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说说谦虚(随笔)
国人最熟悉的一个词应该是“谦虚”吧?但国人最不明白含义的词也恐怕是“谦虚”了。
小时候,有什么事做得好,自己刚要得意时,有些水平的父母总会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上学后更不用说了,“谦受益”几乎都是教室里的标配。但要说什么是谦虚,我们第一感的回答几乎都是“不骄傲”。受过一些逻辑训练后,知道“谦虚”尽管是“骄傲”的反义词,但两者却不是完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两者之外还是可能有其它状态存在。否定的不行,那就来一个肯定的:“虚心”。这解释应该说就算对,也只是对了一半。好在我中学时,逻辑之类的不过是课外选读的内容,不是考试范围,老师不十分讲,我们也就不认真学。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看到叔本华的名言:“平庸的人谦虚是诚实;而杰出的人谦虚就是虚伪。”那时还年轻,很喜欢。后来看到一些词典把谦虚解释成: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觉得这解释好像也正确。再次在叔本华文集中读到那句话时,就觉得有些奇怪。要是他的话确实是那么说的,那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其实是没真正搞清楚“谦虚”到底是什么。
“谦虚”简单说当然是“谦”和“虚”两个词结合而成。要弄清楚“谦虚”是什么,首要当然是要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词“谦”是什么意思。“谦”是很古的字,据说在大禹时代就有了,现在仍贴在我们教室的“谦受益”就是他老人家留下的教诲。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出“谦”的解释是“敬也”,解释有国人特有的含糊。可这含糊也多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谦”和“敬”一样,是一种态度。那“敬”是什么呢?是尊崇。年轻时觉得古人太高,是一种“敬”;现在,把古人看成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也是一种“敬”。“敬”不是跪拜而是尊重。说出你的优点是尊重,指出你的缺点其实同样也是尊重。这个世界那么多的人,要是真看不起你,你的言行人家是根本不会注意的。好多时候,你觉得自己是焦点,其实你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
言归正传,“谦”在古人到底是怎么一个态度呢?我们先来看看《韩诗外传》中的一段记载,说的是周公的儿子将要到鲁国担任国君。周公告诫他的一段话:“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他告诫儿子,不要因为自己是鲁国国君就怠慢“士”。他说了自己的出身(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地位(相天下),可是他对于“士”的态度还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无论当时正在做什么,只要听说有“士”来访,他都会立刻放下做的事去迎接。为什么呢?他给出了他认证过的六种情况下该做什么的经验:德行很高,但能坚持“恭”;非常富有,但能坚持“俭”;地位很高,但能坚持“卑”;国力强盛,但能坚持“畏”;聪明睿智,但能坚持“愚”;博闻强记,但能坚持“浅”。这六种情况就是“谦”的具体表现。
天子之所以能成为天子,就是由于他具有“谦”;而不具备它的桀、纣都亡国了。《韩诗外传》据说是汉朝人所写,从这则记载中六种情况的论述,确实也可以看出应该是汉朝人所写。当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应该是有史实依据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史实”,大体判断一下“谦”到底是怎么一种态度?
首先,“谦”是有条件的,在古人是地位,比如周文王或者他儿子这样的“君之子”;在我们现在至少应该是有一定成就的人。我们喜欢考试,就用考试来比喻吧。语文考试,一班五十人,就你一人满分,不是偶尔,而是经常这样。这时在说到语文学习时,你才具有“谦”的条件。
其次,“谦”是有目的的,目的是就算不能壮大至少也要保住自己现有的地位。这也是我以为《韩诗外传》是汉朝人编撰的原因。那六条中后两条明显就是想卖弄他的才能,结果却让自己成了笑话。
前面四种情况:德(做出来的事让受益者众多)、富、贵、军力强,都必须有外在资源的配合。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拥有它的人很容易失去它,因为觊觎它的人太多了。而后两条是个人才能,这种玩意尽管也算资源,但却是别人夺不走的。也就是说你要是聪明睿智,就算不“谦”,这些“聪明睿智”也不会被别人夺走。写的人重视这些,把它们列在这里,有敝帚自珍的心理,但也就暴露出他见识的平庸。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个人能力类的东西就算再好其实是没资格说“谦”的,像前面例子中的那个满分者也就在这条原则前失去了“谦”的资格。
这么理解有根据吗?当然有,《周易》《系辞》里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什么意思呢?所谓的谦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得不让自己恭敬起来。用现在的话说,谦就是为了怕失去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而不得不对或许能帮助到自己的人采取的尊重态度。这是正面的说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反证也可以看出“谦”的“目的性”。这是司马光讲的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侯有个儿子叫“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谋臣田子方。他急忙下马或者下轿,恭恭敬敬地行拜见礼。可这田子方却没有用对等的方式对待他。他很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的回答是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的,他说:“当然是贫贱者才能骄人!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骄”,原意是高头大马,高六尺的马,在马群中当然会显得很扎眼,因此也就有了“傲慢”的意思,就变成了“谦”的反义词。它当然也是有地位的词,“骄”是需要资本的。比如现在流行的各种炫富者,他们晒出来的各种名牌就是他们“骄”的资本。“骄人”呢就是高人一等的那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不作不死”。
富贵者要是“骄人”就会失去富贵,而贫贱的人,就算“骄人”也不会有什么更严重的后果,到哪里还得不到贫贱呢?年轻时,喜欢这个故事,专门抄录在笔记本里,总给别人说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士人就是这么牛气(士,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各种专业人士,所以那时的我觉得自己也算一个“士”,而我这个“士”地位实在没办法和那些“士”相比,那时说那些话是有些自怜的成分在里面的)。现在当然知道,那是只知其一。诸侯争雄,所有有能力的候国都在寻找灭了别的侯国的机会,而要是处罚甚至杀害士人,尤其是有名的士人,那就是绝好的借口。士人们一个个那么牛气,而诸侯们也让他们牛气,其实不一定是怕得罪他们,而更多的是怕给更强大的对手以机会。想想统一了中国的秦汉以后各种“士人”“走狗烹”的命运,道理就在这里。
一般来说,“谦”是“骄”的反义,“骄人”让有地位的人失去地位,所以他们才不得不“谦”。当然《系辞》里还有“谦者,德之柄也”,也就是说谦虚是德行最关键的品质。这也好理解,你要不能保住自己分配资源的地位,就算你宅心仁厚,最多也就是有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是不可能形成让“寒士俱欢颜”的“德行”的。“德行”是你拥有资源的分配权时才有可能建立的,你拥有的资源分配权越大,你建立大“德行”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当然,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总括一下上面的:谦本来是有地位、有目的的一个词;后来世俗化了,就算把地位降一下,也应该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好的成绩而诚恳对待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或许有人会说,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是贵人,怎么可能不诚恳呢?这其实是很世俗的看法。“狮子和老鼠”是《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是我们民族的教诲。比你富贵的是你的“贵人”,而拥有的资源根本不如你的,其实也可能成为你的“贵人”。连这都想不明白,可见“谦”要真正做到该有多难了。
至于“虚”,作为名词,原意是“大丘”,这里是形容词,是对“谦”做出的一个界定。《尔雅》给出“虚”的解释是:“空也”。这里的“空”不是表示自己没想法,而是有想法,但先把那些想法“排空”,听人家说,理解了人家的意思后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断该怎么采纳。佛经里《瞎子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对于任何事,我们所有的人都像那些瞎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就不一样,并且没有一个人能从上帝的视角(全角度)看问题,就算是世界首富也不能。所以睿智的人在和别人交往中,先弄明白了不同人的不同角度,然后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统筹认识,知道了面对问题的主要结症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于那个结症的应对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相对比较好的结果。这样,“谦虚”的意思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好的成绩而诚恳对待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并能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明白了这个意思,那“谦虚使人进步”、“谦受益”等的传统思想就再正常不过了,不过叔本华的那句话就显得更怪。读叔本华,尽管觉得他更像一个激情四溢的青年,而不像是智深如水的哲人,但这种不合逻辑的话还是不太可能像他说的。他的原话不是汉语写的,是翻译者把它翻译成这样的。那会不会是翻译的人没有弄清楚意思而翻译错了呢?我不会德语,但我可以发挥现象。
这里我想象一下叔本华那句话可能出现的场景,还是拿考试来说吧。这次是两个人,都考了五场。一个每次都满分;一个四次60分左右。最后一次,在考试前一天,恰好做了一套卷子,尽管几次改错后,把所有的题都理解了,结果考试题恰好和那套卷子一样,他于是也考了满分。考完后,要是他俩都说:“这门课对我来说,我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那第一个人是自信,而第二个人却是自大。要是都说:“我也不行,只是运气好。”那第一个人是虚伪,而第二个人是诚实。叔本华要是说的是这种情况,他的话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当然只能是翻译者,是他没弄明白“谦虚”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像这样一种场景,在汉语中该用什么词呢?我也不是太确定,但总觉得口语常说的“客气”比“谦虚”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