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八)(赏析) ——意识流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结构技巧,是小说题材得以恰当安排、组织的必要手段。小说的传统写法,常常是以情节为纲,较为注重时间、空间的常规的推进与转换;对于各个局部的组合,也较为讲究过渡与呼应。意识流小说,由于有了意识流动这一有力武器,震荡、跳跃的行文,使结构也随之改变了面貌。
一、意识流小说结构总形式
小说进行结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体布局的形式。传统的布局形式,是以情节为纲的线性结构。作为现代派艺术的意识流小说,自然地摒弃了这一模式,而另辟蹊径。既然是意识流小说,以意识为核心去组织材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说传统写法注重情节,是较为务实的话;那么意识流小说以意识为核心,则是追求较有含蕴的虚幻风格。意识流小说的整体布局,常用下列形式:
1.象征对应形式
意识流小说家要表现的作品的思想,并不象传统作家那样明晰坐实;他们常常要表现对生活的深沉的感悟。他们认为,这种感悟,越抽象,便越能升华。他们生活的时代与地域,许许多多的事情,使他们在意识中产生了对生活的迷茫与失落,那么,就让这些东西源源本本地到小说里去吧。乔伊斯的巨作《尤利西斯》,整体布局采用的是与荷马的史诗《奥德赛》相对应的形式。在书中,乔伊斯刻意追求神话与现实、象征与写实之间的巧妙结合与有机统一。他凭借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的事迹,经强烈的对比,来讽刺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实。
2.意识流动形式
意识流小说用意识流动作为作品的根基与框架,是较为普遍的。意识流动较为自由,应用时可以作许多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
(1)一日框架式
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以较短时间内人物丰富而分散的意识流动,作为小说的布局脉络的作品,大量出现。《尤利西斯》写了在19小时内,三个人的意识流动;乔伊斯的另一小说《芬尼根的苏醒》,写了在一个夜晚里都柏林酒商伊厄威克的噩梦与狂想;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写在15个小时内,国会议员的妻子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史密斯两个人的生活遭遇。
(2)线型结构式
意识流动呈现明晰的路径,所写内容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关联性。其中的连接,或有序,或无序,但都受意识流的牵制。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根据“童年、青年、成年、社会活动”这一脉络来组织材料的。这尚能理出一条时光推移的线索,与传统写法较为接近。
焦点放射式。以某一事物为焦点,由此展开意识流动,呈放射状态。因为有焦点,行文可以集中;又因为放射,行文又可以扩展。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写了注视墙上的一个斑点时的意识流动,串连了主人公的丰富的生活经历。
(3)分散展示式
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小说结构似乎也不必过分地巧于经营。有的意识流小说,就并列地展示几组人物与事件。看去未予加工,实则蕴含着技巧。并列,显示着对比与互衬;组合,意味着相关与渊源。伍尔夫的《浪》,写了6个人物的心灵历程。草草看去,他们好象互不相关,而这6个人物在浩瀚和无序的人生海洋中茫然若失、无所适从,体现出严重的“性格认同危机”。
(4)双篇并列式
小说的写作,正常的情况下,不论长短,都是单独成篇。但是,出于特定的目的,有的小说家把有关联的两篇小说,并列组成一篇作品。当然,两篇小说之间,或对比,或反衬,或交叉,或递进,造成特殊的效果。
二、意识流小说题材组接方式
小说结构,更多的工作是全部题材的恰当的组接。在这过程中,涉及到线索、开头、结尾、过渡、呼应等等因素。传统写法以人物、情节为核心,题材组接讲求统一、严密、完整。意识流小说以意识流动为核心,追求震荡、跨越、快捷。
从运用线索方面看,意识流小说以意识流动为主线,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同人物的不同言行,想要连接起来,确实很困难;可是在脑子里去闪现,却又是那么轻而易举。所以,意识流小说题材的组接,可以说是自然而随意的,它根本就不用任何技巧,意识流成了无形的粘合剂。
从开头、结尾的安排上看,意识流小说不像传统写法那样刻意去铺垫与归拢,大多顺其自然。这些作品,追求表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好像经加工便失去了真实。在他们看来,杂乱无章的结构,却正是杂乱无章的生活的真实再现。
从过渡、呼应方面看,着意的交代与照应也较少见,意识流动连接了一切,也就自然而然地使它们浑然一体。当然,有意设下的连接技巧,这里也是有的,如在小说中某类细节的多处显现,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
在题材组接方面,意识流小说也有特殊的技巧。如:
1.时空蒙太奇运用
蒙太奇手法,原是电影技巧,意识流小说拿来组接题材,正与意识流动合拍。由于用了蒙太奇手法,同一时刻内的不同事件,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的表现,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事物的状态,不同空间的相同的场面,被剪辑、叠化、并置、穿插,交织成一幅万花筒式的生活画面。李维屏先生认为:“时间蒙太奇是反映人物意识变化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使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在一个有限的、特定的空间内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且也能使人物在某一时间内的经历同其另一时间内的经历交错重叠,显示出人物意识的多元化与立体感。”他还认为:“采用空间蒙太奇来揭示同一时间内的各种空间形象和生活镜头。”“这些镜头巧妙地剪辑组合、交错并置……此刻,钟表时间的作用已被降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而空间形象则显得举足轻重。”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第二章中,写了斯蒂芬领薪水的情景,这时,他的意识开始流动。他想到自己拿钱去过赌场,再想到生活中的角逐,又想到战场上的厮杀。这是时间蒙太奇的例子。
同是在《尤利西斯》中,第十章有空间蒙太奇的运用:小说把钟表时间定在下午3点,接着写了19个短镜头,展示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图景。这时,时间似乎停止了,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因道德瘫痪引起的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都市生活。
2.多声部设置
意识流小说向音乐学习,把声部的配置用到小说结构之中。不同声部,各有各的旋律,合起来便成了声势雄浑的大合唱。在搭配时,不同的人生画面,不同的人物遭遇组合起来,使小说的厚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构筑。
伍尔夫的小说《浪》,写了6个人物,全书由9个章节组成。这9个章节,全由人物内心独白组成,每章前面都有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这9章,恰如9个声部,而那散文又像是每个声部的引子。
3.明暗组合
绘画是讲究明暗组合的,在用光上,画中主要部分用强光(明),而对次要部分,则用弱光(暗)。光的强弱,分出了主次,目的是突出重点。小说结构的各个部分,既然也有主次之分,那么在施墨上就不能平均对待。分出主次,篇幅、位置等等因素都起作用。有的章节、段落篇幅长,定是重要内容,属于“明”的部分;有的地方一笔带过,则为辅助内容,属于“暗”的部分。同时,明暗也不单显示轻重,它在气氛上也是一种烘托。
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在章节组合上可以看作是明暗的处理。全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准备去看灯塔,但未能成行(怀有希望,尚属明亮)。第二章则是经漫漫的十年等待,倍受煎熬(极度失望,应属黑暗)。第三章写愿望实现,得以成行(希望实现,大放光明)。
4.重叠
写作品最忌重复,那会显得陈旧而冗赘。但是,聪明的小说家,认识到重复也是一种技巧。其实,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没有绝对相同的重复。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是因为两次之间有了变化。能够从细微变化中看出社会生活的规律与趋向,才是敏锐的作者。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四个大部分,实际上是重迭的,好像一个故事讲了四遍:斑吉、昆丁、杰生、作者,说的都是那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虽然角度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重点都落在凯蒂身上。
5.结构导引
为了使繁复的生活内容,能够和谐、统一于一部小说之中,传统小说的作者常常利用提示导引的因素,来加强结构的严密性。他们有时用抒发的语段,有时用特定的细节,有时用表记性的物件,来串连全篇。意识流小说虽然并不在意结构的严密与松散,但有时出于对结构或题旨的强化,也作出某些尝试。
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肖像》中,写了一组反复出现的形象或意象――鸟、水、玫瑰(特别是绿色的玫瑰)、女人,等等。这些,不单对体现全书的题旨起到渲染、强化的作用;就是在结构上,也有呼应、勾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