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缘】思念在窑洞里穿行(散文)

精品 【云水·缘】思念在窑洞里穿行(散文)


作者:戈比 秀才,198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64发表时间:2024-09-18 09:48:48
摘要:是啊,地坑窑洞。那里有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有我童年天真无邪牙牙学语蹒跚走路的背影;在窑洞院子里,有我欢蹦乱跳健康成长的温暖怀抱;远望洞口,我仿佛听了爸爸妈妈唤儿回家吃饭的喊声。我经常在窑洞场景的睡梦中惊醒,那熟悉的场景如同烙在我的身上,让我怀柔得泪流满面。我那生命栖息地的窑洞,将永远奔流着永不干涸的黄色血脉,经年累月地积淀着故塬的情思,心的方向总是在塬上窑洞里穿行。让隔不断的目光从嵯峨山顶顺流,把想家的亲情和味道,流成一条思念的河;用回归的灵魂,翻飞成风筝,牢牢地系在窑洞的大门上。

【云水·缘】思念在窑洞里穿行(散文) 杨叔,名广文,在大盘原上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
   他20多岁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县城工作,吃上了皇粮,成了市民,后来还成为县政府的官员。先不用说他后来做多大官,单从农民转变成城里人这一点,就够同龄村里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如今退休后,他却放弃县城里享受高楼大厦的安逸生活,回到原上老家守着地窖安度晚年,起初我觉得他就是把废弃的窑洞修复住住养个老,可没想到这些年下来,原来破旧不堪的窑洞,在他手里注入了现代建筑元素,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文化示范点,不能不说他的举动是对地窖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前些年,农村实行居民点窖改砖房,搬迁新居后窖改地,能够还耕种地的窑洞位置都推平修整成了耕地,原来的村容村貌一去就不复存在了。当然,这一推也推走了多少代人童年的怀旧念想。现在想想,杨叔这人是个很有眼光的人,他把路边无法还田的两庄地窖,用现代设计理念,修整成了餐饮、民宿及娱乐休闲为一体、具有地域特色的窑洞文化场所,也成了在外游子回乡重温旧梦的地标性打卡网红地。
   不起眼的大盘村,坐落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嵯峨山下,正好处于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山前断裂止点,从而在嵯峨周边形成有多道沟壑的黄土高原。右以杨家山、吴家岭、埝凹、小盘、杜寨坳、杜寨等村子塬为邻;左以蔡家、官庄、毛家塬、寨子塬、屈家塬、枣树圪捞、三社、槐树坡、杏树硷、麻惠家等村隔沟相望。嵯峨山的隆起,被视为断裂作用所致,其状为地垒式断块山,在山下台阶状断裂构成的黄土高原,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先前多以窑洞为居住地。
   实际上,窑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非常普遍。《诗经·大雅·绵》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陶通掏,穴即凿地而成的土室,古公亶父为周先祖,由此可见窖居及窑洞文化源远流长。关中地带自古为军事战争频繁之地,因而这种避风遮阳保暖,造价低廉,隐蔽安全的地窖居所,便成为先民们的较佳选择。这在中华大地的腹地,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古老、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和生存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地窖文化。
   关中地区悠久的地窖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受地理条件及环境影响,村民们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酷暑,以沟沿、地畔及平地为依附建造居住地窖,以避免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建造地窖时,关中人民还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将地窖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在地窖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关中人民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法,使得地窖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件艺术品。在各村,庄家户弟兄们多,像树子一样要长高分叉,兄弟们结婚后就得分家单过,另立门户起锅灶开火过日子,这时候就得向村里申请打庄子(地窖)。随着日子过着,有了娃儿,有了猪、羊、鸡、狗,从此村里就增添了一个新人欢马叫的安乐农家。一般窑庄子分三种:明庄子、暗庄子、半明半暗庄子。最好打的窑洞是明庄子,选好塬畔向阳避风的地势,丈量好窑洞宽窄高低,全家男女老少挖掘挑土齐上阵,先掘一个大致形状的窖口,再找能做细活的土匠师傅,用两刺或三刺的铣镢(农村人叫耙子)洗窖刮窖面子。洗窖可是个技术活,一要平,二要形,中线居中,两边平衡,窖腿垂直,一般人胜任不了。这种地窖的起源与古代农耕文明是紧密相连的,成为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空间。随着历史发展,地窖逐渐沉淀成关中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改进,使得地窖建造的技法和样式越发精湛。这种建筑形式,最后形成了一种文化,承载着关中人的生活记忆和智慧。
   在古代,地窖不仅是储存物资的地方,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诗篇描绘了在地窖中生活的场景。如元稹的《行宫》:“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几经岁,修窖连山峰。”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地窖的存在对古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地窖中生活的场景。地窖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土壤的保温耐寒性能,使得老百姓住着冬暖夏凉,舒适度非常高。其次,地窖的构造坚固耐用,加上采用石材和砖块等材料建造,保证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通常一般人家的地窖,四面方形至少有8个窑洞,独立使用空间大,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与储藏室、牲口圈等辅助空间,分开使用互不影响,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地窖中的生活习俗也很有趣。在地窖中,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季,住在地窖里的家人们,围坐在火炉旁或坐在热炕头,一起聊天、分享生活琐事;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嬉戏。除了日常生活外,地窖还是人们举行各种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如婚礼、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会在地窖中举行各种活动。这样,窖里窖外,窖上窖下人群涌动,喊声笑声传向远方,成为整个村子里一场热闹而有意义的盛典场面,告慰了农村单调枯燥的生活环境。人们不仅展示了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还传承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许多诗人通过抒发对地窖文化的感慨,表达了对这一文化的敬仰与赞美。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独藏醪。闲门向山路,深柳见地窖。”此诗借着秋月映照下独藏的地窖来赞美勤劳、朴实的人民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与贡献。
   我出生在窑洞中,如今仍然对窑洞有着厚重的感情。虽然老家人住窑洞的非常少了,但我还是为老祖宗的这种建筑形式和生存方式感到自豪。这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理念值得我们去继承和牢记。虽然祖先遗留的窑洞不在了,但让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还是很有特殊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洞察窑洞的文化历程,我更加理解杨叔在老家,这种不图回报的坚守。回想小时候,我们两家住着斜对门。直看十几米远,而要去他家串个门,却要向西走几十米再折回来,再从他家窑洞庄子侧面3米宽的窄路转过去。真是应了流行的一句话:“拉个话话容易,见个面面难。”这主要缘于中间有一条30米宽40米深的一条沟。你瞧瞧,这屁股蛋大点的地方,就彰显着黄土高原地理特点的地形地貌。
   小时候,比我大四、五岁的杨叔,见到我总是笑嘻嘻地逗我开玩笑,给我一种永远不知愁快乐的音容笑貌。常常隔着沟喊着我的小名,问吃饭了没有。记得有一次我们公社在邻沟对面的塬上修整梯田,全村老少爷们、青壮小伙及妇女儿童,背着行囊,拉着架子车,扛起铁锹撅头等家用工具,全员上阵。带着锅碗瓢盆,打着地铺,起早贪晚,吃住在村子里修整农田。一群人里,只有他挥舞着家具,和这个开开玩笑,和那个谈笑风生,也不觉得累,成了劳动场所调节氛围的开心果。想想,后来他能出类拔萃,可能是与他这种先天性乐观性格有关。
   杨叔这人,还是个粗中有细有爱心的人。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长安排我和他去打麦场给农业社牛粉碎吃的小麦秸秆,这种秸秆掺杂磨面后的麦麸子,就成了当时喂牛的主要食材。粉碎机安装在打麦场修建的毛草房子里,电闸却在场中央的电线杆下,距离有20多米远。小时候,我对合电闸还是很惧怕的,电闸裸露在地上,原有的黑色电闸外壳也不知扔哪去了,合闸时蓝色的火光带着噼里啪啦响声四射,合闸的瞬间手背有种被火熏灼的微疼。而粉碎机跟前更加危险,填料时稍不注意,就会被传动带及飞转的刀轮吞噬,在外村就有粉碎搅断人胳的事故发生。与他合伙干活,他肯定更不放心让我站在粉碎机跟前填麦秸料,于是就让我去合闸给他打下手。每当这时,他都要站在场房门口,不放心地远远看着我,电闸合好后,他才赶忙转身跑回到粉碎机旁开始填料作业。我便把远处的麦秸推到他跟前,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正常劳动。
   日子真的是不经过,如今杨叔已奔70了,我也已步入老年。而每当我回老家,刚上到塬上的十字路口,就被五六米高宽,喷涂地窖图字的广告牌子映入眼帘。这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正方形地窖庄子:四面及窖洞口被砖头切成坚固的墙壁,地窖院子里硬化了水泥地面,父辈留下的杏树、梨树在院子中央四季摇曳着不一样的风景,院子中央不腐木凉亭里置放着休闲桌椅,西南窑洞两壁夹角处被焊接成直通地面与地窖上下的扶梯,一条地下暗道,把两个庄子地窖吃饭、住宿连接成整体。白天,地窖周边树木葱绿空气新鲜,呈现出“见树不见窖,闻声不见人,平地起炊烟”的神奇景观。四周各色花朵色彩斑斓,石桌、石凳、拴马石、碾子、水槽等过去的物件,洒落在地窖庄子的周边,看到这些物件,每个回乡游子的脑海里,童年影像都会浮现。窖内,四方桌椅古朴庄重,炕上铺着席梦想床垫,既有接地的炕沿又有舒适的柔软,自动麻将机离炕不远,窖后面还有封闭的自来水卫生间。晚上,地窖入口及每个地窖都安装了彩色灯带、壁灯等现代化照明设施,明亮而有诗情画意。如果是秋天,大片红黄树叶会非常亮丽显眼,柿树、枣树、核桃树、苹果树、李子树等水果远远地就飘来了清香。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见见杨叔。偶尔总要开玩笑说他“县城里楼房住着,粘不上土,碰不上泥,吃香的喝辣的多滋润,偏偏守在村子里,没有顾客时寂寞不?”每当这时,杨叔扭头看看我嘿嘿一笑说:“看着村里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年轻人把家都安在了城里,没人时是有些伤感,静下来摸摸自己的心口,还是割舍不了这份窑洞情感。我花了不少钱用在修复地窖工程上,到如今手上总是没有钱,从没想过这窑洞能挣多少钱,是想守住母亲挑灯为我缝补衣服的身影,守住童年在地窖里捉迷藏的足迹,守住和在窑洞里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是呀,听后我感叹他守住的何曾只是一种念想?而是一方净土、一声乡音、一种即将消失的地窖文化。他的乐观,就这样让窑洞里里外外红火了起来、精神了起来,我能感同身受使他产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是啊,地坑窑洞。那里有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有我童年天真无邪牙牙学语蹒跚走路的背影;在窑洞院子里,有我欢蹦乱跳健康成长的温暖怀抱;远望洞口,我仿佛听了爸爸妈妈唤儿回家吃饭的喊声。我经常在窑洞场景的睡梦中惊醒,那熟悉的场景如同烙在我的身上,让我怀柔得泪流满面。我那生命栖息地的窑洞,将永远奔流着永不干涸的黄色血脉,经年累月地积淀着故塬的情思,心的方向总是在塬上窑洞里穿行。让隔不断的目光从嵯峨山顶顺流,把想家的亲情和味道,流成一条思念的河;用回归的灵魂,翻飞成风筝,牢牢地系在窑洞的大门上。
  

共 41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地坑窑洞的回忆性散文。杨叔高中毕业去了县城工作,成了市民,后来还成了政府官员。但他退休后却选择回到乡下养老,将破旧的窑洞进行修复。新农村改造,原来的老窑洞被修整成耕地,无法还田的窑洞被杨叔打造成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休闲娱乐文化示范点,成为网红打卡地。陕西的大盘村,以前人们居住的多是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窑洞选址要选择向阳避风的位置,修建窑洞时全家老少齐上阵,还要请土匠师傅。洗窑、刮窑面,都是技术活,因此要做细活的土匠师傅来完成。窑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冬季使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还是人们举行婚礼、节日庆典的场所。作者出生在窑洞,对窑洞有着特殊的感情。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特点,使得人们住得虽然近,但被一条沟隔断,见个面说个话也是不容易的。小时候,作者亲眼目睹杨叔和村里人一起修梯田的热闹场景,他还是人们的开心果,给大家带来无限乐趣。他和我为生产队粉小麦秸秆时,对“我”关心有加,把危险留给自己。杨叔已步入老年,但他依旧守着窑洞,对窑洞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地坑窑洞饱含着杨叔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家乡窑洞以及亲人的思念,含有淡淡的乡愁。文章情感饱满,语言清新流畅,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感谢戈比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8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9-18 09:51:28
  文章通过杨叔从城市回到农村,将窑洞改造成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表达出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梦在何处
回复1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8 10:22:18
  谢谢淡淡的彩云老师的按评及辛苦编按。最近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老师提出作家的作品要接地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及社会的变迁及进步,红孩老师也在一次作家作品研讨会上提出“文学在大街上”。这时我就想到如何通过描写身边人反映时代的声响。这篇散文通过一个退休人员回乡第二次创业,引发出地窖文化及老百姓居住的现状,回忆当年的居住窑洞的快乐时光,由于社会的进步,很多地方都面临着窑洞已无人居住或住房改善,窑洞及窑洞文化也将面监消失。既是对时光过往的回忆,也是对如今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反映。让我们都在牵挂及想往中迎接美好的未来吧。问好,祝你生活幸福,事事如意,创作获丰!
回复1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8 10:23:39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按评及辛苦编按。最近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老师提出作家的作品要接地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及社会的变迁及进步,红孩老师也在一次作家作品研讨会上提出“文学在大街上”。这时我就想到如何通过描写身边人反映时代的声响。这篇散文通过一个退休人员回乡第二次创业,引发出地窖文化及老百姓居住的现状,回忆当年的居住窑洞的快乐时光,由于社会的进步,很多地方都面临着窑洞已无人居住或住房改善,窑洞及窑洞文化也将面监消失。既是对时光过往的回忆,也是对如今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反映。让我们都在牵挂及想往中迎接美好的未来吧。问好,祝你生活幸福,事事如意,创作获丰!
2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8 10:31:15
  不好意思回复梦在何处老师的美评时写成了淡淡云彩,特向梦在何处老师致歉,想删除替换又把第二条评论给删了,回复评论还删不掉,出笑话了。敬请大家理解。
3 楼        文友:乡笛        2024-09-18 15:02:50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实丰满,语言清新流畅,感染力极强。祝老师秋日安好,创作愉快,佳作不断。
回复3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8 21:31:39
  谢谢乡笛老师的关注及鼓励,问好,祝你创作获丰,事事如意!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9-18 22:23:08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情真意浓的美文。作者通过描写杨叔退休后,将家乡两座窑洞改造成家乡休闲娱乐文化示范点和网红打卡地,充分展示了杨叔的眼光和能耐,让人刮目相看。作者插叙了杨叔年轻时和村里人修梯田时的热闹有趣场景,他的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作者关爱有加,他热爱家乡,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情感,宁可放弃村里生活。作者通过描写杨叔,回忆起小时候住在窑洞的点点滴滴,表达了自己对窑洞难以割舍的情感。文章激情满怀,热情洋溢,笔触优美动人,乡愁气息扑面而来,触动人心,富有感染力。好文章拜读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生活愉快!
淡淡的云彩
回复4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9 21:25:05
  谢谢淡淡的云彩老师关注及鼓励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写出新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不断探索写作的新方法新经验,才能够“不蹭流量求质量”。向你问好好,祝你工作顺心,事事如意!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9-18 22:24:58
  恭贺戈比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老师支持,意蕴深厚,情感充沛的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回复5 楼        文友:戈比        2024-09-19 21:26:51
  感谢精品组及社团老师的鼓励,问好,祝创作愉快,事事如意!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