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山娃的乡村生活(小说)
山娃在沙地里探了探头,从斗笠下露出一张纯朴而黝黑的脸。他望了望这日头,那日头瞪着一双炙热的眼正狠狠地盯着他,仿佛要榨干他身上的水分。山娃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又低下头,一锄一锄地拍着那被翻起既新鲜而又坚硬的土块。
这块沙地的面积大约有二分多,斜斜歪歪地躺着,像一块尿布一样铺在山头上。山娃已经忙活了一上午,很快就能整理完。他把土拍匀细,想在这块沙地上种满红薯苗,这样到时家里养的那两头猪就能指望上了。五月的天气真的很热,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地面,似乎要将这山头都烤熟。山娃扯了扯挂在脖子上的那条有些发黑的抹布又抹了一把汗水,他看了看那剩余不多的面积,脸上露出了微笑。
就在这时,山那头一朵乌云飘来。云层乌黑乌黑的,像似要下一场大雨。下吧!下吧!田里的水都快干了。山娃巴不得来一场及时雨,好将那开裂的土地的缝隙填补上。不然再这么晒下去,今年的收成又黄了。
“山娃!快回家,要下雨了。”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正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在山路上。他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胳肢窝还夹着一张给山娃准备用的蓑衣在山那头大声地喊道。正忙碌的山娃好像听到有人在喊他,急忙回过头望去。这时,冷不丁一滴豆大的雨点“砰”地砸在他脸上,发出一声脆响。他望了望天,乌云已经快要飘到头上了,那架势黑得有些让人害怕。没一会儿,乌云已经遮住了天空的大半边脸,远处已经开始下起了哗哗的大雨。
“山娃,快回家,下雨了。”老人焦急地大喊,生怕山娃听不到。
山娃舔了舔被雨水溅湿的嘴唇,这才看到给他送蓑衣来的老人,急忙挥手喊:“爷!路不好走,你别来。”
“山娃!快回家。”老人依然走在山路上,没有听见山娃的叫喊声。
见老人没有停下,山娃急忙扛起锄头,丢下没有挖完的地,拼命朝他跑去。斜坡村的山路不好走,坑坑洼洼,沟沟坎坎,像一条蛇一样蜿蜒盘绕。山娃跑了十几分钟,才跑到老人的跟前。
“爷,你怎么来了。”山娃喘着粗气,心疼地说道。
“要下雨了,爷怕你淋着。”说完,老人颤颤微微地将蓑衣从胳肢窝取下递给山娃。
“爷,你对我太好了。”山娃眼眶一红,急忙接过蓑衣披在身上。
“娃,累不累?”老人关心地问道。
“爷,不累。以后这种情况你就不要来了,这路不好走,小心摔着。”
“走,咱爷俩回家。”老人腾出一只手,拉在山娃的手臂上。
“爷,我背你,这样走得快点。”山娃蹲下身,想让老人趴到背上。
“爷能走,不用背爷,你忙了一上午,累倒了。”老人心疼山娃,不想让他背。
“爷,我不累,你快趴上来,雨越下越大了。”山娃催促道。
“好,那爷趴了。”老人将小烟杆放进口袋里,趴在了山娃的背上。
“爷,小时候你背我,现在换我来背你了。”说完,山娃背起老人大步向家走去。
这时大雨终于哗哗地落了下来,将四周变成一片朦胧。山娃看了看这大雨,又看了看山腰上自家的那两丘田,满意地笑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地,这一老一少也消失在雨雾里。
老人叫刘德根,和山娃并没有血源关系,山娃是1983年老人六十多岁时在山里捡的一个弃婴。当时,那弃婴就躺在一张破旧的襁褓中,饿得哇哇大哭。老人刘德根心善,不想这生命就这样消失在荒山野岭里被野兽吃掉。于是抱起他回了家。
回到家,老人刘德根将剩余不多的大米熬成米汤,一小勺一小勺地喂着这襁褓中的婴儿。婴儿很乖巧,吧唧着一张小嘴,吃得很欢快。婴儿估计是饿极了,一整碗都被他吃得干干净净。婴儿吃完,碗中还黏着一层米糊,老人刘德根舍不得地又将碗底舔食了一遍才放下。为了给婴儿增加营养,老人刘德根总是厚着脸皮在村里四处借奶。好在村里人都很朴实,谁家妇女有奶的碰到老人刘德根上门,都会给孩子奶上几口。再说村里刘德根老人的人缘很好,年轻时帮过大伙不少忙。现在他年纪大了,村里能帮衬一把是一把。
不知不觉,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了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长大后的小伙子人很好,天生一副热心肠,但凡谁家要有个忙需要帮的,他都义不容辞,上手就干。大家见孩子懂事乖巧,谁家有穿不下的衣服,都会接济一下。住得近的邻居,家里杀鸡宰羊的,也会叫上他们爷俩一起去吃。
山娃由于是山里捡的,所以取名“山娃”。老人刘德根无儿无女,便把山娃当儿子又当孙子,对他百般疼爱。就这样,日子如流水般平静地过着,山娃在地里农忙,老人在家煮饭喂养牲畜。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也充满了温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山娃很孝顺,一有好吃的总会先紧着老人刘德根吃,自己则在旁边看着。老人刘德根牙口不好,山娃就将饭和菜炖得烂烂的,方便老人咀嚼。
2006年,村里来了一位沿海的企业家,看中了一片山头,说要承包下来,在这里投资建厂,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听到企业家这么一说,村民们都沸腾了,指望着能借此机会改善生活。山娃也不例外,他想着如果能在厂里找到一份事情做,能多挣些钱,也能让老人刘德根日子过得好些。
然而,建厂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包括山娃和老人辛苦开垦的那片地。老人心里有些不舍,那片土地承载着他太多的回忆和汗水。村里其它家也是一样,土地被占得多的就觉得自己吃了亏,纷纷在那里闹意见,阻碍工厂的施工进度。为了能带个头,让工厂建起来,山娃劝老人刘德根说:“爷,这是个好机会,咱们得支持,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见山娃都这样说,老人刘德根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有了山娃的开头,在村长的协调下,其它村民也不再有什么意见,纷纷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土地被承包后,山娃也如愿进入了工厂里工作。在工厂里,山娃勤劳肯干,很快就得到了厂长的赏识。当山娃领回第一个月工资放在老人刘德根面前时,老人笑得露出了那难得一见的稀缺牙齿。
“娃,你有出息了,长本事了。”老人刘德根为山娃感到很高兴。
“爷,以后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明年我给你买一个大彩电回来,让您老也看看电视。”
“娃,什么是电视?”
“电视就是在里边能看到许多小人,就跟皮影戏一样。”
“娃,这得浪费多少钱,不要买,爷老都老了,这辈子也知足了。”老人刘德根用小木棍掏了掏烟锅里的烟屎,语重心长地说道。
“爷,放心,咱有钱,不缺那三瓜两枣。还有,等放假了,我给您老去集市上买副好点的老花镜,让您看得更清楚点。”
“娃,有心了。但钱还是要省着点,以后怕你用得着。”
“放心,爷,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山娃信心满满。
然而两年后的一天,工厂却传出投资人赌博输了一大笔钱的消息。很快,工厂的资金链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彻底停摆。工厂停摆,村民们闹得不可开胶。土地承包出去了,现在就算想收回来也种不了粮食。最关键的是,工厂还拖欠着村民们的工资没给,全都堵在厂长的办公室里,要求讨个公道。厂长没办法,只能将工厂的机器设备全变卖了,拿回的钱偿还了欠下村民们的工资。
失去工作的山娃心情很低落,回到家中不敢面对老人。老人看出了他的异样,问:“娃,咋啦,怎么闷闷不乐?”
“爷,工厂倒闭了。”山娃低着头,将柴火拼命往炉火里塞。
“娃,没事,咱再找别的出路。”老人将手中的烟锅磕了磕,又装了一袋。
经过与老人刘德根合计,山娃决定自己创业。说干就干,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买了一些小鸡苗,准备在山里养鸡。他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着那些小鸡。看着这些小鸡欢快地啄着地上的鸡饲料,山娃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一天,山娃像往常一样去鸡舍,却发现小鸡死了一大半。他瞬间慌了神,赶忙将状态不好的小鸡分开,用竹笼分别罩住。那些死掉的小鸡,山娃也挖了个坑埋在土里。接下来,就是怎么治好剩下的这些小鸡,让它们尽快康复。通常山里的鸡生病了,村民们都是用草药将鸡治好。山娃有样学样,采来草药给小鸡灌喂。然而这次鸡瘟很厉害,小鸡们没能活下来,全部死在了竹笼里。这次山娃损失很大,积蓄几乎全赔在了里边。
山娃回到家,老人刘德根看他一脸绝望,急忙安慰道:“娃,别灰心,咱们从头再来。”
“爷,我不甘心。”山娃咬了咬嘴唇。
就在山娃陷入困境的时候,村里一位长辈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山娃,咱们村后面那片山林不错,你可以试试养蜂。”山娃听了,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出路。
决定好后,山娃开始四处请教养蜂的知识。为了学到养蜂技术,他没少被蜜蜂蜇得满脸是包,脸肿得跟猪头一样。好在养蜂师傅很有耐心地教,没多久,山娃很快就学会了养蜂技术。养蜂需要用到蜂箱,他就自己做。山里到处都是木头,山娃一根树木一根树木地砍回来,又借来木匠的工具,一个蜂箱一个蜂箱地做。山娃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做好了一百个蜂箱。有了蜂箱就差蜂苗了,这是一笔大的投入。
为了买蜂苗,山娃去信用社贷了一笔款,进了几十箱蜂苗回来。他将蜂苗一箱一箱地背到山背上,再一箱箱地放好。养蜂想要让蜂群壮大,就得给蜂群分家。每年春季,是蜂群分家的最高峰。新的蜂王出现后,都会离开原来的巢穴另起新家。这个时候就需要山娃大显身手,将蜂群一分为二。好在山娃吃得起苦,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蜂群越壮越大,发展到了几百箱。而且每年,山娃都能卖出许多蜂蜜。刚开始,山娃只是在乡里卖,可随着蜂蜜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将目光盯向城里。于是,山娃在城里寻找了一个合作的代理商,将蜂蜜放在他那卖,一起分成。山娃的蜂蜜品质好,很受城里人喜欢。大家纷纷购买,销量也越来越大。
然就在山娃的养蜂事业渐渐有了起色的时候,老人刘德根却突然病倒了。山娃急忙带着老人刘德根去县城医院看病。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说老人头部有血栓块,要动手术疏通。山娃没有犹豫,他把所有卖蜂蜜的钱都拿来给老人治病。
医院里,山娃对老人刘德根说:“爷,您一定要好起来,山娃不能没有您。”
“娃,爷老了,不要花那冤枉钱,别为了爷的事影响了你的事业。”老人虚弱地笑了笑,说道。
“爷,钱的事你别担心,您比什么都重要。”山娃抹去眼角的泪,坚定地说。
“娃,苦了你。”
“爷,不苦,山娃的命都是您给的,以后就让山娃好好孝敬您。”
看着这么孝顺的山娃,老人眼角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山娃的陪伴下,老人刘德根的手术非常成功。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后,老人刘德根便可出院回家静养。三娃拿了许多药,就带着老人刘德根回了斜坡村。
幸运的是,山娃的蜂蜜得到了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青睐。连锁超市还派了代表来和他洽谈,观看了养蜂场的具体情况。经过实地考察,连锁超市愿意长期采购山娃的蜂蜜,前提条件是蜂蜜必须一直保持现在的质量。很快,山娃和超市代表签了合同,一锤定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老人的身体渐渐康复,又能生龙活虎地在村里与那些老人谈天说地。山娃的养蜂事业也越做越大,他不仅在村里盖了新房,还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养蜂致富。由于山娃有销售渠道,村民们养蜂采割出来的蜂蜜,全部由他统一收购,再卖到超市里。渐渐的,村民们也富裕了起来,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一年一聚的“百家饭”里,村长刘德胜站在席间对着山娃说:“山娃,你真是咱们村的福星啊。”
“德胜叔言重了,这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
“山娃,我代表村委感谢你。”说完,村长刘德胜伸出手,紧紧地握着山娃。
“德胜叔,小时候我还是吃百家奶长大的呢,以后咱们一起努力,让村子越过越好。”
“好好好!村里以后就靠你了。”村长刘德胜哈哈大笑道。
旁边的刘德根老人看着山娃这么受器重,眼中满是自豪和欣慰。他摸着山娃的手说:“娃,你长大了,出息了。”
山娃屈身一跪,含着眼泪说:“爷,这一切都是您给的,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山娃。”
山娃连磕了三个响头,感恩老人给予他的第二次生命。老人急忙将他扶起,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将他拥入怀中。村民见山娃如此有孝心,纷纷落下眼泪。
“娃,爷这一生就算进了棺材也值了。”老人刘德根松开山娃,拿起桌上的酒喝了一口,高兴地说道。
“爷,你放心,您就是山娃的再生父母,以后山娃会好好孝敬您的。”
“好好好!爷知道山娃心疼爷。”
酒席吃得很热闹,大家在一起猜拳行令,碰杯喝酒。小孩们则在席间穿来穿去,调皮得很。那些妇女们忙完后,也都坐了下来一起喝酒吃菜。
山娃对村民们都很好,逢年过节都会给家家户户买上礼物,送到他们的家里。每次村民们见到山娃路过,都会拉上他进屋喝上几杯。
终于,斜坡在山娃的带领下,村子越变越美,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而山娃和老人的故事,也成为了村子里最动人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