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蟋蟀声声,思念绵绵(散文)
刚入秋,天依旧很燥热,但,太阳偏西时,空气渐凉,丝丝凉风吹来,很是舒爽。等到夜晚,立时,风儿送来丝丝的凉意,顿觉,穿短袖有些不适了,露在外面的臂膀,已经感到了丝丝凉凉,有些秋滋味了。
山间的小屋子,夜晚的檐下,雀鸟也静下来了,看来幼鸟早已初飞了。鸦雀无声中,好似有鸟儿在啾啾商量着返回南方的日期。
林间,有的树上,鸟儿已飞离了树枝,空出来的鸟巢,随着树枝,兀自空舞。
月光好似流动的水,在窗前晃动着。片片叶子,在夜晚,生出一层清清凉凉的露水来,是为了谁呢?准备好了研墨的水滴来,任由着,执着秋天的这支笔,蘸着霜染出来的斑斓色彩,深情地写着相思,写着乡愁,写着许许多多。
飒飒秋风,吹落了叶子花瓣,在这样的夜晚,听到了蟋蟀的叫声。
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还以为是蝉声呢。以为那些蝉儿们,要离别了,总是很珍惜的,连夜里也要嘶鸣吗?可是,真的静下来,去听,才忽然发现,这不是蝉声,而是一种足够撩拨起秋天况味的一种声音。
是什么呢?嚁嚁嚁——吱吱吱——这声音一叫,月光也越加清亮起来,风儿也清爽极了。真想走出门去,想去寻找一下,那拨弦似的声音。其实,早已料到的,那会并不如意的,因为很难寻到的,那小精灵,行踪有几分诡秘的。
其实,已经猜到就是蟋蟀呢。然而,口里就是不肯说出,想让那小小的东西,就以为自己藏得严严的,草丛里,树木深处,寻找不见。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就会吵着父亲给自己从田野里捉回几只蟋蟀来养着,父亲每天忙完了工作,就去那些即将收割的庄稼地里,或是正待收割的玉米地里,在玉米地大豆地里听着声音寻觅着,给我捉蟋蟀的。
每次,父亲一回来,我就赶紧扑上去问:“爸爸,爸爸,你给我捉到了吗?”
父亲非常兴奋说:“捉到一只‘地喇叭’,太能叫了呐,震得耳朵生疼嘞。”
听父亲一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欢欣鼓舞的样子,找出来瓦罐赶紧把“地喇叭”放进去,只等听它的叫声了。可是,它却好似在生闷气,越是想听它叫,它偏偏不叫。母亲说急不得,刚来一个陌生的地儿,熟悉了就会叫的,可是,好几天了呀,没听它叫呀,什么“地喇叭”呀?咋不叫呢?
弟弟呲着小牙儿,嘻嘻一笑说:“别是个哑巴,会不会弄错了呀?爸爸在哄你嘞,你也信。”
父亲见我着急,就安慰我说,蟋蟀的习性是昼伏夜出的,白天一般不动弹呢。小小的蟋蟀,它有趋光性,最大的特点是飞翔力尤其的强,而且呀,蟋蟀生性孤僻,不喜欢群居,独立性很强,喜欢独居生活。想听到蟋蟀叫,并不难,要耐下性子,要耐心等待才行呢。父亲说,“地喇叭”就是“地喇叭”,说不定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好好养着它,定不会令人失望的。
每天,我给蟋蟀打扫居舍,再就是和弟弟一起去采新鲜的花果给它吃,还喂它玉米粒麦子粒亚麻籽胡萝卜黄瓜生菜什么的。
夜晚,月亮挂在窗外,我的住着蟋蟀的瓦罐就放在窗下的一丛菊花间。月光淡淡,树木摇曳,菊花散香,寂静的夜里,我在等着我的蟋蟀,听它的叫声。
月光洒在小庭院间,一抹抹月辉涂抹在花草树木间,篱墙上的一架南瓜长得正好,圆溜溜的南瓜已经成熟了,卧在肥大的南瓜叶子下,有些羞涩呢,只等有人突然发现它。
说不定就是等我母亲呢,因为母亲每次发现大大的南瓜都会大声惊叫:“哇,这么大的南瓜,咋长的呀?喜煞人嘞,好几顿也吃不完呢。”刚刚说了好几顿吃不完,就又后悔说:“咋舍得吃呐,这么大的南瓜,看也看不够嘞。”
记得,每次听到母亲赞叹自己种的南瓜大时,隔壁的刘婶子听了,也笑着说:“就是,就是,自己种出来的瓜果,真是有感情呐,舍不得吃呐,人呀,就是有点多情呐。”
“谁说不是呐,这庄稼也像自己手底下的娃娃似的,一天天看着长大的。说来呀,就是亲,不用吃嘞,光看着也知足了。”母亲说着,摘一只大的,送给刘婶,又摘下几个再送给新搬来的小夫妻庄子媳妇还有其他的邻居。庄子媳妇爱说爱笑的,总是叫我小妹,叫我母亲姨,很亲切呢。
刘婶就会笑着说:“说来奇怪,一样的种,咋就没有你家长得好呢?你看看我种的南瓜,长得疤瘌流星的,没多大呐,就落下来了,气人呢。”
庄子嫂说:“我看呀,还是功夫不到吧,咱们真是没有付出那么多呐,哪里像我姨呀,真是肯出功夫,肯流汗呢。”
听着她们在那里聊得欢,我就会在想我的蟋蟀,咋没有叫呢?等了好几个晚上了呀,难道我还没有下功夫?没有对蟋蟀付出很多吗?不然,咋就是不肯叫给我听?
以后,弟弟又捉回来了什么“黄盖将军”“紫气东来”“黑头大将军”的,我看着都不喜欢,因为都是好斗的一类,我喜欢这只“地喇叭”,喜欢它的歌唱。小伙伴们,在秋季里,更是有了好玩处,那就是在夜晚,提着一盏小灯儿,或是拿着一把手电筒,去村前村后,或是住家的草垛,篱笆下,去捉蟋蟀,恰如那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弟弟就养着他的那些好斗的勇士们,说养好了,就去与别人的蟋蟀战斗去。弟弟还说他听别人说了,蟋蟀就是斗的,为此,还让母亲给我们讲讲民间斗蟋蟀的故事。
母亲说,蟋蟀呢,有许多名字的,什么秋虫、夜鸣虫、将军虫、斗鸡,最习惯的叫法呢,叫它蛐蛐,也叫促织,戏词里就有:“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这里说的促织就是蟋蟀。
那么,一般养蟋蟀就是为了斗蟋蟀的,若是养着听它叫,也未尝不可呀,个人所好嘛。民间是有斗蟋蟀的习俗,从古至今也有很多斗蟋蟀的。
借着明亮的灯光,再加上透过窗来的月光,母亲美丽的脸儿,越加慈祥。母亲梳着两只长长的麻花辫子,手里忙着毛线活,细声细语地给我和弟弟讲起济公斗蟋蟀的故事:南宋时候,一个叫张煜的人,他是个木匠,在罗丞相府内做木匠活。
一天,当他得知罗公子呢,却因为斗蟋蟀赢了许多银子,罗公子那个高兴呀,到处显摆着。张木匠看了心儿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心想,那只斗胜了的蟋蟀到底什么样呀?说来也是好奇吧,他就偷偷揭开扣蟋蟀的盆盖,不过就是小小的一缝隙,没想到,蟋蟀“噌”一下子就逃走了。
罗公子大怒,打了张煜一顿,并且限他三天之内赔偿蟋蟀,否则就要他的命。无奈,张木匠真是无路可走了,就想去跳河算了,不活了,巧的是,张木匠遇见了济公,他是被济公救起的,济公就利用张木匠身上仅有的三文钱买了一只半死不活的蟋蟀,扬言自己的蟋蟀能与公鸡斗。消息不不胫而走,引来了许多用公鸡要与济公斗蟋蟀的人。当然,当时人们不知道他是济公,罗公子也得知了消息,就命令自家家丁抱出来一只大公鸡准备与济公的蟋蟀斗一斗,且立下字据若是大公鸡输给小蟋蟀,就花五百钱把蟋蟀买下来,结果呢,罗公子的大公鸡真的输给了小小的蟋蟀。
于是,罗公子就花五百钱买下了济公样貌平常却很有战斗力的小蟋蟀。自然是,济公将这些钱给了张木匠,让他自谋生路去了。而,罗公子得到小蟋蟀,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得意:嘿嘿,得了一只神奇的小蟋蟀呐。
罗公子真是如获至宝,天天精心养着。然而,一个不留神,小蟋蟀跳出来盆罐,罗公子赶紧追,蟋蟀去钻入地下,不见了踪影,罗公子一会听到地底下叫一会听墙根下到叫的,就命人将地砖、院墙和屋子的墙都拆了,掘地三尺也要找回他的宝贝蟋蟀。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却将个丞相府翻了个,墙倒屋塌的境地。
最后呢,作恶多端的罗公子也被压在了屋子里面了,真是大快人心呐,不用说,这是济公在替张木匠出恶气了。
听着母亲的故事,心里暗自赞叹济公,同时也赞叹着小小的蟋蟀,真是可爱又能战斗,蟋蟀了不起呢。
那夜,我一直在等我的蟋蟀,听它的叫声,我要说给它,我听到的有关它的故事,我要和它好好聊聊有关与蟋蟀的话题。可是,一连几个夜晚,害得我,坐在灯下,看了好半天书,写了好几页字儿,实在困得不行,也听不到它的叫声。
我很失望,想把它放掉吧,它可能是想家或是想念妈妈或是伙伴吧?说给母亲,母亲就说:一定要有耐心,蟋蟀一定会叫给你听的。只要你耐下心好好读书,写字,蟋蟀一高兴,不叫给你听,给谁听呢?
原来,蟋蟀也是喜欢爱读书的孩子喽,心里想着,就下决心好好读书,耐下心来,不再去想别的。
于是,夜晚,为了等蟋蟀的叫声,我不仅多读了书多练了字帖,还听了许多的故事。母亲又教了我和弟弟许多首有关蟋蟀的诗句:“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弟弟每天提着蟋蟀瓦罐去找别人战斗,嘴里还不忘讲讲蟋蟀的故事,偶尔还来几句蟋蟀的诗词,其实,他也不懂什么,只是喜欢,就记牢了。
母亲总是说,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并不拘谨弟弟,只是,注意安全,不要与人争斗,学会谦让,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玩乐中长知识,学做人。
终于,我听到了我养的蟋蟀欢畅的叫声,如母亲说的一样,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呢。我的蟋蟀轻松愉快地歌唱起来,在夜里,在月光下,蟋蟀一声声“嚯嚯嚯”“啾啾”,好似音乐声从窗外传进来。母亲依然在忙着手里的活,很慈爱地陪伴着我,教我读诗给我讲着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哦,秋天,蟋蟀又在叫了,融融的月光下,庄稼已开始收割,草籽已成熟,树叶花草在飘零,秋风阵阵里,一声声蟋蟀的叫声里,好似将我拉回到了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