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为谁堪忧(散文)
夜已深,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白天的那一幕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内心感受难以言喻,犹如一团纷乱的麻线,千丝万缕纠缠不清,让人不知从何梳理。是内心的愧疚,还是深沉的伤感,抑或莫名的恐惧,连我自己也难以辨明。
午后两点,细雨如绿豆般洒落,我右手已握住摩托车钥匙,却迟疑了片刻,转而折回客厅,寻找那串醒目地独放在方桌边的车钥匙。钥匙入手,我便赶往后院停车场寻车。
才至小区门口,便见门卫老人双手捧着一柄铁锹,上面是从花坛里新铲的泥土。顺着他的手势望去,一位邻居老人异样地坐在门卫室的台阶上,脸色苍白如纸,眼神黯淡无光,头部无力地垂下,她双脚间的新土湿漉漉的,显然是呕吐物污染了地面,门卫老人正用铁锹上的泥土覆盖。我立刻意识到这位坐在台阶上的老人病了,急忙询问:“这位阿姨怎么了?”旁边另一位老人,是我们老经理的爱人,遂答道:“她高血压升高,呕吐了。”我更加焦急:“怎么不送医院?通知她家人了吗?”老经理爱人回道:“她弟弟马上来,已经联系了。”我低声对门卫老人说:“得赶紧去医院,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脑梗或脑出血,绝不能拖延!”话音未落,心中已涌起送老人就医的念头。
我缓缓走向车位,内心挣扎不已。是否该送这位孤独的老人呢?我心有疑虑,毕竟这位老人在我们社区已居住多年,身边并无子女陪伴。她在此,主要是照顾两个孙儿,料理他们的饮食与日常家务。两个孩子,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健壮的少年,老大或许已是初三或高中的学子,而老二可能也步入了初中。但我从未见过他们的父母。印象中,多年前我曾向老人询问过,她只说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务工,至于母亲,她并未提及,我也就不便深究。
岁月流转,我见证着两个孩子健康地成长,每次他们上下学,我总会多留意几眼,他们浓眉大眼,体型相似,极具兄弟间的默契。记得有一年,哥哥突然高出弟弟许多,两人并肩行走,互相推搡打闹,画面滑稽又温馨。然而,最近两年,胡同里很少再见那两个孩子,或许是住校,或是外出求学。倒是老人的身影,时常在胡同中穿梭。
夏日的傍晚,她爱和邻里老人一同坐在大门口纳凉,或是在门房内观看他人打麻将,或是聚在一起看电视剧。老人的皮肤白皙,脸庞圆润,身材适中,略显富态。有时,我竟有些羡慕她的简单生活,不受外界纷扰,只为孙儿们烹制美味佳肴。
但今天我感觉这个老人好可怜!特别是当我问起她的情况时,她微微抬起脸,目光涣散,眼神无力。她已经晕得呕吐了,她的亲人却还来不了,旁边的两位老人也都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她们既没力气,也没能力开车送这位老人去医院。我又要去接孙孙到防疫站打预防针,怕孩子的姥姥等得着急,再加上我也怕盲目让老人坐车,会不会加重她的病情?因为我经常看到网络上说到脑出血或者心脏病的病人犯病后要特别注意姿势。
在矛盾和纠结中,我无奈开车离去,离开前为了掩饰自己的愧疚感,一再给门房老人强调要尽快让老人去医院见医生。
办完手头的事务,天色已渐沉,接近六点。门卫室的老者不在岗位上,院子里却悠闲地坐着两位同龄的长者。我对那位老人的状况充满了担忧,便向她们询问。由于我对那位老人姓名的无知,只能含糊其词地描述,她们犹豫了片刻,说道:“可能是老李吧。”于是,我们一同走向门卫室。恰好门卫老人正在屋内静坐,我迫不及待地问:“下午那位老人后来是否去了医院?”她平静地回答:“她已经去了,是她弟弟把她接走的。”她的话里带着一丝不确定,我继续追问,但门卫老人只是摇摇头:“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我无奈地说:“其实我下午很想陪她去医院,但无奈有急事需要处理。”门卫老人看着我,语气温和:“毕竟你并非她的家属,送她去医院也不太合适。”
确实如此,我既不是她的家人,也没有能力为她垫付医疗费,还有孙子在等我接送。面对这一切,我能做的,真的是有限。
笔尖轻触纸面,忍不住眼眶湿润,也许是心底想得太多吧,不自觉地就会想到自己的未来,身边同龄人和幸存无几的长者们的未来,淡淡的忧伤和心酸禁不住笼罩了心室。此刻,倒觉得心情有所改变,一天来的沉重经过眼泪的洗礼仿佛轻松了许多。
深夜里,我庆幸能拥有片刻的宁静,慢慢铺展心头的思绪,将日间的琐碎定格成文字。我仿佛与一挚友慢慢倾诉,竟意外地感到胸中的烦闷随之渐渐消散。
文字如溪流般潺潺流淌,将心灵深处的涟漪一一抚平。书写,成为我情绪的一种释放,一种治愈,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