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家乡(散文)

精品 【东篱】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家乡(散文)


作者:我是塞翁 布衣,16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2发表时间:2024-10-13 07:08:00

我的家乡庚唐,是东至县胜利镇的一个自然村落。
   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两篇拙文写到过她。之所以这篇小文再次写及,是因为我的内心实在无法放下庚唐——她就住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她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奶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唐氏子孙。
  
   一
   小时候,我家住在村南,四开间的茅草房,坐北朝南,呈“一”字形排开,我们习惯性地称呼它为草屋。在草屋的后面,是一方池塘;在池塘四周较为宽阔的埂上,生产队种植着清一色的柳树。近观就好像有万千条绿色丝带在春风的吹拂下,在向来来往往的人们频频招手致意。多么像我淳朴的乡亲们,我对乡亲的认识就是拿柳风来比喻的,他们是会给人带来春风的。
   依稀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从潘姓赤脚医生那里打完针回到家,父亲将我揽在怀里,母亲赶紧给我脑袋上扎上一条蓝色老布手巾(这种手巾是经过土法染过色的)。父亲松开手,我独自来到屋后,走到一棵离塘埂稍微远一点的柳树边,抬头仰视着这棵看上去高大且粗壮的柳树。本来脑袋就有点晕晕的,我却还围着这棵柳树转圈圈。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充满着对童年的无限回忆,温馨无比。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方池塘被用土填平了,塘埂上的柳树也被砍伐殆尽。
   在我十岁多的时候,我家在村北新盖了四合屋,家也随之搬到了村北。那时,草屋虽没有为秋风所破,但在母亲、父亲相继过世后,兄嫂们都忙于彼此的生计,由于缺乏管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后那两年,草屋已是墙圮屋塌,不见了踪影。现在,那方池塘和草屋,它们都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我也早已人过中年。
   有些东西迟早是会消失的,有些东西一定会在心中刻痕的,老家的老屋,老家的柳树,还留在记忆里,那些故事还在影响着我。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老房子,那些柳树,是老家庚唐历史的最后章节。我没有赶上庚唐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但遇到了一个充满温情,有着浓浓乡愁的庚唐。我无法忘记和抹去庚唐的尾章。
  
   二
   十多岁的时候,我才知道,庚唐村有四口供人们吃水用的水井。其中有三口外观近似圆形,直径都约在4米左右。在供人们挑水的那一方井沿,是用平整的条石从井底垒上来的一级又一级的台阶,一直通到井囗。雨水多的季节,遇上下大雨的天气,不方便去井里挑水的人们,遂将水桶放在屋檐下接那种从瓦沟里流淌下来的“无根”之水。那种或晴或阴的天气下,要用水,大人们都会上井里去挑;遇上农忙季节,大人们没空的时候,就会由两个半大孩子去抬水回来吃。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按照家乡的风俗,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家家户户在吃年夜饭前,都会事先将家里的水缸挑满——大年初一是不能去井里挑水的。一来,这农民们一年忙到头,初一也该歇歇脚,松松肩,甩甩手了;二来,这些井龙王们一年到头为百姓们照看着这井里的饮用水,在大年初一也该缓缓乏了。到了初二早上,最先去井里挑水的人家,会事先带上一挂小鞭炮,到了井边,劈里啪拉一阵炸,也算是向井龙王拜年啦。去得稍晚的第二家再去挑水,就不需要再用鞭炮去“炸”井龙王了。
   大概在2010年前后,家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开始了在辖区内全面实施改水改厕计划,自来水公司便成了饮用水改造计划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着手在各村铺设自来水管道,组建自来水管网,经过多年的铺设和改造,饮用自来水基本做到了户户通。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隔三差五地就会停水,弄得用户们是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却少见有些微的改观。不过,村中的四口水井,因为多年来弃置不用,有一口井中已经水草丛生,淤泥堆积,甚至还有使用完了的农药瓶子散落其间。早已不复当年清如许的模样,井龙王恐怕都早已因渎职而丢官了。
   水井是乡愁,水管关系生活,由水井到水管,这是一步跨越,我回乡遇到乡亲们说起这个事,我告诉他们,一定会好起来的。一下子变好,这是愿望,好事多磨,也是值得期待的。
  
   三
   一两百年乃至更久以前,村子的模样我是无从知晓的,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往后的大致情形,我还是能够约略记得一些的。那个时候的庚唐村跟现在还有较早前一样,主要分成“上屋”、“下屋”及“西边”三部分,这是村里人对村子里相应的三个部分的俗称。但那一时期村子的占地面积大概比现在要小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在我小的时候,村中多零星散布着一些古树。只不过,我大多叫不上来学名。现在,我在心里粗略地数了一下,那时候村中的古树数量大概在十五棵左右。比我年岁稍长一些的,或者是我的长辈们,他们见到的当更多一些。
   那些古树多生长在村子的外围,相对来讲,人迹罕至一些,人们的活动对它们的影响就要小一些。不像人们房前屋后栽的树,等到稍大一些,就会被砍掉用来打制桌椅板凳还有农具什么的。而这些古树站得高、看得远,就像村子的守护神一样,时刻守护着村庄,荫蔽着庄子里的人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庚唐村也在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努力向前。村子向南,主要是向北在扩大。原先低矮老旧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但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古树保护意识,以至于如今村中尚存活于世的古树已廖廖无几。
   人是有生命力的动物,必须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就像是一盏灯,无私地照亮了别人,也让别人发现了自己,同时也在消耗着自己。
   一个村庄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力。流经村中的小河、溪流是村子流淌的血液,道路是村子的脉络,植被是村子的皮肤,而人们的精神风貌则是一个村子飘扬的旗帜。
   打我记事起,就目睹或耳闻过村中一些年尊辈长的老人,似暮秋树上的枯叶,纷纷扬扬地飘落。渐渐地,我知道那是人们中的某些个体被时光永远地留在了过去的岁月里。正所谓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村子总是会被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新的生命一代又一代地崛起;老房子没有了,换之以崭新的楼房。水井没有了不老的容颜,古树也愈发地少了,树叶黄了又绿……给人的感觉,村子每天都是“新”的。
  
   四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总想在家乡那片土地上,去探寻一辈又一辈唐氏子孙生命的印记,阅读他们用生命书就的华章。
   1360年,常遇春(元末红巾军名将,明朝开国将领)与徐达(朱元璋麾下名将)在九华山伏击了陈友谅的军队,斩首万余级,生俘三千。此时的贵池战事频仍,乃干戈扰攘之地。元顺帝至正年间,随着族人从休宁迁来贵池西乡的胜任、胜佐两兄弟,不得已再次背井离乡,从长江南岸一路西行,来到东邑(时东流县,今东至县)。胜任择皖江高赛等湖(古地名,东至县大渡口镇境内,连接长江)之南、朱家北荫、石亭之右的官庄坂为宜家之地(官庄坂原为朱氏大户府邸,后因败落,村民不知所踪),从此定居下来,开枝散叶至今,已历660余年,繁衍二十余代。(而胜佐当时在东流县维新乡陶荊嘴,今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村中垅唐定居。)后来族人不知在何年月将官庄坂更名为庚唐,亦称庚口唐。当时官庄坂有一座地标性建筑——石亭(后被毁,仅留亭顶保存完好),时人在村庄易名时,便加入了石亭二字,全称为石亭唐氏。这是村子的大致来历,不只我从不敢忘记,村子里的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
   当然,庚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据传,庚唐(原名官庄坂)还有“建城设县”的传说。不知在哪朝哪代,亦不知是哪府哪县,官府欲在庚唐(官庄坂)建立县城。在村东一里许的“击鼓楼”设立鼓楼,逢更击鼓报时;在村西一里地的“印墩”建一座名叫香菊亭的歇脚凉亭,供行人休息,另建舍存放大印;在村子东北两里地的“仓阁”建设粮仓,储存粮食,分为“前仓”和“后仓”;一里地的“新苑”建立后花园,供人休息游玩。在西南约一里地的“前店”设立商铺。为了保境安民,在北边三里许的“烟墩”设立烽火台,族人俗称“烟墩包”;在西北东溪寺旁的“铺岭”设立铁匠铺,打造兵器,护卫城池和百姓。一切皆备,却没有合适的地点建立监狱(犯人易闹事、越狱,笔者推测可能与勘舆有关),因此“建城设县”只得作罢。这些因传说而流传下来的小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可谓是妇孺皆知,且似众星捧月一般,拱卫着庚唐。
   一个村庄,其历史的烟尘从不会散尽,它在岁月的长空里飘飘荡荡;当金色的阳光穿云破雾冲着它照射过来的时候,它还会散发着耀眼迷人的光芒。就像发黄的故纸堆里,依然能够飘逸着油墨的芳香。
   庚唐,从始祖肇始至今的每一天,都刻在我的心中。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与天上的星星比肩,那样家乡就可以时刻注视我,我也会默默注视着家乡,从此相看两不厌。
  

共 34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宛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于我们的记忆深处。东至县胜利镇的庚唐,便是这样一处让唐氏子孙魂牵梦绕的所在。作者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描绘了他的家乡——庚唐。那曾经的草屋、池塘和埂上的柳树,构成了童年时光中最温暖的画面。春风中摇曳的万千绿丝,似乎还在眼前舞动,可那承载着童年欢乐的草屋却已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只留存在记忆的深处。回首往昔,庚唐的历史画卷虽在时间的侵蚀下略显模糊,但那些零星散布的古树,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关于村子的布局,“上屋”“下屋”“西边”这亲切的俗称,蕴含着村民们对这片土地最质朴的认知和情感。庚唐的变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元顺帝至正年间,唐氏族人从休宁迁来贵池西乡,又因战乱西行至东邑,最终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迁徙与坚守,书写了庚唐的起源与开篇。更为迷人的是,庚唐还流传着“建城设县”的美丽传说。从“击鼓楼”的报时鼓声,到“印墩”香菊亭的休憩身影;从“仓阁”充盈的粮仓,到“新苑”怡人的后花园;再从“前店”繁华的商铺,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热闹与繁荣。这些传说,为庚唐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作者对庚唐的爱,深沉而热烈。他愿与天上的星星比肩,只为能与家乡相互注视,永不厌倦。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对根的坚守,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庚唐,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探寻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因为,庚唐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座心灵的灯塔,照亮着唐氏子孙前行的道路。非常好的散文,写的很感人。值得推荐文友品读。感谢投稿东篱,祝你创作愉快!【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3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13 07:08:53
  这篇关于庚唐的散文,深情描绘家乡变迁与传说,充满对根的坚守和文化传承的执着。文风感人,画面温暖,是值得品读的佳作,让人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推荐给文友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3 20:12:26
  感谢龙老师的倾情美编和按语,遥祝老师秋安!生活愉快!编创惬意!
2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13 10:27:42
  道不尽的乡愁,述不完的情怀,文章真情实感,今人动容,好文,学习了,祝老师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3 20:14:58
  感谢老师留墨鼓励!遥祝老师工作愉快!向老师学习,老师可是问鼎过“绝品”的。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3 10:53:01
  这篇散文写得很朴实,情感真挚,写出游子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一个没有历史的村子,是苍白的,有了丰厚的历史,生活在村庄的人就增加了底气。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村庄,永远带着生动,历史是沉淀的,也是活泛的,作者为此感到骄傲,也令我羡慕。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3 20:19:52
  感谢社长老师不辞辛苦为小文润笔,感谢老师的金评!遥握问候老师!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0-13 11:49:41
  老师的文质朴,内容丰满,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那些久远的时光历久弥新。塞翁老师的文越写越好,欣然祝老师在东篱收获更多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3 20:21:47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留评!向老师学习!遥祝老师工作顺利!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13 17:23:43
  可以看得出,塞翁老师是深爱着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寄存着老师的深情。字字含情,字字真!好文,点赞!遥握问侯,谨祝精彩纷呈!
回复5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3 20:23:48
  谢谢湘莉老师的金评和鼓励!遥握问候老师!老师秋安!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13 22:51:46
  满满的乡愁,情深似海。家乡的点滴,儿时的记忆,常常是在骨髓里,不会忘记。欣赏老师的美文,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4 19:55:05
  感谢花草老师留墨点评,遥握问候老师!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14 09:40:53
  文章看到一半,得到启示,得到一句话“坟茔是农村的伤疤”感觉不错。我也写过很多家乡的文章,可以故乡不在了。家乡都是我们取之不尽乳汁,我们用一生歌颂它。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14 19:59:15
  感谢天方老师留字点评,家乡永远有着写不尽的乡愁。遥祝老师秋安!
8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2-09 10:51:29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优秀的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学习之!谢谢社团,谢谢江山!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回复8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2-28 23:15:11
  谢谢老师留墨鼓励!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