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拾棉花(散文)
我的家乡威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部平原,是个产优质棉的大县,棉花种植面积连续数十年年位列河北各县第一,素有“冀南棉海”之称。一提到威县,往昔那大片大片洁白如雪的棉花田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还有那充满趣味又饱含艰辛的拾棉花场景。
在威县,每到棉花播种的季节,农民们就怀着满满的期待,将棉籽播撒进土地,有时还盖上地膜。他们期盼着每一颗棉籽都能在土地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棉花的丰收,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当棉花丰收的季节来临,那景象真是壮观极了。棉田里,一株株棉花像是被施了魔法的白色精灵树。从远处望去,大片的棉田如同白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棉桃微微晃动,仿佛是海洋中泛起的层层波浪。每一株棉花都挂满了棉桃,棉桃饱满得像是要把外壳撑破似的,绽放出的棉花如同天上的云朵被撒落在田间。那棉花又白又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整个棉田那是一片银装素裹。
在拾棉花的时候,有两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工具的叫法,按威县方言来说,一种叫包袝,另一种叫花包。包袝,就是用来包棉花的包单。它是一块四方的布,四周精心地包了边,四个角上各缝着一根长长的带子。使用的时候可有意思啦,把包袝中间对折一下,再把两边的带子系在腰上,这样身前就形成了两片,就像一个两边不封口的大口袋,这就是我们说的棉兜。拾棉花的时候,摘取一把棉花就从这个口塞进去,就这么一把又一把地塞,直到把口袋塞得满满当当。这时候,肚子前面鼓鼓囊囊的,走起路来就得用手托着两边,一摇一摆的,就像一个行动笨拙的孕妇,又像个走起路来拽拽的唐老鸭,那模样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特别好笑。
至于花包,就像是被放大两号的包袝。它的布料更加厚实坚韧,带子也更宽大重厚。花包是用来盛棉花的重要家伙什儿。通常都是先把包袝拾满了,再把棉花倒进花包里。等到花包里的棉花堆够了量,就把四根带子交叉十字捆绑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花包装上驴车打道回府了。
可别小看拾棉花这个活计,那可是相当累人的体力活。要是腰腿不好的人,根本干不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拾棉花的时候得长时间地弯着腰,俯下上身站在那里,从高高的棉棵上把一朵朵挂在棉杆上的棉花采收下来,再放进包袝里。那不断增加的重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就一直坠在腰上,这对腰部力量可是不小的考验。棉花一般都是从底部开始开,摘拾的时候腰弯的幅度很大,还得小心地躲开棉叶。有时候,拾过棉花后剩下的枯干在秸秆上的棉花壳可调皮了,会把人的手背划得横一道竖一道,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划出血道子,生疼生疼的。记着有一次,太阳暴晒,腰坠得像折成了两截,疼得直不起腰来,汗水泪水模糊了双眼。我开始闹罢工。母亲说闹吧,今年冬天你就别穿棉袄棉裤了,干脆你现在就光着吧,你身上的哪一件衣服能离得开棉花。那时,每家每户的条件都不好,一般穿的衣服都是用自家织的粗布做的。从棉花到布料,那得经过弹棉花、纺线、缠穗子、拐线、染色……很多道工序才行。
说起缠穗子,还有一个小故事。我缠的穗子放在梭子里特别好用,母亲就必须让我缠,否则不让上学。于是,在决定哪年织布前一段时间,我就每周日背着从纺车上卸下的线锤去上学,周五带着可放进梭子里的长穗子回家。有一次,我犯了牛劲,就是不背,母亲就满地跑着要打我。现在回家,一说起这事,母亲就声音哽咽,眼里泛着泪花,含着歉意地说她那时候怎么会那样啊,怎么着你也是在上着学呢。许是为自己打个圆场,不忘补上一句谁让你缠的穗子好用呢。
听母亲这样说,那时的我再也不敢闹罢工了,重新老老实实地拾棉花。
拾棉花,也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在进入棉田前,要确保自己的衣物不会被棉枝勾住或者划破,最好穿一些耐磨且宽松的衣服,这样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其次,在拾棉花的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脚下,棉田的地面可能会因为灌溉或者雨水而有些泥泞,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摔伤。棉田也会有一些昆虫,要避免被昆虫叮咬。另外,拾棉花时要注意棉株的生长情况,不要过度拉扯棉枝,以免影响还未采摘的棉花生长或者对棉株造成损伤。
拾棉花也有技巧。首先,得学会手眼配合,眼到手到,而且要左右手同时开工,这样摘下来的棉花才能很快地塞进腰部的棉兜里。在采摘的过程中,还有个小窍门,要稍微用力夹住棉花壳再把顺势往上揪,就能更顺手地棉花摘下来,再顺势把采摘下来的棉花放进棉兜里。当手眼配合熟练之后,就可以加快速度了,但是同时还要保证采收的棉花干净,不能沾太多的枯枝败叶或其他脏东西,不然棉花的质量和等级将会受到影响,这可关系到最终的收入呢。
棉花这东西,最怕雨淋了。被雨淋过的棉花,浮头就会变色发黄,就像生锈了一样,我们这儿俗称“锈了”。这样的棉花,不管是质量还是卖价都会大打折扣。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全靠人们自己观云看天象的感觉。要是感觉要变天了,大家就会争分夺秒地抢在变天之前把棉花抢收回来。
当棉花开到棉杆中上部的时候,叶子就开始脱落了。等到棉花全部盛开的时候,每一棵棉花就像干枝梅一样,远远望去,那一大片棉花田就像一片洁白的雪海,美不胜收。而这美丽的景象背后,是农民们殷切的期盼。他们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棉花,就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每一朵棉花都是一份收入,是孩子的学费,是全家人的口粮,是来年的农资。所以,他们在田间劳作时,虽然辛苦,但心中满是对丰收的渴望,希望这片棉花田能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为了拾棉花,大家一般都不回家吃午饭。带上点干粮,再拎上一壶热水,就在田间地头解决吃饭问题了。
每当一天的拾棉花工作结束,把棉花装上驴车,自己躺在热乎乎、软绵绵的棉包上,那种感觉真是又舒服又疲惫,直想睡觉。可是又不敢睡啊,因为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甩下车,那可就糟糕透顶了。
你以为拾完棉花就万事大吉了吗?才不是呢!棉花拾回来之后,要晒干,还要择干净,然后送到棉站去卖掉才能拿到钱。那时候棉站很少,卖棉花的队伍就像长龙一样,蜿蜒曲折能有好几里地。有拉排子车的,有推独轮车的,有肩扛担挑的。排队的时候,大家最害怕的就是有熟人加塞,有时候就因为这个还会大打出手呢。我还记得有一次,眼看就轮到我们了,突然冒出来一个不讲理的人想要加塞。急了眼的爷爷,当时都近80岁了,只见他直接用双手抡起一大花包棉花,抢在那个不讲理的人前面,把花包放在秤上。当时,大家都惊呆了,谁也不知道爷爷哪来的那么大力量,那个不讲理的人也被唬了一大跳,乖乖地退到我们后面去了。事后问爷爷,爷爷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怎么突然就爆发出那么大的力量,最后还打趣说是老天爷看他岁数大,暗中帮了忙呢。
现在,随着劳动力人口减少,棉花种植收入低等原因,家乡已经不再大面积种植棉花了,而是改种葡萄、梨、桃、玉米等这些果树及农作物了。今年十一回家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一对夫妇正在一小块棉田里拾棉花,那一幕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当年拾棉花的记忆。那些充满汗水、欢笑、艰辛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那是我独特的记忆,也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