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终身一诺作情囚,淡饭粗茶慢度秋(散文) ——缅怀姑嬷黄正梅
我家祖上贫寒且地位卑微,然而我母亲的娘家,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
母亲生于南山脚下的细堰黄村黄家,其祖父黄吉人乃民国教育界的知名先生。母亲的父亲和叔父皆为军人出身,曾上过战场奋勇杀敌。
而此文着重叙述的是,母亲的姑姑黄正梅。她是都昌最为著名的烈士向先鹏的未婚妻,因爱坚守承诺一生,从青丝到白发,甘愿成为情之囚徒的传奇故事。
一、出身富裕望族
黄正梅是我母亲黄黔桂的亲姑姑,按我们家乡的称谓,我该叫她姑嬷(mà家乡方言读音)。
姑嬷的曾祖父是个大商人,生六个儿子,先后在家建有两栋马头墙的棋盘屋。姑嬷的祖父早年随父兄在汉口开瓷行,景德镇的瓷器在汉口很畅销,因而积累了一些家底。不料祖父中途偶感风寒过早离世,以致家道中落。
姑嬷的父亲黄吉人先生,虽然是个遗腹子,但年少有志,早早与家中童养媳成亲后,担起复兴家门的重任,最终成为县乡有名望的大先生。
黄吉人先生早年毕业于省城南昌农专,先后在省城林业系统的各级农场和学校任过职。多年在省城的历练,开阔丰富了他的视野和思想,更积累了一些政治资本,以致在1926年的县国民党执委会上,当选成了执委兼组织部长(同时当选宣传部长的,是他未来的女婿向先鹏先生)。更多时候,黄吉人的身份是民国都昌教育界的名流。初期为县城小学校长、初级中学的校务主任。1941年,在日军的炮火声中,担任外迁到乡野的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为都昌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黄吉人的事迹《都昌教育志》有载)。
黄吉人先生长年在外忙于政务工作,家中里里外外都是他的母亲詹氏掌盘打理。詹氏是个非常精明而又传统的女性,不但要掌盘田地的耕作和收成,更要掌控家里的开销。一天煮多少米,炒几碗菜,连每人盛在碗里饭量的多寡,都拿捏得死死的。她老人家尽可能地压缩开销,将儿子黄吉人寄回家中的薪资截流尽量存起来,一有机会便出手置买房屋和田地,光大家业祖产。
姑嬷黄正梅生于1909年,在有着开明思想的父亲庇护下,姑嬷并未遭受缠足之苦。受书香门第的家风影响,姑嬷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广泛涉猎琴棋书画,更熟读古典小说和戏剧传记人物故事。诸如《红楼梦》《万花楼》《西厢记》《再生缘》等过目不忘,对花木兰从军、樊梨花和穆桂英挂帅、王宝钏寒窑苦等十八年等故事烂记于胸,经常讲给从小在她身边长大的我母亲听。
二、情碎烈士向先鹏
随着时光流逝,一切按部就班中,姑嬷无忧无虑地成长至十八岁。经同村姑父向本教的牵线,结识了英俊伟岸的向先鹏先生,一见钟情找到自己的真爱。
1927年底,年方二十意气风发的向先鹏在族叔向本教的带领下,来细堰黄家下聘礼。送上四金(二个金戒指、一对金耳环、一条金项链)四银(银簪、银梳、银镯和银项圈,这些金银饰品,在后来家道变故时当买殆尽),另有四绸八布及各式高端精美糖果糕点等,诚意满满。当天黄家马头墙老宅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并在厅堂大摆宴席待客。
此后三年间,向先鹏忙于革命工作,加上反动政府经常通缉他,迟迟未能抽身与姑嬷成婚。但活泼且气质优雅的姑嬷黄正梅,与俊朗的夫婿向先鹏,有时虽远隔千里,但鸿雁常传书,尺牍交流理想,痛斥黑暗时局,展望未来并互诉相思衷情。俩人交往,所积厚厚的信笺,见证了一对远隔千里的革命情侣之间的两情相悦。
后来向先鹏更是将《过鄱阳湖赠战友》这首诗,又转赠了未婚妻黄正梅以明志:
同船共命共邦运,三座大山压在肩。
革命逆流兴恶浪,狂澜力挽志须坚。
而思想开明的黄吉人,多年前就和向先鹏相识且惺惺相惜,因共同的追求,黄吉人非常器重和赞赏这位未来的佳婿,尊重他的信仰,更支持向先鹏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
向先鹏虽然没法与姑嬷行传统婚俗之礼完婚,但每年都会找机会,遵习俗前往黄家或送节或拜年,维持着这段内心向往又一时难以圆梦的姻缘。
思想激进的黄吉人,因平时言行偏向共产党,也受牵连,遭旧政府的迫害,1929年前后被迫出走吉安避难。
1929年7月,向先鹏在鄱阳被捕。向母救儿心切,变卖大量家产求人营救。姑嬷也典当了金戒指,交给自己的母亲张氏,让她陪同向母去饶州府打点关系营救。当向母将典当金银及卖田地所得的1200块大洋送进官府,却只能明面拆算成800块大洋,余下400块被暗箱操作,截流贪腐掉了。
后在多方努力下,向先鹏才在12月被保释出狱。
新年正月,向先鹏再次到黄家拜年,商议带姑嬤黄正梅去上海开书店避难。
但黄家掌事的祖母詹氏,受传统观念很深。没行结婚之礼坚决不同意姑嬷出门远行。詹氏无奈地开导向先鹏说:哪怕你现在从简,携二人抬的凉轿上门来,走个结婚过场,我也会让你把人娶走,但没结婚,我的人跟你走,你是红军(代表共产党)方面的人,我孙女就成了红军婆,没结婚名声不好听(当时反动政府宣传红军等同于土匪)。
在祖母的阻挠下,姑嬷无法走出家门随夫婿携手天涯,追求真理。我想,如果姑嬷的父亲黄吉人先生在家,或者姑嬷出生在贫民家庭,也许这两位郎才女貌的恋人就一起走出了家门,俩人的命运或被改写。至少都昌又多了一位和合乡张大妹式的巾帼英雄!
但向先鹏想得更深远。他不想连累姑嬷和黄家,也深知自己危险的处境。追求共产主义事业,自己随时会抛头颅洒热血,从而迟迟未行结婚仪式。向先鹏独自一人搭船前往上海,没想到在鄱阳湖遇风浪,被阻在吴城二十多天无法起程。便受命返回都昌重建地下组织。
1930年5月,向先鹏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汪墩茅垅暴动。由于寡不敌众,6月茅垅暴动的队伍被打散,暴动最终失败,23日向先鹏再次被捕。
得知向先鹏被捕的消息,姑嬷心急如焚。为了救出夫婿,姑嬤毅然将订婚的金饰全部拿出当掉,将钱交给向母打点关节,自己在家坐立不安,只要听到厅堂有开门声,或者是急促的脚步声,姑嬷都会出房门探个究竟。但最后都失望返回房间,跌坐椅凳上。内心祈祷老天开恩,出现奇迹,同上回一样,情郎化险为夷安然出狱。
向先鹏在被羁押的几天中,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多次拒绝劝降招安,坦然面对死亡。他内心只有两个遗憾:其一不能再为党做更多工作;其二,对不起心中两个挚爱的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便是未婚妻黄正梅。
起初远在吉安的黄吉人接到家信,听说向先鹏发动了茅垅暴动,与政府军队相持。他挂念家人的安危,立刻动身返回家乡。7月初黄吉人到达家里时,得知向先鹏已陷囹圄。
7月4日夜晚向先鹏被秘密解押到了县城,黄吉人得讯连夜携两族人,驾船渡东湖去县城疏通关系,但此时城门已关闭,无法进入。凌晨,当黄吉人几人费九牛二虎之力,爬上离村近的小东门城头时,东北方的大东门方向,却传来几声枪响。敏感的黄吉人望着大东门外晃动的星星火把,便瘫倒在城头上说:晚了,没机会了,回家吧。
三、终身一诺作情囚
在家度日如年的姑嬷,最终等来爱郎遇害的残忍消息,当即昏死过去。
当天姑嬷一身缟素,赶往夫婿向家拜祭。眼见情郎就义的血衣,泪如泉涌,与婆婆向母抱作一团,哭断肝肠。
三天后,姑嬷更是亲雇小船渡东湖,含泪前往向先鹏遇害的东门刑场祭拜,双手十指抠地,捧起带血的泥土亲吻,吟诵焚烧往日互通的信笺,字字扎心,饱含着对情郎的刻骨思念和无尽哀恸。
姑嬷的世界已崩塌,内心充满黑暗和绝望。
心中的夫婿被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姑嬷生命中最明亮的一道光被无情地熄灭。她曾多少次幻想过与他共度一生,相濡以沫,然而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姑嬷满眼哀怨:既然成不了他的新娘,只能独自背负和品啜一生的孤独和哀伤。
后来,姑嬷便在向先鹏烈士的坟前发誓,此生真情只付一人,终生不忘,矢志不渝!
回家后,姑嬷将家里预先给她制作好的嫁妆,让人搬到屋前稻场边的田墈,一把火化为灰烬。
姑嬷黄正梅决定为爱坚守,随祖母吃素,立誓为情郎守节,收心寡欲终生不嫁,做一枝真正的寒梅!这是对牺牲者的一种崇高致敬,也是对未来人生坚韧的践诺。
自此,姑嬷随同吃素的祖母詹氏生活在一起。平时在房中吃斋敬佛,每年清明时,都亲自前往三舍向村向先鹏的墓前烧纸祭拜,寄托哀思。每年夫婿向先鹏的生辰和忌日,都焚香念经超度。
当然,向家其他后人晚辈都和姑嬷保持来往,节日会来看望姑嬷,一直延续至姑嬷去世为止。
四、衰败的家运与多蹇命运
1944年,姑嬷的父亲黄吉人就任县初级中学校长时,姑嬷的生活都比较安定。其间,哪怕遭受日寇炮火的骚扰,导制学校和家人为避难而集体搬迁,还有母亲张氏不幸病逝,家中有父亲黄吉人支撑,她可以安心居家,一边吃素修性,一边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但就这年初,父亲黄吉人患痔疮卧床,又正值祖母詹氏脚痛,行走都得靠半高杌子支撑;父亲从吉安娶的后娘杨氏,身边又有小弟和两个更年幼的妹妹绊着,已成年的大弟,则远在外省从军,家中便暂由弟媳余氏(我外婆)操持全家茶饭和田间事务,父亲床前行孝服侍落到了姑嬤的肩上。为凑钱给父亲和祖母看病,姑嬷当掉了母亲传给自己唯一的一副金耳环。
惜天不假年,黄吉人先生还是于当年暑假去世,全家十多口人悲恸万分。先生就职的县立初级中学更是送来长长的哀悼挽联:
大敌当前,国耻难雪,正待救亡图存,君意忍心归佛地;
良师顿杳,衣钵空留,此后执经问难,泉台何处觅先生。
父亲黄吉人的去世,家中少了大笔薪资补贴,愈显得艰难。姑嬷平静的修行生活逐渐被打乱。更多地帮衬弟媳(我外婆)参与家中的劳作,煮饭、抬水、洗衣、推谷、舂米等。第二年,姑嬷在外当兵的弟弟(我外祖父黄国桢)在部队被遣散返乡回家,大家庭便一分为二,继母杨氏带着她的一儿二女被分离出去单过。
1946年3月,与姑嬷朝夕相伴的祖母詹氏去世。当时春荒,加上时局混乱,家里已无现钱治丧,只好从族里公产处借来八十斤苎麻,卖了才勉强将祖母安葬。
好在黄吉人先生去世前,考虑到姑嫲在娘家的特殊身份,便对她的后半生作了安排。将南头前几年母亲手里买的大房厅,划给姑嫲居住,又从祖产中,划出一桶田(二亩五)和二亩地,以及一张柴火山到姑嫲的名下。按当时的行情,一桶田当年可收租六担谷;二亩地,可按当年实际收成,减半收取豆租,加上有一张柴火山保障柴火,姑嫲的后半生便有了依靠和保障。
姑嬷除了日常的吃喝费用外,每天佛堂前的灯油、烛火和膜拜所烧的香纸,一年下来要耗很大的一笔费用,另外每年菩萨生日的放生日,买小动物也耍一笔不菲的开支。还有信众交流聚会时,也要花费预备斋饭。这些费用幸有田地的出租来维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姑嬷并未列入烈属对象,享受到政府抚恤的费用。反而在土改时,差点被划为地主。
1950年8月,农村土改,由农会工作组牵头,细堰黄村与对面细堰吴村村民在一起开大会,实行村民相互检举揭发,群众举手表决,定性各家的成份。
以前的农村,地方家族保护主义是很严重的。自然,当时的吴姓和黄姓,都希望将对方村的田地多多充公。
当工作组定性姑嬷的成份时,吴姓人执意要划姑嬷为地主,但黄姓人坚决反对,特别是姑嫲房份和厅里人抵死不同意,工作组考虑到姑嫲吃斋拜佛只属个人行为,且平时参与农田劳作,便没同意吴村人的建议,强划姑嫲为地主,而是划为小农土地出租。
1950年10月,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姑妈的细弟黄国干以军医的身份,奔赴朝鲜战场。
第二年,国内民众掀起了援朝捐献活动。在全都昌民众的捐献物资中,仅银饰一项就达874斤,这其中就有我外祖父一家捐出的一斤银饰。这一斤银饰有十多件,是从全家女人和孩子身上褪取下的各种银饰。姑嬷黄正梅个人也捐出银梳和手镯各一件。黄家为支持抗美援朝,真正做到了出人又出钱的地步。
解放以后,姑嬤也要参加劳动,每天挣五分半的工分。但也偶尔外出拜访同道修行的道友,参加他们的相关活动。为方便内部联络,姑嬷也有自己的道号——黄慧真。
1953年3月,姑嬷与黄姓星子姑从北山河垅丁山寺回来,在细堰黄村堰堘被两名乡农会人员截住,以“斋婆搞封建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生产”为名,将姑嬷两人抓走。
姑嬷被关押了二十一天后,查无案底。县民政局副科长烈士刘肩三的儿子刘继忠,少年时受黄吉人资助上过三年学,此时他出面证明姑嬷是烈士向先鹏的未婚妻,才得以放回家继续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点赞,也感谢老师的分享!
期待更多精彩,祝创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