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都市里的外乡人(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都市里的外乡人(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九


作者:松江泛舟 布衣,33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5发表时间:2024-09-20 17:12:55
摘要:通过解剖两个典型,描述改开以来上海市民的结构变化,探讨外乡人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现代社会已经模糊了本地人与外乡人的界限,二者都是建设者与奋斗者。这是一个地区文明与现代的重要标志

【家园】都市里的外乡人(散文) 都市里的外乡人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在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都市环境里已经持续生活五年半了。期间,上海市的知名和标志性的景点,我基本都涉足过了,绝大多数的水乡古镇也都去了,重点的博物馆、书店也都光顾了。有的书店,如:钟书阁、大众书店还是我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作坊”。几年来,我的各类文章许多是在这里完成的,尤其是写作灵感的产生基本要归功于这些书店营造的读书氛围。
   在上海,我日常去的地方只有书店和家附近的超市,其余的地方好像都与我无关。事实上,面对那些旅游景点,我就是一个外地来沪的游客,他们看我和我看他们都是一样的陌生。尽管我的家人都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小孩子都在这里上学读书,我和老伴照顾和料理他们的生活,我们也都有合法的居住资格。然而,我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乡人,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马路,熙熙攘攘的人流,夜晚的霓虹,地铁里拥挤的人群等在我看来完全都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就像电脑和手机里的视频,我注意到了,他们是活生生灵动的现实,我没注意,他们就是我头脑中的一小片影像,转瞬即逝。我之于他们大概也是如此。这就是一个外乡人在上海的真实心境写照。
   据相关资讯显示,当下,上海市辖16个行政区,108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截至2022年,全市人口为2475.89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10,479,652人,占比为42.%。截至2024年,流动人口为1006.26万人。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数相加,二者已经在全部上海市人口中占比已然超过了82%,也就是说,目前上海的本地人口仅占两成多一点。
   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流出地,大都集中在周边省份,如: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河南、山东等,稍远一点的福建、四川乃至东北的也有不少。从身份属性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央企、国企员工,包括教育、医疗、科研机构等,这类人大都有较高的学历,对口的专业,经过了招考,招聘等严格程序的筛选被录用的。这类人的最大特点是工作稳定,收入较高,归属感较强,所以,他们虽不是本地生长的,但是其外乡人的感觉并不大。甚至可以说,他们不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已经远超过了许多上海的本地人。
   再一类人就是被统称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几乎囊括了除上述所谓“体制内”单位的所有行业领域。包括餐饮、家政服务,快递外卖,建筑安装、装饰装修,批发零售、电子商务,出租车、网约车、物流派送,信息技术、互联网业务,机械、电子、汽车,金融保险服务等等。上述这些灵活就业人员里基本没有上海本地人,他们在数量上稳居外来人口的绝大多数。
   关于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我说两个事例。一个是,前不久我从老家乘飞机回上海,在浦东机场下飞机后搭乘出租车,由于是夜间,路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所以就跟司机攀谈起来。他来自安徽宣城的农村,年龄在45岁左右,已经在上海开出租车6年了。他一家4口人,大的女孩在江苏读大学,小的男孩跟着他们在上海读小学,爱人做家政服务。他两口子每月的收入在2万多元。此外,他父母住在他们家,帮助接送孩子上下学和料理家务。他们是租的是郊外房子,房租是5千。根据他们的收入和家庭状况看,维持生活是没问题的。据他说,他的生活水平在他认识的人群中就算是说得过去的了,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再一个是我家附近有一家卖馒头和包子的夫妻店。他们两口子是江苏常州的农村人,年龄在50岁上下,有个儿子在常州市读大学。他们夫妻俩每天做馒头、花卷和包子,还兼卖早点。牛奶、豆浆、油条等都是上货来的。夏天,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开张,晚间九点才闭店,冬天则是早六点到晚八点。他俩每天凌晨三点半就起来开始工作了。我一般是隔天去那里买一次包子,每次都是三种馅,共六个包子,有时也买两个花卷。从他家制作和卖货的品种与数量看,这两个人的工作做强度是不小的,能够维持下来着实不太容易。但是从收入看,应该比上一家人能稍多一点。
   这两家人跟我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老家那里人多地少,生活根本无法维持,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出来自谋生路。我问他们的同一个问题是:如果在老家,孩子上大学能供得起吗?他们说,别说上大学,就是读高中也供不起呀。如果是在老家,孩子就彻底废了。我说,就是大学毕业,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呀。他们说,在上海开出租,送外卖,扫大街,当保安也比在家乡强啊。他们说,就是这样的工作,大学毕业后还找不到吗?说回答说,肯定能找到的,还应该能比这更好。
   这就是当前飘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状况。事实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作为全国最大、最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是中国实现这种变化的典型代表。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纠结着谁是本地人,谁是外乡人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当前,所有在上海居住生活的人,不论其身份如何,都在为建设上海,发展上海和各自的前途而努力着、奋斗着。上海市的各级政府都努力为在沪工作生活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政策和工作生活条件,出台了许多惠及外乡来沪人员的政策,如子女入学,医保社保的办理,居住证的申领、续签,创业就业等。
   当前,整个上海已经告别了传统的“人情社会”范式,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现代“规则社会”和“法治社会”。在上海,几乎没有了小城市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彼此之间大都是陌生的,每个人的存在感都很低,更谈不上什么归属感。这种状态固然大幅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但是也的确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廉价的所谓“情感”的羁绊和负担,反倒能使人更心无旁骛地工作与生活。
   在上海,一事当前并不是首先想到去找熟人,而是按照规定去预约、去排队,当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社会组织的援助就是及时而必需的了。上海市的基层社区组织和物业机构都是很有效的,2022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政府一声令下,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域封闭了两个多月,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更没有形成次生灾害,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充分彰显了当地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基层治理水平。
   那么,上海的本地人目前还有没有优势呢?当然是有的。他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在上海的大发展过程中,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地利条件享受到了特殊的发展红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房产方面获得了最大利益。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时代机遇,而房产问题恰是外来人口的最大负担和难以克服的最大障碍。再一点就是地区发展的普惠性福利,外来人口的获得感不强,甚至干脆就没有。如社保政策,户籍政策,购房政策,购车政策,就学、就业、创业政策等等,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并不是每个外来人员有了合法的居住证就能够享受到的。
   但有一点是确定不疑的,那就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福利差别在逐渐缩小,随着外乡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贡献越来越大,其享受到的当地福利也会越来越多。一句话,不论是身在何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好的生活都是通过发展和劳动创造出来的,要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总之,都市的发展对周边的城市形成了虹吸效应,使得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都快速地向这里集中。这种吸引要素的能量到现在还在持续着,既是机遇,更是潮流,这就为那些有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和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因此,都市里的外乡人绝不是外人,更不是负担和麻烦,而是一支与上海本地人携手建设大上海,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
   初稿完成于2024年9月19日,20日修改定稿

共 30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外乡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在各个领域努力拼搏。本文以一位在沪生活五年半的外乡人的视角,展现了外乡人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他们虽感自己是外乡人,但却与本地人一起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利差别在逐渐缩小,外乡人在上海的机遇也越来越多。都市的虹吸效应带来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外乡人也因此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不是外人,而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都市里的外乡人,共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09-20 17:13:39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都市里外乡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作者以自身在上海的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地分析了外乡人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外乡人在上海努力奋斗,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虽有陌生感和虚拟感,但也在不断融入。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如出租车司机和包子店夫妻,凸显了外乡人生活的不易与坚韧。同时也指出了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各自的优势及福利差别在逐渐缩小的趋势。整体而言,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都市中外乡人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