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梅城,尧舜之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散文)
一
行走在古韵尧城,生活在如画梅城,书写着诗意人生。日子,如春风抚慰,轻柔而惬意,宁静而美好。
尧城(即东至县城),或说尧渡老街。尧城西边有条河,上古曰:尧渡河,是长江在安徽省右岸的一条支流。传说因尧就在这里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于是,尧和舜,就像一粒种子在古尧城大地上播种、生长、开花,结出尧舜文化的硕果来。尧城、尧渡街、尧渡河、尧渡桥、舜耕山、舜帝花园、尧舜果果、尧舜风彩、尧舜文学艺术研究会、尧舜大市场、尧舜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尧乡舜庐书画叨叨吧等等。尧和舜,这粒种子,播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让远游的赤子,永远记住了那是故乡的山和水,那是故乡的一片云。
唐置至德县,当下的东至县皆生于此、长于此、繁衍于此。
梅城呢,位于尧城东北,古为至德县,五代十国吴顺义二年(922年)将至德县改为建德县;民国三年改为秋浦县;1921年再次改为至德县,1959年与东流县合并改为东至县。梅城,是唐、宋、元、明、清古县城旧址,文化底蕴深厚,是古尧城绽放的一朵奇葩。北宋年间,经济繁荣、社会活跃、文化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景祐元年(1034年)梅尧臣被任命为建德县县令。梅在建德期间,为官清廉、励精图治、关心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出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还用诗歌记录在任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的宏图志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不仅政绩突出,还在此开创了宋代平淡瘦劲的诗风,小场景里的大风雅,成为小县城里的“开山鼻祖”。为官五年,“五年丰功在,建德气象新”,后百姓为纪念梅尧臣,将此地更名为梅城。梅城,如尧舜之地生长的一棵老梅树,“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铮铮铁骨,迎风傲雪,沧桑千年,从远古一路走来,雪里红梅笑,冷艳暗飘香,盛名远播。
二
翻开历史扉页,在漫长的历史长廊里,梅城闪烁着古文明的光辉:古城墙、一里七牌坊、寿字崖、梅公亭、周馥接官厅、大成殿等。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部分淹没在历史的潮汐里。
据县志记载,梅尧臣初到县城,县城城墙均为篱笆墙,梅撤去篱笆墙,夯筑土城墙,工期到梅离任,达六年之多,梅曾作诗《兴墙歌》以记之。明嘉靖年间开挖护城河,推掉土城墙,用砖石米浆砌墙,花十二年时间,历经几任县令才完工。后人见到的护城墙,就是明代所建的。梅城的护城墙,虽没有西安的护城墙的恢弘气势,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安徽寿县古城墙的特殊形制构造和奇特的外观。但它小巧玲珑,犹如古城墙建筑中的小家碧玉,凸显它的价值所在。
梅城古护城墙呈椭圆形,环城周长3000米。东、南、西三个方向用青砖砌成。北面依托白象山,就地取材用石块砌成。四方开了城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由于白象山阻隔,北门偏西北。南门最繁华,于是在南门东南处还开了个小南门,城墙共五门。传说,清代年间,有两个县令死在任上。地理先生把脉,说小南门对着虎头山的虎头,老虎必吃人,后将小南门堵死。东、南、西向开挖护城河,西门设吊桥,东、南架石板桥。城墙顶部每隔一段建炮楼、箭眼。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城,经过千年雕琢打磨,成为江南璀璨的名城,成为尧舜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可惜,1974年,因尧渡河下游治理工程,河道拉直,将古城墙全部撤除。从此,梅城古城墙烟消云散。
白象山,形似一头大象,栩栩如生。象山脚下,梅城南门,有一道不足一里的小岭,叫南门岭,岭上有一字排开的七牌坊,奇怪的不是同时而立,却如一气呵成。最早立于明嘉靖年间,最迟立于清末道光。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有为忠孝而立、有为节义而立、有为烈女贞操而立。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令人敬仰的、可歌可泣的、血泪斑斑的、凄惨悠然的,其声誉传遍大江南北。惋惜的是文革“破四旧”,将七牌坊砸碎,支离破碎的残垣散落在南门岭的树木草丛间。七牌坊南边,下南门岭处,梅城土绅捐资建一乡贤祠,祠前塑一对巨大形如乌龟的貔貅,背驮双碑。后祠毁于战火,文革又毁碑建齿轮厂。
白象山半坡有座亭,曰“梅公亭”,长方形,砖木结构,四角飞翘,雕梁画栋,为阁楼式建筑。古松翠柏环绕,景色宜人。嘉靖年间的县令柴梦顺民意为梅公建亭。元代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梅公“仁厚、乐易、谨质、温恭”。晚清两广总督周馥(梅城周村人)又亲自作《秋浦梅公亭记》;民国初年秋浦县知事王人鹏,重修《梅公亭》,一日梦得佳句:“一亭缥缈临秋浦,两岸波涛送晚潮”;后人又有诗云:“孤亭遗爱北齐头,政绩诗名第一流,壁水环声香入槛,清风摇竹翠登楼;星移碧汉抛金禅,月上银河挂玉钩,同调幽人浑不寐,为谁凭吊为谁羞。”只可惜文革期间“梅公亭”毁于一旦。
白象山下,梅城河畔,有一座儒家之祖孔子庙,时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明朝以后将孔庙称为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梅城人就将孔子庙称为大成殿。面积达372平方米,雕梁画栋,斗拱重檐飞翘,恢宏气派,规模为全国文庙之最。文庙内供奉孔子及孔子门生——颜回、曾参等72人画像及牌位。还摆放了孟轲、董仲舒、朱熹的画像及牌位。明清时期由于战火三毁三建。1910年,周馥捐大洋12200元重修。民国13年(1921年)周馥四子周学熙独捐10万两白银,用水泥钢筋将大成殿修葺一新,重返昔日辉煌。1938年日本军机对大成殿轮番轰炸,除了主殿,其他灰飞烟灭。孤零零的主殿,立着光滑滑的几十只脚(水泥柱)顶着大殿,战战兢兢。1995年,山洪暴发,大成殿轰然倒塌,淹没在波涛汹涌的山洪之中。大成殿经风沐雨,千年沧桑,见证了梅城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就这样一夜之间被洪水吞噬,寿终正餐。
与大成殿相媲美的周馥接官厅,从梅城向东南不足两里地,建在周馥故里纸坑山周家村。大厅三进礼堂,厅前两座大牌坊,左边牌坊:“五子登科”;右边牌坊:“五代风化”。牌坊前十八面旗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吨多重。为来宾造势,礼节意蕴:锣鼓一响,气贯长虹。当年贵宾接待仪式相当隆重,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据父辈介绍,1938年日寇多架飞机,侵入梅城上空,炸掉大成殿,目标直冲接官厅,经东门、南门时,沿途投弹。许多民房被炸毁。我家屋顶丢下一枚炸弹,炸了个大窟窿,爷爷奶奶吓得携全家逃到葛公天井奶奶娘家。接官厅炸的只剩下空屋架子。近几年依据原貌做了修复,现已成为东至一历史景点。
周馥,晚清名臣,追随李鸿章,协办洋务,建树颇丰,无人能比,是东至人的自豪,更是梅城人的骄傲。周氏家族的演变,正是中国近代史演变的缩影。历经百年而不衰。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周氏家族从宦官之家向工商之家转型。文化学术、科教领域,周家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产业遍布全世界。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馥四子周学熙,创办洋灰(水泥)厂,是民族工业里程碑的事件。获得“20世纪建筑遗产”。1921年又在梅城兴建“宏毅学舍”、尧渡医院。造福桑梓,受人敬仰。
三
改革开放以来,梅城,宽阔的公路两边,楼房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小吃一条街,繁华如都市。手工小企业遍地开花;民房出租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袜厂,綿丝袜远销欧美、东南亚,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工,成了世界“袜王”。宾馆、饭店、超市、比比皆是;漫庄、休闲、娱乐处处可见;“小太阳”、“小白鸽”幼儿园,敬慈、梅城小学、宏毅初中、东至一中,从幼儿园到高中,梅城教育空前发达。“百悦星城”“盛和凯里”、“翰林学府”、“红森熙园”、“丽山秀水”等摩天大厦高档小区,锦绣风雅,充满着现代化气息,让梅城这个小家碧玉华丽转身为名门闺秀;大街小巷,小生意的吆喝声,此伏彼起。走进梅城,一幅生机蓬勃的景象,让人振奋。
而今。梅城,成为一座富裕城。
我家住在梅城南门,住进小高楼。一楼小院花香四溢,四季飘香。平日里,驾着小车上班、端着茶杯品茗、敲着键盘写文、带着孙女习字,品着幸福的滋味,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梅城的发展成果。
梅城是我的家乡,深深祝福它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