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根(随笔)
国人初识,问的最多的便是:“你贵姓?”“哪里人氏?”如果巧遇同乡同姓,更会刨根问底:“看看我们是不是同根同系?”这里的根,是指血脉之根。
根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树木的生命线,是植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生命的源泉,同样是中国文化不可缺无的符号。根的哲学意义非常深远,在人生中,根象征着基础,只有根基稳固,人生的大树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古人云:“树无根不长,人无根不立。”
前不久,回老家处理父母的后事儿,使我对根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故乡
故乡指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是血脉根植的所在。故乡是游子的根,故乡是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故乡是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的第一故乡在中原豫州,它坐落在湍水之滨。
父亲早年在这里读过私塾,青年时为了追求更多知识,奔赴开封(当时省会)求学。在学校深受身为教师的共产党员的鼓动,淮海战役中参加了解放军,随后随军南下湖南,建国后参加了广西十万大山剿匪。剿匪胜利后,部队移防广东湛江,担负起北部湾海防和建设任务,我也降生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如同蒲公英絮伴随着部队漂浮在两广大地上。
父亲转业后,我又随家迁到了淮河之滨,在大别山下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这里也被我称为第二故乡。
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告别生活过的那些土地,那些乡音和乡情都会牢牢根植于脑海里。这些地方的一草一木都承载了我童年、少年、青年的欢乐与梦想,对我而言,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故乡的味道。田间小路、古老房屋、村头大树都是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故乡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美好,记忆的每一个片段像根一般深深地扎在我的脑海里。故乡,它们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驿站,给予我力量,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精神振奋,越走越远。
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尽管故乡留下的慢慢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片段,它们仍然是那样深刻,不可磨灭。
怀念故乡,我时常念叨:“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两代人的缺失
故乡是根的所在,那里住着我的前辈,是最让儿女牵挂的地方。如今步入花甲之年,回顾走过的行程,悠悠岁月里,我和父亲两代人都遇到过终身的遗憾,没能做到“忠孝”两全。
记得五、六岁时看过一出京剧《岳母刺字》,说的是宋元帅宗泽出征之时病重,将帅印交给岳飞代管,不久其吐血而死。杜充却领皇帝之命代挂帅印,结果使战事一败涂地。岳飞心情郁闷,私自离开军队回家探母,岳母为了国家大业敦促岳飞回营抗金,并在其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字,告诉他要时刻以国事为重,精忠报国。
忠与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观。为国尽忠,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和责任担当;为老尽孝,是每位后人的应尽义务。
父亲生于动荡的年代,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系于一线。他们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事业中,奔赴战场,为了国家的和平,人民的幸福,不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杀敌。建国后,又一心铺在建设国家的事业上,忠心报国。然而,这份忠诚的背后,却不得不舍弃家中的父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父亲脱下戎装,转业回到地方,当时的政策是服从军委统一安排,不能回原籍。“哪里需要哪里去”再现共产党员的本色,父亲被安排在离家数百里外的另一个地区工作,距离虽然相对过去近了,可是仍然无法守在父母身边尽孝,无法为他们端茶送水、嘘寒问暖,不能陪伴老人度过最后的晚年,直至两位老人逝去。
时光流转,作为儿子的我同样面临这道难题,在忠孝两字上面临抉择。我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是也见证了国家由困难走向繁荣的过程,其间我经历过上山下乡当知青、参军扛枪保边疆、打击犯罪执法为民等许多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又服从组织调动,再次南下,远离父母、远离第二故乡,其后的几十年间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同样在父母日益苍老的时候不能给他们以陪伴和照顾。每逢佳节,听到空中飘响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我喜欢默默地伴唱着这首歌思念父母,怀念故乡。我也喜欢那首《把根留住》。
其实,父子两代人的这种缺失,并非我们的过错,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的含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虽然我们在孝道上有所欠缺,但面对奉献和付出,我们无怨无悔。
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那些为了国家尽忠而难以尽孝的人们。他们的选择,是一种伟大的牺牲,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了国家的安稳富强,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努力奋斗。
三、弥补缺失
父亲在世之时,为了弥补孝道的缺失,曾专程返乡看望了爷奶的墓地,并嘱咐儿女百年之后将他的骨灰一定要埋葬在爷奶的身边,以告慰两位老人,实现“落叶归根”,尽忠尽孝。
按照父亲的遗愿,我和妹妹做到了,也算是我们尽了一份孝。
安葬了父母的遗骨,我背靠着故乡的大树拾起了支离破碎的记忆。童年爷爷奶奶留下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经济出现暂时困难,部队为减轻国家压力,号召家属回乡支援农村建设,我随母亲回到了故乡,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幼年。
我的印象里,爷爷个头不高,但他的肩膀却是如此宽厚而坚实,仿佛能撑起整个世界。家里距离集镇很近,爷爷常常肩扛着我去集上小坐。小小的我坐爷爷的肩上,视野格外开阔,街边的热闹景象尽收眼底。人群熙熙攘攘,店铺琳琅满目,爷爷带着我穿梭其中,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那一份温暖与安心,至今仍萦绕在心头。
爷爷还常常带着我来到绿树成荫的河边放羊,我跟在爷爷身后,看着羊儿们欢快地吃草,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一次爷爷有事儿需要回家一趟,让我看着羊。爷爷刚走不久,那母羊躺在地下直打滚,见状我吓得赶紧一路小跑回家告诉爷爷。爷爷来到河滩,急忙从不远处抱来一些麦草铺在母羊身下,不一会儿,一只小羊“咩咩”诞生,爷爷高兴得连声大笑。那蓝天白云下的纯真岁月,成为了心底最珍贵的宝藏。
奶奶的纺车也在记忆中不停转动。
奶奶一米七的身材却裹着一双小脚,极不协调。奶奶是个闲不住的勤劳妇女,白天忙完生产队的活,夜晚还会摇起那台古老的纺车纺线织布,每天夜里“吱呀吱呀”的声音就像催眠曲哄着我入睡,又让我在睡梦中惊醒,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油灯下奶奶坐在纺车前,双手熟练地操作着,一团团棉花在她的手中变成了细长的棉线,变成了一米米的粗布。
奶奶身上有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勤劳,“文革”期间到广西探望我们,她也总是找些工作来干。当时广西正处在抗美援越的前线,许多援越物资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后送往越南。奶奶每天从粮库背些黄豆回家,挑选出饱满无暇的黄豆再送回粮库,不辞辛苦为抗美援越做义务工作。
故乡肥大的棉虫也让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段日子,白天跟随母亲到生产队地里干活,看着队里棉花、玉米枝条上蠕动的肥大绿色虫子,心中既有些害怕又充满了好奇。
如今,爷爷和奶奶都已离去,爸妈也追寻他们而去,但他们留下的回忆却永远不会褪色。那些美好的瞬间,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心间。追思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再次感受到了爷爷的关爱和奶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付出,爹妈的爱。
四、根的变化
憨笑的爷爷、小脚的奶奶,低矮的草房,昏暗的油灯,湍急的河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如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已埋在根的土地上,他们留给我的回忆永远不会褪色。
如今,昔日低矮的草房变成了拔地而起的楼房,沙土的乡间小道铺上了平坦的水泥,南阳黄牛卸去了肩上的犁耙,驾车的马儿退去了背上的车辕,穿梭的电单车搭着欢笑的人们,清澈见底的湍河飞架起坚固的桥梁,这一切都印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不过,在我的心中,那低矮的草房、湍急的河流、雪白的小羊永远有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过去岁月的象征,是我追思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