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时尚笔记(散文)
个体的生命,固然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抹划痕。然倘能使彼此互相浇灌,互相滋润,则生命依然会发出璀璨之光,散出迷人色彩。
——题记
◎时尚,在父亲的字典里
父亲与时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他虽然离开我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生活的任何维度,好像都与这个词语毫无关联。尤其他的早年,别的不说,单就服饰,完全可用陈旧一词概括。一单一棉两身衣裳,能伴随他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这一切,都缘于贫穷二字。解放后划分成分,我的父辈理所当然地被打上“贫农”的烙印。早年的父亲,只有在苦海中求生浮沉,哪里能有一丝的非分之念——贫穷,限制着人的想象和作为。
我与父亲生活的二十年的岁月中,高大挺拔的父亲,以一身藏蓝色着装,延续多年,形同木雕,在我心间打上朴素的标签。然而,在我少年的某一天,不经意间窥探到父亲的一个秘密,让我的内心因此受到震撼,那个标签几乎被揭下。对自己的认知也有了几度颠覆——时尚,似与父亲又有着某种联系。
在时光的长河里,那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天,却镌刻在我的心田。正值初夏时节,我在外面的街上,和伙伴小申在暖阳中疯跑了一阵,感到了周身的燥热。便踅回家中,欲觅一件单衣,把身上的棉衣换掉。上世纪六十年代,刚从大饥荒的岁月中走过的人们,刚达到食能果腹的程度,就已经很知足了。至于穿着方面,简单、素朴是主格调。彼时的衣装色彩大都为深色,很难有今天这样艳丽的着装。一年四季,一单一棉,足矣。
母亲没有在家,大概是去了田里,我便开始翻箱倒柜。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衣服。却忽然发现在柜子的底部,有一个平展的纸包。我好奇地拿出,打开——一黑一白两件衣服映入眼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质地,一身柔柔软软、丝光水滑的绸缎衣服!上衣为白色,两个带盖的衣兜镶在了乳白的前襟上方,如两枚硕大的勋章;下身是一件黑色的绸裤。我在手里抚弄着白色的上衣,往自己身上比划着,又穿在了身上,走到镜前端详:里面现出一个前朝的少年官吏,款款长袖,衣袂过膝,不禁哑然失笑。我清楚,这应是身材高大的父亲压箱底的“行头”。显然,这在当时已是非常时尚的装束。但在我的记忆里,却从未看见过他穿过这身衣服。
我开始想象父亲穿上这身衣服时的情景:魁伟的他,已经完成了由工厂里的一名车间干部到一位倜傥潇洒的先生的嬗变,满腹经纶,侃侃而谈……
但是这一幕没有出现过。就算在家里也从没见他穿过。是他不敢穿吗?父亲的字典里,从未有过胆怯。他在远近的村庄里,向以胆大闻名。过去抗战时期,做过党的地下交通员的他,一次,为八路军传递情报,只身夜闯封锁线。过铁丝网时,不想被鬼子的狼狗咬住,情急之下的父亲,以一块尖利石头砸晕了那厮,才顺利脱险并完成了任务。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身为人民军队中的一员,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先是做首长警卫员。后来自己主动要求到一线参加战斗。下到连队的他,手持钢枪,如一名英勇的斗士。铿锵激越的冲锋号声,总能燃烧起他体内的一团火,让他冲在同反动派厮杀的最前沿。如此骁勇的一名战士,在刀枪入库的和平年代,连一袭自己青睐的时尚衣服都不敢穿,这是为了什么?
这个谜团让我疑惑了很多年,直到生活之树繁茂,时尚一词开始流转与人们的唇齿间并点缀人们生活的时候,我内心的疑团慢慢消融,对父亲字典中的时尚也渐渐有了质的理解。
父亲的时尚,与今天人们所追求的时尚相比,有着更宽广的内涵:他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冒死为党传递情报,出生入死,无怨无悔!这在全村乃至周边村庄,绝无仅有。他把一个年轻党员对党和祖国的无限赤诚,化为对敌斗争的强大动力,怀揣着无比神圣的理想信念,穿梭于白色恐怖中。擎一把微弱的火种,为暗夜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手持火种的父亲,走在了时代前列,他是时尚的。他的时尚博大而雄厚。
在解放军这座熔炉里,父亲百炼成钢。他以人民解放为己任,战场上勇猛拼杀。腿部中弹,不下火线,靠顽强的意志,匐地发射着一颗颗子弹,直到流血过多昏倒在战场,也终因伤情延误而落下后遗症。每每想起他那条细如麻杆的伤腿,我便仿佛看见了鲜艳的国旗,上面有父亲洒下的热血。他用生命铸就了辉煌与时尚!
带着时代印记的时尚,在父亲的时代,父亲的字典里就是这样诠释的。他终以一个战士、一个特殊的时尚者的风貌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和父亲一同出行,从乡人投给他的目光中,我读到了满满的敬意。我知道父亲珍藏的新衣肯定穿过,那应该是在工厂的庆功会上吧,父亲穿着它,手里接过领导颁发的大红奖状,英武的脸上写满骄傲、自豪;抑或是同事的婚礼上,父亲一定以一袭卓越的装扮,为喜事增辉。彼时,也许风度潇洒的父亲在别人眼里,以一位时尚之士,徜徉于宾客间……而我知道,这不是父亲的时尚。在他的字典里,外在的光鲜是微不足道的,他所追求的时尚永远是一种精神的超越!
一场汹汹而来的大地震,给天命之年的父亲残忍地画上句号。但在震灾到来的那一刻,父亲在砖石雨中,奋力擎住塌落的横梁,挽救了家人的生命。他傲然挺立的身姿,让时光成为断崖,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被岁月凝铸成一座时尚的雕像。
◎生命,在时尚中流放异彩
我的时尚,跟父辈相比,要浪漫许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在上初中的我,一天,收到一份让我欣喜若狂的礼物——一顶栽绒的棉军帽!这是在部队服役的义兄,回家探亲给我带来的。一顶军帽在当时的意义非同寻常。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得到了一款自己心仪的爱车一样。那一股当年流行的军服热,成为青年一代追捧的时尚。班里的同学小凡,其父是军工厂一名工人。每每看见他穿着正宗的、稍显肥大的绿军装,戴着绿军帽,同学们羡慕得抓耳挠腮。有的同学也穿了草绿色的衣服,在小凡的军装面前却变得黯然失色。我看到了时尚的魅力。
有了军帽的我,也进入了时尚模式,一顶军帽也成了时尚中的一道风景。我看到,它所吸附的目光里,有羡慕也有嫉妒,还有更复杂的表情。为了保持这道风景,已到了春季,我还依旧戴着这顶棉军帽,尽管帽子里的头颅已是热意融融。
一九八一年,我告别了独往独来的生活状态。正所谓“男大当婚”,我和一位农村姑娘步入了婚姻殿堂,她,就是我现在的妻子。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件盛事,而在我,却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有着自己心酸和无奈。为让盛事为我们带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感,我引进了时尚元素。事实上,这个选择并非我的本意。我想给准妻子一个隆重完美的婚姻仪式和一个盛大而排场的婚宴,但是缺少了“孔方兄”,这一切只是梦想。现实情况是,准妻子嫁给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青年。本来遭受到一场大地震的洗劫,使本来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工厂虽有微博的学徒工资,一次建房花掉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我是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相携一生的人。每每念及,总有一丝对妻子的歉疚。
我所选择的时尚之策就是旅行结婚,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结婚方式。火热的七月,我们乘一辆亲戚的大货车,意气风发地去往天津。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纵有生活的万般愁绪,我也应当感谢这次时尚之旅,它使我们的感情更纯粹,两颗心贴得更近。也告诉我,时尚,有时候也会脱离物质的藩篱……那一天,我们在天津的劝业场里流连,新奇的目光睃巡着五光十色的风景,而忽视了衣袋里那两张钞票的存在;在照相馆里,我和她相拥而坐,一张二寸黑白照片,让时光凝固在那一刻;在“狗不理”包子馆,于食客满座的环境里,我们以一份时尚包子互相祈祷、祝愿,站立在嘈杂陌生的人海中,以世上最为简约的仪式,完成了一次别样的庆典!
一次时尚之旅,开启了我们漫漫四十三年的相携相伴之旅,也开启了我在时尚路上的求索……
在我前行的路上,也许冥冥之中有着父亲那不逐流俗、敢于争先的基因的影响,时时在提示我:要有一颗奋斗之心,为了目标勇于拼搏,用特殊的时尚扮靓自己的人生。我在参加工作后不久,为了弥补自己错过高考的缺憾,便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自学考试。
我的这个决定,自然令身边的同事和亲友们不解:一天的工作还不够你忙碌的吗?到了家里,还有妻子的几亩农田要帮忙打理,还有多少闲散时间由你支配?赶这个时尚,就为一个文凭,值得吗?
对于他们的疑惑,我能够理解,他们说的也是实情。那时候,厂里的生产任务很繁重,八小时之内,除了中饭的时间,其他可供支配的时间极其有限。况且一天工作下来,已是浑身酸痛,疲惫不堪,还能捧得起书本吗?
我知道,读书、学习,追逐梦想,在当时涌动的大潮中,虽是一种时尚,但并非能够轻松得到,需要付出百倍的心血与汗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的潜意识告诉我,世上的事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不仅仅在乎文凭,更想证明一下自己,这个时尚我非追不可!
靠了这份决心和毅力,我坚定地走了下来。四年多的时间,十门学科全部通过,我获得了成功。看着手上浸满艰辛汗水的大红学历证书,感慨良久。时尚,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然而,只有经过努力拼搏达到的时尚,才更隽永,更具魅力。
有人说,时尚专属于青年一代,我不以为然。我国许多的科学家,早已过了风华正茂的年龄,古稀学者乃至耄耋之年的科学家比比皆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挥洒风流,独领风骚。人们熟知的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他多年的辛勤和汗水,在他的晚年,创造了农业科技战线上的神话!其巅峰的时尚,无人可及。
毫不讳言,时尚,对青年人来说,更具有独特优势。青春与时尚,本就是一对鸳鸯。青年应该怎样挺立时代潮头,书写自己时尚的篇章?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给出最好的答案。他说:“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这才是他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时尚。
时尚,这个词,本身就有一旦错过就过时的意思,但我的父亲,还有我传承了父亲奋斗基因走过的时尚之路,是过去时,但是最值得纪念的时尚。时尚,不以时间为度,而是以精神为核心,保持一颗追求时尚的心,这个人就永远是时尚的!
2024年10月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