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老郑的生活方式(散文)
一
穿上一套笔挺的西服,系好深蓝色的蝴蝶结,再在胸口口袋上,插上一块精致的花边手帕……等这一切忙消停后,老郑这才背起萨克斯包,兴冲冲地走出家门。出了家门,他既不打车也不骑车,而是慢悠悠地步行两公里,来到一处街心公园,和同伴们汇合,在幽静的角落里练奏萨克斯管,这一练就是一个上午。学习萨克斯管,已成为老郑退休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除非下雨,他每天上午都要去街心公园坐坐。老郑爱上萨克斯已有8年之余,原先他是个音盲,什么乐器都不会,只是因为当初体检,医生说他肺功能下降,建议他学一样吹奏乐器来改善肺功能,于是他学上了萨克斯管。
老郑,全名叫郑博平。其实,我应该称他郑老,因为他今年已经81周岁了,比我整整大了一圈。但他不爱听,却喜欢大家称他小郑,好显自己年轻。我不好意思这样称呼他,于是就来了个折衷,叫他老郑,他倒也认可。
我是在疫情刚结束时,在一次“居民文艺”汇演上认识老郑的,他吹奏萨克斯管,我吹奏陶笛。他不与我同一个小区,却同属一个居委会。那次居民文艺汇演,老郑吹奏的一曲外国名曲“茉莉花”,悠扬动听,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们互相介绍认识了。久而久之,我叹服他娴熟的演奏技艺同时,也惊异他每一次出门,从头到脚都要将自己包装得那么光鲜,这是为什么?他淡然一笑:没办法,从小就这样,几十年了,都已养成了习惯,想改也难。我本以为他一个人是如此打扮,打听下来,他说他们吹萨克斯管的六位老者都这样,我顿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老郑不但注重外表形象,而且在吃上也比较讲究,喜欢吃三明治、法式牛排,喝自煮咖啡,家里有现成的三明治炉、烤箱、搅拌机等,用起来非常方便。每天除了去公园练习萨克斯管外,在家就是喜欢摆弄他的留声机和老唱片。据他介绍,他那喇叭花式的留声机,和几十张胶质唱片,都是他父亲留下的,文革期间曾经被一群红卫兵,当作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扔进垃圾箱里,他是半夜三更冒着被抓危险,再从垃圾箱拣回来的。每天下午小憩一下后,他会煮上一壶咖啡,坐在摇椅上,打开留声机,听上几首古典乐曲,然后再去做别的事情。
二
“书香门第”小区某号102室,是老郑的家,我曾经去过几次。可能是他一个人居住的原因,我发现他的一居室内,物件的摆放显得很不协调,譬如一些书籍和电器,随意放在桌上和地上,而衣柜里的西服夹克等衣服,却整整齐齐地挂着。他跟我解释,之所以将书籍和电器随意放在桌上,是因为用起来方便,尤其是书籍,搁在衣柜顶上要找半天。我这才明白,原来老郑不仅喜欢听音乐,而且也喜欢看书,主要是音乐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有一次,我忽然在他卧室橱窗里,发现一只站着的针灸人模,身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人体的各个穴位,于是我不解地问他,他微笑着说,这是他前几年练习扎针灸用的。他不仅学针灸,而且学习了推拿,主要是当时为了更好地伺候生病的老伴,并且顺便拿了个上海中医大学成人本科文凭。
在退休之前,老郑就是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而且是中国纺织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据悉,他在厂里工作40多年,凭着精湛的技术,曾经为厂里搞出了很多技术革新项目,得过不少奖。为了证明他不是在吹牛,他还特地从老式的樟木箱里,取出一卷卷奖状给我看。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精湛的机械技术,在退休后,他仍被浙江宁波一家外企公司高薪聘用,一直做到他老伴因病需要人照顾,他才辞职回家。
老郑的老伴身体一直不好,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之后,腰椎椎间盘突出和骨关节病又缠上了她,生活逐渐不能自理。起初,外嫁的女儿还能帮上忙,经常回家照料母亲,可随着工作家务事一多,周转不过来,老伴又不喜欢请钟点工,老郑只能打道回府。对于一般人而言,回家无非干些家常事,可老郑不一样,除了日常家务外,他还跟社区医院的医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针灸和推拿。之后,他原单位同事,建议他参加上海中医大学成人本科学习,他觉得主意不错,于是就报了名,通过3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顺利取得了针灸专业文凭,他取得针灸成人本科文凭时,正满70岁。有人逗他:都一把年纪了,还学习个啥?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他一本正经地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我学中医又不是为了显摆,主要是活学活用,给予老伴一点帮助,并且了解一下中医文化,中医学博大精深,你不了解点怎么行?
也确实如老郑所说,正因为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文化,他在给老伴的家庭针灸和推拿,得心应手,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也因为老伴有了他这位家庭医生,基本上用不着上社区医院,进行针灸推拿,腰椎椎间突出和骨关节病,日趋渐好。然而,遗憾的是,老郑的老伴,最终还是因糖尿病并发症,引起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不幸离他而去。
老郑学中医,不但用在了自己老伴身上,也用在了为小区居民义务服务这地方。听居委会主任介绍,居委会组织每月两次的为民服务,老郑从未缺席过。他负责的推拿针灸这一块,每到服务日,他这边等候的居民最多,说好提供义务服务两小时,往往要用到3个小时才能结束。居委会组织为民服务,每次都要统计被服务过的人数,据居委会电子报表统计,老郑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3年内,无偿为67位老人,提供了538次针灸推拿服务。现在的每月的1号和16号,老郑仍然坚持参加这项为民服务。
三
老郑的生活方式,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老克勒”,这也许只有上海人能理解的词。“老克勒”,是上海人对一群衣着讲究、追求精致生活中老年人的形容词,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舶来品”,最早是指钻石的重量“克拉”,过去,3克拉的钻石是很稀少和很昂贵的。在首饰店里,只要出现3克拉的钻石,职员们都会赞叹不已,会说这个“老克拉”好。在这儿,“老克拉”就象征着高级,像3克拉钻石那样,生活多姿多彩。久而久之,“老克拉”在上海话里,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老克勒”。
“老克勒”在过去,往往跟背景或环境有关,要么家庭比较富裕,要么自己长期处于这个圈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但现在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即便你没有钱,只要愿意,也可以追逐“老克勒”的生活。在上海一些繁华地段,我常常看见一些中老年人穿着风衣、戴着礼帽,脚登传统皮鞋在四处游逛。有的人嘴上还衔着一只空烟斗,傲慢地朝天空望着,令人忍俊不禁。我知道这些人,是在刻意模仿旧上海有钱人的生活,追逐一种西方生活模式。然而,模仿毕竟是模仿,就像有些人模仿杰克逊的鬼步舞,模仿得再像,也达不到杰克逊的那种鬼步神韵。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与老郑交流过。他告诉我,如果单单是靠模仿,那算不上是“老克勒”,真正的“老克勒”,是要有内在的东西。他说的内在的东西,不仅是指文化而且是指文明。文明不分东方西方,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养。
说到文明,老郑确实具备这方面的素养,我跟他交往至今,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他与左右邻里关系处理得很好,从未有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与人发生争吵。譬如他住在底楼,带有一个小小的天井,经常成为楼上高空抛垃圾的地方,甚至扔的垃圾,将他种植的花卉砸坏。然而,他只是在电梯里个提醒告示,从未向物业公司投诉过,也从未上门交涉。我问他为啥?他说,算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在一个楼里住着,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但能容忍且容人。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至今已有5个年头,在“书香门第”小区志愿者印象里,老郑是其中执行垃圾分类最卖力的一个。他从不将垃圾混杂倒,干湿有毒垃圾,每次都分得一清两楚,每次倒完垃圾,还不忘向执勤的志愿者道声谢,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让这些志愿者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注重生活上的细节,是老郑一贯的作风。譬如只要出远门,他都会带上一个折叠凳子。我起初并不知道他有这么个习惯,直到有一次折叠凳坏了,他托我在淘宝网上买一个新的,我这才知道他的用途。他说,他主要是为了乘地铁时不打扰别人,自己找一个空间坐着。对此,我很不理解,说:地铁车厢里都有照顾专座,你年纪都这么大了,人家让你坐也是应该的呀!他笑笑说:人家让座给你,你好意思坐吗?这些让座的人当中,有不少都是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工作很辛苦,累了一天,靠在座椅上打个瞌睡,放松一下不应该吗?我们又不上班,不能倚老卖老,老找人家麻烦。
或许生活上的细节,还不足以评判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但不注重细节的人,再优秀也不会优秀到哪儿。老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觉自律素养,令我感动,也令我深思。我突然觉得上海“老克勒”,在释义上,不光是指衣着光鲜、生活精致,而且是指要具有内在的精神财富,这才能配得上“老克勒”的称号,这方面,老郑无疑是不少上海“老克勒”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