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高粱红了,谷子熟了(散文)

精品 【星月】高粱红了,谷子熟了(散文)


作者:荷锄叟 秀才,237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2发表时间:2024-10-09 20:15:04
摘要:原创首发。

【星月】高粱红了,谷子熟了(散文) 国庆节这一天,路过滹沱河无极段,一大片一大片的高粱红彤彤的,传递着秋天的讯息。
   十年以前,这里白沙茫茫,荒草蔓蔓,干涸的滹沱河,遍布周边居民挖沙采砂的大坑小坑;后来,石家庄人民开始治理“母亲河”,填平沙坑,栽花种草,造就一个个“万亩花海”;而今,花海变良田,观赏也实用,高粱熟了红满天,改造了环境,增加了收成。
   高粱浑身都是宝。红高粱是酿造白酒上好的原料,北京二锅头、衡水老白干和藁城浓香、宫酒都用红高粱酿制;高粱杆穿帘子,摆饺子的“排排儿”、盛馒头的“壳壳儿”,装针头线脑的“笸箩儿”,都是高粱杆儿做的;高粱叶、秫秸秆可以作饲料,还可以打成席子,铺在房顶椽子上,跟苇席一样隔热隔潮架泥土;高粱穗子脱粒后扎成笤帚、炊帚,扫地刷锅不沾土、不沾油,甩一甩就干净;就连高粱壳子酿完酒剩下的酒糟,都是上好的饲料,喂给年猪催肥膘。
   除了大片的红高粱,还有大片的大豆,大片的花生,大片的谷子,应该还有大片的白萝卜。滹沱河在这里留下了大片的沙土地,只要雨水充足,每年都是一派丰收景象。
   高粱红了,谷子熟了,大豆、花生和白萝卜还绿油油的。谷穗子沉甸甸的,深深弯下脖颈,垂向青青黄黄的叶子底下,谦逊得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抱着爸爸妈妈的一条袖子,竭尽全力要躲到身子后面去。谷穗子很长,哪一个都超过了半尺,疙疙瘩瘩马缰绳一样粗,密密麻麻的谷粒子,少说也得几百粒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人一年的辛苦,终于要见到收成了。
   粟,就是谷子,脱了壳(谷糠)就是小米,是我国北方秋季主要粮食作物,小米也是北方人主要口粮。小米营养丰富,小米稀饭也一直占据着北方人家的餐桌,时至今日,早饭、晚饭必备一碗小米粥,北方人就叫这碗粥为“饭”,吃饭就是吃一碗小米粥。原来农村妇女坐月子,主要靠小米稠饭,就是把小米粥熬到粘粘的、浆浆的那种,熬出了小米的精魂,盛上一碗,撒上一把芝麻盐,就着四五个鸡蛋吃。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北方打过长江去,武器装备只是步枪,粮食供应只有小米,被称作“小米加步枪”,硬是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加大炮”,建立了新中国。
   谷子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原一带就已经广泛种植。黄河流域是封建政权统治最长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大都集中在北方,因而,当时官员的俸禄便以谷物为分配计量标准,被称作粟秩。于是,汉代“三千石”“两千石”的大官僚就出现了。我不知道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里的“米”是不是小米,反正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里,曾说过“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瓶无储粟”也就是说,盛粮食的器物里,没有储藏的粮食。这个“粟”就代表所有的粮食,是粮食的代名词。秦时李斯《谏逐客书》也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也是把“粟”当粮食的泛称了。由于谷粒子很小,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宋代苏轼《赤壁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沧海一粟,以沧海的广大衬个人的渺小,一大一小,对比强烈。再有,谷子聚集起一堆,那可得不小的数目,因而又可代表众多,唐朝杜牧《阿房宫赋》里的句子“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等,就是这个意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爱惜粮食教育,大都从这首诗开始。但我要说这首诗还有一姊妹篇,估计知道的人就不一定能有多少了。唐代诗人李绅曾创作过两首五言古诗,题为“悯农”,我们熟知的“锄禾日当午”一篇是其中的第二首,我们可以从平白如话的诗句里,了解农人头顶烈日,汗珠子摔八瓣,辛勤耕作的劳苦。另外一首《悯农》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实,这首诗我们也应该熟悉,尤其是前两句,丰收在望的景象通过对比手法更加显而易见,人们大都可以从中品尝出春种秋收的辛苦与喜悦,也可以体验投入与产出的因果报应,但最能震撼人心的,应该是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以说,诗歌第一二句就已经预示着丰收了,谁知,第三句又进一步去铺垫,四海之内,荒地都变了良田,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几乎已在眼前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振聋发聩,不仅一下子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重点问题凸显出来了。——勤劳的农人用他们辛劳的双手收获了丰收,而他们最终却落得个两手空空,惨遭饿死命运,这应该是怎样的一出人间悲剧呀!这样的结句,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寻找,去思索。
   秋天到了,高粱红了,谷子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快到滹沱河去看看吧。

共 18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本篇散文,深为作者的文学功底叹服。说高粱红了,谷子熟了,引经据典,加深了读者对这两种农作物的了解。十年前滹沱河干涸,白沙翻浪,周边居民挖沙取用,形成大大小小的沙坑。后来人们把母亲河填平,先种花成花海,后来变成良田,播种高粱,到了秋天火红满天,入眼是美景,高粱脱粒又成了人们的裹腹之物,秸秆可做帘子、炕席等物品;栗就是北方人常吃的小米,它营养丰富,人们喜欢把它做成粘稠的米粥喝,尤其是女人坐月子,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补品…两种农作物在干涸的滹沱河安家,栗在古诗里留下重墨,在今人的眼中是有营养的谷物。作者好文采,两种农作物在笔下熠熠生辉,让干涸的母亲河变得更加有魅力!强烈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1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10-09 20:17:16
  我这里也常吃小米,不过,小米太贵,常把它熬成粥喝,或者把它和大米掺在一起蒸成二米饭吃。
回复1 楼        文友:荷锄叟        2024-10-09 22:22:31
  黄河流域多,原先产量低,现在新品种层出不穷,又开始重视了。二米饭我知道,好像是蒸的。谢谢!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10-09 20:20:48
  高粱米也是东北人爱吃的,用高粱秸秆编成炕席铺炕用。我也是服气了,高粱分两种,一种是不黏的,蒸出来十分发散,吃着不好加,后来我加了大黄米做就好多了。黏高粱米蒸出来更好吃。
回复2 楼        文友:荷锄叟        2024-10-09 22:23:36
  我们这里不吃高粱米,主要做酿酒的原料。
3 楼        文友:荷锄叟        2024-10-09 22:20:48
  江南柳烟辛苦了!你的编按概括性强,又突出了重点。谢谢了!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4 楼        文友:刘昊        2024-10-09 22:48:17
  一片佳作,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回复4 楼        文友:荷锄叟        2024-10-10 09:43:03
  我们都是农村人,对土地、粮食作物有天然的亲切感。谢谢了!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10-14 07:52:42
  高粱红了,谷子熟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5 楼        文友:荷锄叟        2024-10-14 14:57:40
  秋天到了,丰收在望。谢谢彩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