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心安之处即为家(散文)

精品 【家园】心安之处即为家(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十


作者:松江泛舟 布衣,34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5发表时间:2024-10-05 15:25:51
摘要:通过游览具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想到了人们情感的归宿——家,通过古今典型人物对家的理解,进而由浅入深地探讨了心安之处即是家的道理,最后得出了家就是我的天堂的结论。

【家园】心安之处即为家(散文) 心安之处即为家
  
   前几天跟家人到杭州度假,我自己单独一个房间休息。有一天下午一觉醒来,忽然感觉周边的环境异常陌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头脑中一片空白。无奈之下又闭上了眼睛,在半睡半醒中想着我现在是在哪里呢?待想清楚后,我睁开眼睛看看四周,这才有了一些熟悉的感觉,一切才恢复了正常。
   当天傍晚,我们一行徜徉在西湖“三潭印月”的岸边,在斜阳的映照下,雨后的西湖,更显得如出水芙蓉般的美丽,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油然地想起了苏轼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谈妆浓抹总相宜。
   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山水画里,在残阳夕照的朦胧中,一时还真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按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此刻我真的应该是处在天堂之中。
   上述这一虚一实的两种梦幻,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思绪和情感总是飘忽不定的,有时遇到的是不安,甚至可能是沮丧与哀愁,但也一定会有愉快,乃至置身于天堂般的赏心悦目之中。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并且都不会持续很久,痛苦也好,幸福也罢,必然都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经历而已,不必对此过份地纠结与在意,而每个人都有的这种飘忽不定的思绪与情感最终必然要趋于平静,回归到一个重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家”。说到底,到了家才真正地进入了自己的天堂。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问题,家是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中对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革命高潮的火红年代,勇士们豪情万丈,喊出了“革命者四海为家,哪里艰苦哪安家”的口号。陈毅元帅在武装斗争最艰难的时刻,以诗言志,写了《梅岭三章》,其中写道: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他把个人的奋斗与革命的理想有机结合的高尚情操和取义成仁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也都对家的概念做出了大体相同的概括。在孔孟的思想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把“修身和齐家”作为奋斗的基础。对于家的理解最到位的,我认为当属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的白居易和苏轼,他俩虽身处唐宋两朝,年龄相差265岁,但却不约而同地对家表达了大体相同的意思。白居易在《种桃杏》诗中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还在《初出城留别》中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表现在苏轼的身上。苏轼与画家兼诗人王巩(字定国)私交甚好。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张的“新法”,在“乌台诗案”中被贬至黄州,王巩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了偏远的岭南地区。王巩家中的歌妓柔奴(即寓娘),在王巩被贬时不离不弃,随他前往岭南。后来王巩被赦北归,与苏轼相聚宴饮,苏轼问柔奴在岭南的生活,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此言大受感动,便写下了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悉,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心学”思想中,也表达了“心宽皆是路,心安即是家”的思想。可见,“心安之处即为家”是人们关于家的一种成熟的共识。
   “心安之处即为家”,这的确是一个关于家的经典定义。但是仅停留在这里,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问题是要真正的拥有“心”!要认识到这个“心”的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深厚的情感。没有这样的“心”,你拿什么去安放呢?有了这颗“心”,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明确了自己归途的方向,就是一个内涵丰富,成熟而稳重的人,这样才有对任何事情敢做敢为的勇气,对做难事的胆魄和坚守的恒心与信心。而所有这些后天形成的理想与信念的品质都是负荷在乡情与亲情之上的,具备了这样的内在禀赋,才是一个有“心”之人。
   对家乡的眷恋是人之常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愈加浓厚和强烈。时光悠悠,人们如漂泊的船只,在岁月的长河中飘荡,在尘世的汪洋中寻找着那片可以让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在繁华的都市中穿梭,被高楼大厦的阴影所笼罩,被车水马龙的喧嚣所淹没,被那闪烁的霓虹灯和喧闹的人群所遮挡,这一切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每到此刻都会感到无比的孤独。在那些疲惫的夜晚,人们会在心底默默地怀念故乡那宁静的星空和轻柔的晚风。在那遥远的记忆深处,家乡是砖瓦结构的胡同平房,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大杂院,是被岁月摩挲得光滑的石板路,是炊烟袅袅中弥漫着的柴米油盐的气息。那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从牙牙学语、穿着开裆裤到戴着红领巾走进课堂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源代码就是在那儿形成的,已经被刻进了基因里,一辈子都不会变的。尽管我们现在身处“诗和远方”,但是还难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其道理就在这。
   故乡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家却往往是变化较大的,家的根本内涵是由血脉相连的亲情构筑的。这是人们的内心和情感的最终落脚点。作为“家”,从未要求过我们什么,但我们应该经常地问问自己,“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对于生我养我的人,对于我爱的人,对于我生我养的人,我们是儿女、是夫妻、是父母,我们是他们的支柱,他们是我们的港湾。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主要就是两点: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再加上一颗毫无保留的孝心与爱心。
   前几天,我读到了冰心老人93岁时写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文章以一个梦境开篇,她梦到自己在喊“洋车”要回中剪子巷的家。醒来后看到墙上丈夫的相片,竟一时感到迷惑,由此引发了对“家”的深刻思考。在冰心的心中,只有住着她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其他住过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家”。这篇散文体现了老人对家的眷恋和对生命历程的回顾,展现了她对家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他对一个朋友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是的,这就应了我们家乡的一句话:“人到什么时候都得有个家,多大了都要有个妈。”没有了家,就是丧家之犬,没有了妈就成了孤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多种变化,随着我们的长大,总是要离开父母,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必然地要离开我们,原有的家庭就如细胞分裂一样,形成了各自的新家庭。但是,不论身在何处,家在何方,只要是想到他们,或是跟他们在一起,就是在家里,他们是我们内心、灵魂与情感的安放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放心”。家就是我们最可放心的地方。联想到前几天在杭州的度假,与其说杭州是天堂,但如果不是跟家人在一起,这种天堂的感觉是要大打折扣的,“家”才真正是我的天堂。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腾格尔的歌——《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写作于2024年10月3日

共 29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围绕“心安之处即为家”这一主题展开,层次丰富,情感真挚。作者从自身在杭州的经历引入对家的思考,通过列举古人诗句、历史故事等,深刻阐述了家的内涵。对“心安之处即为家”这一定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拥有一颗承载深厚情感之心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构筑的家的感悟,以及对冰心老人对家的理解的引用,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语言优美流畅,如描绘家乡的记忆时充满温情。结尾以腾格尔的歌收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富有深度和情感的佳作,引发读者对家的深刻思考和共鸣。【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001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10-05 15:27:17
  本文以作者在杭州的经历开篇,引出对“心安之处即为家”的深入探讨。从古人诗句、历史故事到个人感悟,阐述了家的丰富内涵。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如对故乡的回忆充满温情。强调拥有承载情感之心及亲情对家的重要性。结尾以歌收尾,感染力强。文章层次清晰,引发读者对家的思考与共鸣,是一篇有深度、有温度的佳作,值得品味与深思。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秋觅        2024-10-17 06:42:02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2 楼        文友:松江泛舟        2024-10-17 09:18:03
  感谢秋觅老师的重视和支持,感谢社团的认可与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