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乡愁幽幽绕心头(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世间】乡愁幽幽绕心头(散文)


作者:如歌四季 布衣,22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2发表时间:2024-09-26 20:49:41
摘要:在这个世上,谁没有乡愁呢?乡愁如一杯浓酽的茶,温暖而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离家乡仅五百多公里外的我,却是这句诗的深刻领会者,带着浓浓的乡思度过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家乡宝”说的就是我们这类人,舍不得离开家乡,即使去到别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呆了多长时间,都还是觉得家乡好。家乡的气候、风景、美食,甚至是月色下的美景无一不是挚爱,更觉得“月是故乡明”。喜欢与家乡有关的一切,比如歌曲《故乡的云》,《故乡情》,《家乡》,《谁不说俺家乡好》,音乐《故乡的原风景》。曾一度迷上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歌手赵照的歌曲《乡愁》,都能让我万分投入,欲罢不能。
   可悲的是,每每回到家乡,亲友们戏谑地称我们为“你们昆明人”,而在昆明,因为乡音,昆明本地人又认为我们是地州来的人,看来我们这类人左右不是人啊!弄得很尴尬,曾一度悲伤地想来想去自己到底算哪的人呢?好像是无根的人,哪里都容不下啊。即使回去看望最亲爱的老爸,也不能时间长,只能在几天,要不就打扰他老人家的清净了,我只能是小住几天的客人。还是应了那句话“妈在,家就在,妈不在,家就散了”,因为母亲走的早,自己又一个人在异乡工作、生活,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流落在外的孤儿,没有母亲念叨,没有母爱呵护,所有委屈、痛苦只能自己一人承担,自己自愈。“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形象地比喻了没有母亲惦记的孩子就如无根的野草,飘零在天涯海角。即使结了婚,有了孩子,还是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念母亲,想念家乡。很久以前就写过一首思乡的诗:
   遥远的故乡
   是一首清悠的歌
   常在夜深人静时
   深情地唱起
   那时
   风轻月明
   和谐的音符
   随风而去
   飘进故乡的梦中
  
   问天上的月亮
   是否有想家的时候
   月儿不语
   摘一片云
   遮住流泪的脸
   问倦飞的孤雁
   是否有思乡的日子
   雁儿无言
   衔一枚枫叶
   染红了含泪的眼
  
   想家的时候
   我遥对故乡
   自弹自唱
   亲爱的妈妈
   您看见了吗
   我梦中的橄榄树
   在向您微笑
   每年中秋节都习惯写一首有关家乡的诗,填一首有关家乡的词,望着夜空里的皓月,默默思念家乡的亲人与山水。
   可我仍然是那个“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原乡人。我仍然满口家乡话,仍然向往回家乡的日子。梦里也常常是回家乡的主题,见亲人的话题和老同学聚会的插曲。仍然关注家乡的一切,与人聊天也离不开家乡的新闻与回忆。在街上偶尔听到有人说家乡话,都会去多看那人几眼,看看会不会是曾经认识的熟人老乡。
   随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家乡也在变成“最熟悉的陌生城”。回到家乡,好多儿时熟悉的地方都变样了:原来的东、南、北城门早已不见,只在西门留有一处城门洞遗址;城外修建了高速公路和铁路,城内盖起高楼大厦,大街上跑满私家车;当年读书的中小学校也搬到东城更宽阔的地方。农村大片的田地变成壮观的塑料大棚;儿时常玩的小溪、河流也不见了,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和工业园区;曾经住过的老屋也不见了,在规划好的新区矗立起一幢幢住宅小区。村子里的大榕树、桉树以及菜地、老井也都消失了,舅舅曾经的鱼塘早已不见,再也看不到曾经熟悉的田园风光:田地间劳作的淳朴人们、夕阳下暮归的老牛、桑树林里采桑子的孩子们、炊烟袅袅的老屋、小河里游泳、捞鱼虾的快乐儿童......好多同学和亲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疏远了。我走在曾经熟悉的乡村路上,在避让穿梭来往不停的车流的同时,看着眼前陌生的景物,心中涌起无限的失落和惆怅。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在放假时回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每天和表姐弟或邻居小朋友在田间、地头捉蝴蝶、蜻蜓、采野果野花;在小溪、河里捞鱼虾、游泳、打水仗;在树林里捉迷藏等等,快乐地疯玩一天,不到太阳落山不会回家。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难忘的回忆。现在,却成了我回不去、抹不掉的幽幽乡愁。
   幸好,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又被政府重视起来,出资重修了一部分,以供人们纪念、游历。曾经几近干涸的易罗池和在破四旧时期被捣毁的文笔塔,又修整好了。碧绿的池塘里红鱼成群游弋,倒映着池中的亭台楼阁和山坡上的文笔塔,在晴天、在晚霞中、甚至在雨天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入口处修建了一座滇西抗战纪念碑,供人们悼念历史英雄。易罗池右后方的不远山上是有名的太保公园,园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武侯祠和近年修建的历史名人堂。市民们也有了茶余饭后散步、休闲、拍照、锻炼的去处。政府还把城东旧时逐渐萎缩的青华湖扩建,建成如今规模宏大、占地较广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不仅吸引着众多水鸟来栖息,还以其地标性建筑-古色古香的永子棋楼以及美丽的东、西湖而成为家乡著名的旅游胜地及网红打卡景点。城北十公里以外是我出生的板桥镇,原来在古时候是西南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曾经在我小时候是热闹的集市,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每周特地时间汇聚在这里,买卖货物、摆小吃摊,甚至杂耍表演,我们可以从街头逛吃、玩乐到街尾。后来有几年,这条古道曾一度萧条,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房子越来越旧,有的几近歪斜、倒塌。近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板桥古镇经过修整一新,以其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美食--两家对门而开的糕点铺芷兰轩和桂美轩、百年老茶馆、居民老屋以及街尽头的魁星阁等等,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点,吸引来众多的游客逛吃、休闲、拍照。向东延伸,又开发出金鸡古镇、东山森林公园、健康步道等等。每次回到家乡,我都尽量找时间去以前熟悉的地方走走看看,找寻一下当年的记忆。
   然而,社会总要向前发展、进步。虽然发展也会带来环境、空气、食品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虽然变迁打破了我们曾经的美好回忆,但“向前看”,总是引导人们、社会发展、向上的正能量。如果一个地方不发展,固步自封,那迟早要被时代淘汰,在人们叹息中被渐渐遗忘。所以,即使再不舍曾经的美好环境和生活,再痛惜因发展而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也要辩证地看到,发展带来的利益是大于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也要追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与行动,同时可以利用发展创新而产生的一些先进手段及高科技来修复、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再不思进取,就会被后辈嘲笑为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如此想来,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美好的童年、难忘的过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姑且可以用在这里。而且,在越来越提倡民族大融合的当下,地域的差别也在日益缩小,人们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旅游、定居。到时候,还有乡愁之说吗?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这个“家乡宝”肯定是有的,让浓浓的乡愁陪伴我一生吧!偶尔想起,常常回忆,永难忘记!

共 26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全方位且深情地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作者离家乡不算遥远,却对家乡满怀眷恋,将家乡的一切视为心中挚爱。身处异乡,尴尬与无根之感常伴,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更是让乡愁愈发浓重,即便成家,仍在深夜怀想家乡。作者以写诗填词寄情,梦中也多是家乡主题,乡音未改,对家乡的关注始终不减。然而,家乡的发展变迁使熟悉的景象变得陌生,城门、田地、老屋的消逝,同学亲戚的疏远,让曾经的快乐童年只能留存于回忆之中,面对如今的陌生,作者满心惆怅与失落。但值得庆幸的是,家乡在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易罗池、文笔塔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经重修焕发生机,太保公园、青华湖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佳处,板桥古镇等经修整成为热门打卡点。作者虽为家乡的发展变迁感到一丝欣慰,却也感慨发展带来的环境等问题打破了往昔美好回忆。不过,社会需要进步,发展的益处终究大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辩证看待,且可借助先进手段消除负面因素。在民族融合、地域差别缩小的当下,作者坚信自己仍会怀揣乡愁。这份乡愁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难以割舍的深情。作者深知拥有过美好的童年已足够珍贵,愿让浓浓的乡愁永远相伴。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令人动容。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26 20:49:5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26 20:50:40
  这篇文章深切表达作者思乡情。虽距家乡不远,但眷恋极深。乡音未改,以诗寄情。家乡变迁让熟悉变陌生,作者惆怅。幸有部分古迹重修,新景点涌现。发展利弊皆有,作者愿乡愁永伴,体现其对家乡的深情与思考。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如歌四季        2024-09-27 09:19:51
  感谢编辑老师的辛苦按编,问好,敬茶!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9-27 08:51:16
  这篇文章如同一首深情的思乡曲,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奏响了对家乡深深眷恋与怀念的乐章,令人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作者开篇以王维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引入,直白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为文章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家乡的气候、风景、美食到与家乡相关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心中的挚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眷恋之情。文中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描写得真实而动人,在家乡被视为 “外人”,在异乡又被当作 “地州人”,这种尴尬的处境让作者产生了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如同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形象地描绘出了失去母亲后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助,使读者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不仅停留在情感的表达上,还通过回忆家乡的过往与现在的变化来展现。曾经熟悉的家乡景色和生活场景,如城门、小溪、老屋等的消失,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心中涌起无限的失落和惆怅。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中,而是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家乡的发展,认识到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记忆的珍视,这种辩证的思考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文章中对家乡重建和发展后的景点描写,如易罗池、太保公园、青华湖、板桥古镇等,展现了家乡的新风貌和活力,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关注和期待。这些地方不仅是家乡的新地标,更是作者寻找记忆、寄托乡愁的所在。最后,作者以对乡愁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结尾,表达了即使时代变迁,乡愁也将永远陪伴自己的决心。“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种豁达又深情的态度,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富有韵味的句号。整篇文章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语言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如 “遥远的故乡 / 是一首清悠的歌 / 常在夜深人静时 / 深情地唱起” 等诗句般的表达,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对家乡情感有共鸣的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关于乡愁的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如歌四季        2024-09-27 09:21:55
  感谢老师精彩赏评,问好,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