居寺修行了一段时间,才得以第六次东渡成功。
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的诳语蛮有意思。他的眼中就是泉水和塔,这是他的世界,修禅修道之人,对于常见之物,有着理解上的日渐精深的领悟。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读书悟理的要求。
五
其实别看现在净居寺的名气不显,但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少珍贵墨迹。我知道的就有颜真卿、苏轼、杨万里、胡铨、周必大、文天祥、解缙、王阳明、邹元标、徐霞客等,据传乾隆下江南时也曾在净居寺住过。真是明星级的寺庙,留存了多少名人的足迹往事。
土地革命时期,净居寺开办了红色总医院和红军学校第三分校,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留下过光辉的足迹。抗日战争期间,寺内设国立十三中,王梓坤、公刘等名人曾就读于此。
所谓“名山出古寺,钟声伴书声”,大抵如此吧。
通常情况下,净居寺是开放的,信徒和公众可以前往寺庙进行打坐修行,寺庙会提供一定的空间,如禅堂或修行室,供信众使用。
在现任住持妙安20年的精心打理下,佛教活动丰富多彩,既保留了传统的佛教仪式,也融入了现代的修行方式。每天清晨,寺内的钟声悠扬,僧人们开始早课,包括诵经、念佛、打坐等,是僧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修行活动。信徒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感受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净居寺还有晚课,内容包括诵经、念佛、忏悔等。通过早晚课,僧人们和信徒们共同修习佛法,净化心灵。
据介绍,净居寺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法会,僧人诵经、念佛、施食、放生等,祈求世界和平、众生安乐。会邀请著名佛学专家、法师前来授课,讲解佛教经典、修行方法等。会举办各种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书画展。会为信徒们提供修行体验的机会,如短期出家、禅修营等。会在庙前几十亩土地上,组织开展采摘等亲子活动。
只可惜今天一路走来,没遇到什么活动,也没看到几个和尚,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吧。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居然有40多个僧人,蛮多还是年轻人,都是明星脸哦。我很诧异,难道滚滚红尘,就不能多容那么几个肉身?人各有志趣吧,一个开放的社会,一切都是自由的。
六
秋天的净居寺,景色宜人,漫步寺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人心旷神怡。净居寺周边还有许多景点,都想去走走。在离开寺庙的路上有几个看相的摊点,友人说看看手相,我说你还信这个?我们相视而笑。友人说世事苍茫,脚步匆匆,遇见了就看看呗。我说刚刚你的一炷香,一叩首,已经结下了佛缘,有缘就好。
友人最终没有停下脚步,大概是明白了佛法无边。
其实佛也好、道也罢,爱也好、情也罢,人世间一切美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红尘滚滚,心若不安,我们怎么不断前行?
净居寺还是给我们强调了怎样对待红尘世俗的心念,一次“复读”,未悟出新意,但一次次提醒,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