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可否常蒸馒头(赏析) ——《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赏析
2021年年末,正值大雪寒冬,北风正劲,我钻在被窝里,浑身慵懒状,脚下是暖和的火炉,读着一篇题为《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文章。这篇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后被《读者》2021年3月刊转载。读着读着,腰杆慢慢挺直,目不转眼,正襟危坐。
此文作者张月、糖槭,实话说,不认识这这两位作家,不知他们著名否。读了文章之后,我却有兴趣了解,拿出手机,通过百度查询:张月,同名同姓太多,无法得知;糖槭,一种树名,树型典雅而雄伟,同样无法得知。他们默默无闻,却不知疲倦地在写作的土地上耕耘。之所以用“不知疲倦”四字,是以常理推之。毕竟如此高超的写作技巧,文章能够登上《读者》杂志,绝非等闲之辈,要么是天才人物,要么是写作多年,定是笔耕不辍。
此篇文章,题目画龙点睛,格外吸引读者。虽不具诗意,没有任何修辞,只是简单的一句大白话,但天底下又有哪个女人叫“喂”呢,除了歧视,还是歧视。面对如此不受人待见的名字,我们是不是很想探究背后的原因,追寻背后的故事呢?
文章主要内容由此展开,从“喂”出发,引出主人公遭人拐卖的故事,强调思乡的情感,导入寻亲的旅程,逐渐打造寻亲的阶梯,步步为营,最终找到亲人回家团圆,却无法长久居家,隐藏着无限的哀愁,激发读者的共鸣,暗喻拐卖带给人的巨大伤害,不是找到亲人就可以抹平的?正如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儿子,与儿子认亲,儿子却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文章荡气回肠,又让人唏嘘,产生没有边际的感慨,思考故事背后的各种因素,真正达到文尽意不尽、词穷意不穷的韵味。
这是无数拐卖故事的缩影,主人公“德良”是不幸的,遭人拐卖,逃亡被打,丈夫去世,无法交流,遭人排挤,受人歧视,寻亲路漫漫,归家却不得居家;“德良”又是幸运的,有一个孝顺理解她的女儿,有一群善良同胞的不懈努力,有一个可以短暂回归的家,至少她以后的人生有了念想,有了些许盼头,被拐的阴影得以一定程度的弥补……可是多少个“德良”只有不幸,没有幸运,他们的人生又将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只有深深地怨恨人贩子的可恶,愿人生顺畅,世间无拐,人人生而幸福,笑着到老。
文章虽是散文形式,但作者深谙小说的写作技巧,如同大文豪班固一般,《汉书》里的《李陵传》,一次次给出李陵希望,一次次又掐掉李陵的幻想,让人欲罢不能,不读完绝不罢休。唯一不同的就是李陵最终被俘、亲人被杀、客死漠北,留给他的只有泪水;而“德良”却找到了曾经的家,见到了健在的父母,与亲人团圆,“青年被拐老大回”,终究可回,带着圆满的味道。
文章语言朴素,并没有太多的修辞,更多的是真实的叙述,加以适量的描写,还有少许的议论,却格外震撼人心。一切皆因真实,皆因感动人心的细节,诸如德良被拐卖的路上被人打得耳朵出血、牙齿掉了好几颗;德良见到瀑布时的反应:“从这里上坡,就能到达‘哒喂’”;德良到家后的忙碌——打扫屋子,给父母做饭,给父亲洗脏污的外套和裤子……由此可见,散文化的优美语言,各类修辞的轮番上场,名人名言的排比推进,都不是叙事的重要法宝。真正的好文章靠的是真实的生活,靠的是细节的描写,靠的是情感的共鸣,才能产生“三月绕梁”的韵味。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简短有力,概括性强。这非常值得读者学习,这也是长文章的必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就采取了“一二三四”“小标题”“空行”等形式分层,或许这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如果是初学者,不妨试用;如果是高超者,肯定常用。
再读文章,已是今年六月,时值初夏,窗外雨水连绵,苍山翠树,我掩卷沉思,依然心潮澎湃,这个面容憔悴、眼窝深陷、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女人一次次出现在眼前,让人想起她归家又离家时,冷静地告诉邻居:“我先回去带孩子,等过年了,蒸好馒头又回来。”这馒头可否常蒸,可否不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