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散文)
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张凤英
我是一个50后,今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了,因为心里惦记着看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现场,所以就睡不着了,生怕错过了这个令人心情激动的时刻。我虽然不能去天安门广场,亲自参加那庄严的升旗仪式,但是我在自己家的电视机前面立正,唱国歌,看电视机里的升旗仪式。心中一样很激动。想想我们这一代人,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几乎都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
1954年,共和国五周岁,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儿童,各个方面都有待建设和振兴,所以当时人们用的最多的词汇就是“百业待兴”,就在那一年,诞生了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此我们54年出生的孩子有很多取了“宪法”“宪生”“宪英”“宪伟”等等,更有“建国”“国强”“同生”“伟业”等成为我们50后的名字。因此,我们50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那片火热的土地上--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在那时候的地图上是个找不到的地方,而在如今的卫星地图上,是有红色历史标记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红色记忆:聂荣臻元帅战斗过的地方,毛主席住过的城南庄旧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府所在地……
从小我就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雨露,受到良好的共和国的教育,从小不爱红装爱武装,爱红领巾,因为那是红旗的一角,更爱五星红旗,因为那是共和国的国旗,热衷于拿着梭镖枪站岗放哨,因为晋察冀的儿童团就是这样度过战斗的岁月,他们是我们的父兄,我们必须继承革命意志,从小学习他们的战斗精神。
我出生在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苍山村,爸爸是当年的儿童团员,我从小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红缨枪,用非常稚嫩的口气说:“我长大了一定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后来我长大了,我参加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在学习党史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的阜平县,是《人民日报》的发祥地。我突然间产生一种使命感,感觉自己肩负使命,应该好好学习马列原著,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练习写稿子,向《战友报》和《兵团战友报》投稿,心想着,等自己进步了,稿子写好了,也要给《人民日报》投一稿!
由于我从小跟着奶奶爷爷在村里生活,耳闻目染的都是老区的红色教育,从小有信仰,有激情,有一种热爱驱动,感觉自己就是天生来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负有历史使命,不能后退,更不能躺平。因为内心有火一样的革命激情,虽然有点幼稚,有点盲目,可是内心有阳光。身穿破旧的军装,心中有为共和国而奋斗的阳光。我们不懂得追求博士学位,我们不曾想过高官厚禄,我们甚至弄不清大学本科和专科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舒适的工作,我们读书是为了懂得革命道理,懂得革命的哲学和马列主义理论。我们的理想不是博士,是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共和国的建设事业!
因此,红头文件上写着“124”批示,我们就从校门走出来,不顾自己的中学文凭还没有拿到,打起背包、穿起军装,我们奔赴祖国的北疆,屯垦戍边,亦工亦农,从来没想过能挣多少钱!
因此,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大学,我们没有想办法留在大城市,而是大学毕业以后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三线企业!我的同学石建华去了西藏,在那里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我们更多的福建同学去了北方的三线企业,一边吃不习惯的馒头,一边说南方人习惯吃米饭,他们也为企业扭亏为盈做了贡献!我们这些来自内蒙古兵团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上了化工战线。我也去了伏牛山的三线企业。我们不感觉苦,只感觉“很酷”。我甚至在深山老林里恋爱成功,结婚生子,获得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时间抑郁,没有时间躺平,我们心中是建设共和国的激情,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使命感!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由此而生就的性格!如今我们退休了,战天斗地天上飞来飞去,四处旅游,或者在带孙子的路上完成使命。无论我们干什么,都感觉那是战斗。所以有人说“满大街都是朝气蓬勃的老年人。”因为我们是在火热的共和国建设中长大。就是退休了,财务自由了,我们仍然不舍得“躺平”。
因为我们心中有一团火,我们的脑子里都是“奉献”二字。今年我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工作退休了,孙子带大了,财务自由了,本来可以躺平了,可是文学的梦想却激励着我,深夜读书,废寝忘食,乐不思蜀,写作不止,思路如泉涌,平实的句子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如长江水一样滚滚而来,我每日激动得黎明即起,锻炼写作直到日落西山。没有人逼着我,我天生的热爱驱动,声色生香,有使不完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