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赁碗(散文)
赁,释义为租借,租用。短时间内借用别人的东西并支付一定费用,也可算作为折旧费或磨损费。自七八十年代至今在我们当地方言中对这个“赁”字极为常用,如“赁房子、赁车、赁牛马”还有一个现在已不常见的“赁碗”。
所谓“赁碗”就是租借碗筷。之所以说现在并不常见,是因为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饭店得以蓬勃发展,这个行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物资方面比较匮乏,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艰苦。这里尤其是在农村,部分家庭连最起码的餐具都不够用,需要孩子们吃完,大人再吃。讲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但这些都是事实。不像当下我们的厨房里,精美的餐具款式多种多样,每年春节,人们还会选上一些更加精美的餐盘碗筷,替换掉家里的旧餐具,讲究新年新气象。年后家里来亲戚,丰盛的菜肴配上精致的餐盘器具把餐桌布置得精美绝伦,顿时让宾客垂涎三尺,赞不绝口,主人家也是赚足了面子。
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当家里来亲戚,在农村很多家庭还需要去邻居家借上几个盘子,几双碗筷。虽然物质条件有限,菜品质量一般,但该有的仪式还是要有的,这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当把辣炒绿豆芽、葱拌豆腐皮、炸花生米、白菜炖豆腐,四道或六道简单菜肴装进盘子里,瞬间把吃家常便饭的档次提高到了吃席的感觉。现在还记得那会儿,如果我们厌烦了茄子、白菜、冬瓜,母亲会把这些菜从汤碗换到盘子里,我们的食欲瞬间得到提升,毕竟从盘子里吃菜只有在大席上才能满足。
以上只是家里来小部分客人。但当孩子结婚或喝满月酒,菜肴数量就不能这么寒酸了。通常会增加至八道菜,十道菜,甚至十二道菜外加成席(上完凉菜热菜后,吃饭时再上四到六个蒸碗)。由于客人增多,一桌两桌肯定是坐不下了。这个时候,紧靠在邻居间互相串换借用就不能满足需要了。自己去买恐怕更不能实现,一是费用太大,二是使用频率也不高,无形之中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困扰。
这个时候,一个特别的行业应运而生“赁碗”。当时,奶奶家就做这个行业,我至今清晰地记着,在奶奶老宅的东屋里,放着几个高约五十厘米的竹筐,里面堆满了大小不一的餐盘碗筷。每当本村或附近村庄有婚丧嫁娶,奶奶的生意就来了。
主家会提前给奶奶打好招呼,讲清大约需要安排多少桌,准备做多少菜,成席几个蒸碗。奶奶接到订单后,就开始着手准备,点清所有圆盘、鱼盘、汤碗、筷子、勺子、茶壶、茶碗、酒壶、小酒盅、茶盘,连同上菜用的木托盘数量。为了预防主家涨桌,还会在主家要求的基础上另外再多准备两桌的数量。
随后再重新整整齐齐地排在竹筐里。当时的盘子比现在的要小很多,圆盘基本都是六寸盘,都不如现在部分大酒店里的餐碟大。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彩绘,或凤凰图或绿植鲜花又或是两道蓝色的线条,看起来很是素雅。鱼盘稍大一些,基本与现在一尺盘大小差不多,也同样画有凤凰或是两条红色游龙,再或是两条红鲤鱼。汤碗类有一种汤盆和现在相当只是纯白色没有图案,但大部分都是老式大碗,碗沿上画着几朵蓝色或红色小花。
成席用的碗小一些,当然也不如现在的小碗精致。是一种口大底小的白瓷碗,碗沿内侧画着两条蓝色线条。因陶瓷太过粗劣,奶奶家的碗被租借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碰掉瓷或碰掉碗沿,导致出现很多豁口,吃饭时要异常小心,以免划伤嘴唇。筷子大多是一些红色或原色木筷,成色还不如我们现在退下来的筷子新颖干净。虽然每户用完都会洗涮,但还是油油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家也没有嫌弃的。就是嫌弃也没用,因为自家条件有限,无法准备这么多碗筷。
当初别说是进入这个东屋,即便是站在东屋门口,都能闻到一种很重的酒肴味和农村大席上特有的油烟味。说不上好闻但也不难闻,总能给人一种刚吃完大席的感觉,还会勾起作为孩子的我吃大席的念想。这要放到现在,让我闻到剩菜剩酒的味道,非得干呕不可。时代不同了,就连我们的脾胃与嗅觉也跟上了潮流,变得高傲起来。
等奶奶准备好后,就等着主家来拉走。当时的爷爷像个老掌柜,来拉碗的人都给他敬烟,尤其是我们本村人。这里倒不是我们家买卖多么气派,而是那会农村人无工可打,每天都在自家几亩地里忙忙碌碌。因为没有机械辅助,基本都是人工,虽然耕地不多,但每天农活不断。结婚喜宴需要等到农闲时候,这也就导致赁碗比较集中。对爷爷尊敬一些,就能获得优先使用权,一些成色较好的碗筷会先匀给他们。还有就是,爷爷是农村级大厨,婚丧嫁娶的大灶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对爷爷敬重一些,也好请爷爷去给他们做主厨,这是大席最重要的环节。
再后来,我们周边又添了几家,同行间开始竞争。奶奶开始在服务上下功夫,从主家来拉碗变成我们去送碗。我会帮着奶奶点排碗筷,抬到车上,推着去给主家送,提前感受一把宴会喜气。有的主家看有孩子跟来,会去屋里拿上几块喜糖递给我,这正中我此行的目的。如果是丧事,我一般不跟着去,一是用量小不需要帮忙,二是没有甜头可沾。
当初餐具用量比较大的首先婚宴,次之是孩子满月宴,丧事上就用的很少了。基本都是最简单的小白碗、筷子以及茶壶茶碗。当时丧事上不能称之为席,因为只有挖墓坑抬棺材的人,才能吃上四个菜。花生米、豆腐皮,外加两个时令蔬菜,喝韭菜蛋花汤吃馒头。而亲朋好友都是喝菜汤,吃馒头。记得那会儿,村里如果有丧事,出丧这天,村里人都会去丧事上找一下,看有没有自己的朋友或亲戚。随后把他们叫到家里,准备上几道简单菜肴,以尽地主之谊。
宴席结束后,一大院的亲人,开始帮忙把所有餐盘用具清洗出来,并通知我们去拉回。当时没有餐洗净,说是洗涮不如说是在热水里走个过场。碰到比较讲究的主家,会兑一些洗衣粉帮忙清洗的稍微干净一些。
我帮奶奶推车回来路上,能清楚地闻到竹篓里散发出乡村大席特有的香味。让我不得不咽咽口水,询问奶奶啥时候领我去吃大席。奶奶看我馋得不行了,就从主家给的费用里,掏出一两角钱,让我去买几根拉丝糖吃,也算压压肚子的馋虫。
随着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大席还会在自家院里举行。但爷爷奶奶的赁碗行当却逐渐落寞,没人再用这种六寸小盘,这种满是豁口的碗碟,长短不一的竹筷。爷爷把这一套家伙什儿传给了二叔,改名为“齐庄风奎碗社”。二叔做了很大改善,重新把餐具统一整装化,符合当下宴席用具标准,外加了桌椅板凳,红门,红地毯,音响大喇叭,顿时生意好了一段时间。
但时代发展速度让人猝不及防。二叔在这个行业没做多长时间,农村开始流行去饭店待客。因为在家待客,虽可以租赁板凳碗筷,但毕竟还要自己找场所。再者说,现在也不比以前,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只要用到义不容辞。当下很多人都在外面上班或打工,家家户户也越来越干净,主家也不想欠人家人情。倒不如直接去饭店,根据实际情况定好用餐标准,吃完付账抬屁股走人,什么事都不用管,一是气派上档次,二是省时省力。之前丧事上还能用到一些,后来就连丧事也开始饭店宴席化,二叔的生意逐年淡了下来。
“赁碗”这个行业,虽然跟随时代变化一步步改进,最后还是淡出人们视线,但并没有完全消亡。记得年前去南乡吃表弟喜酒,竟还是在家里待客,唯一不同的是,租赁的不仅是碗筷桌椅板凳,竟连同厨师菜肴一同包下。说白了就是流动饭店,主家只需提供就餐场所,订好每桌餐费标准,其他都跟饭店一样,一切不用管。从开始准备,摆桌,做菜,开席,结束,收拾卫生,都包含其中。其实这样做相比去饭店也节省不了多少钱,只是更加实惠一些,更热闹一些,或许这也是主家的念旧情怀吧!
随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很多民间营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当我时而想起它们,还会嘴角上扬,回味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