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家有蜂窝煤(散文)

精品 【宁静·忆】家有蜂窝煤(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0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1发表时间:2024-10-18 15:44:46
摘要:小姨子的话,说的我一阵惊讶。人家是农民,日子咋过得这么好啊!难怪平日里,她打扮的总是风风雅雅,脸上还写满了春风和幸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上班,一家人生活在单位里。平时生火做饭,及冬日取暖,就开始使用蜂窝煤。
   单位有几分钱一斤的平价无烟煤供应。“贼”一般地去附近地头路脑取点黏土,掺杂在无烟煤里,做出的蜂窝煤球,也就是毛把几分钱的样子,用起来还是挺划算的。
   每年要打(做)一两次蜂窝煤球,每次要打千把几百块。对我这个形销骨立的人来说,是件劳其筋骨的大事。好在我在单位说话尚有一些分量,也相处了几个“狐朋狗友”。星期天打煤球的时候,总会有朋友前来帮忙。说说笑笑之间,活干完了,我倒没觉得怎么劳累。
   老婆是一个只要有人对她好,就把心扒给人的人。因为有人帮忙打煤球,她就忙里忙外地做了一大桌子菜,拿两瓶当地产的“运河香醇”,让大家喝的天昏地暗。
   打煤球是件脏活。活煤泥会把鞋子或裤腿角弄脏不说,最可恨的是,煤球机装煤泥的铁壳子上有一个出气孔,当双手握着煤球机把手,用力踹向煤泥的时候,稍不注意的话,稀溜溜、黑油油的泥浆子,会从那个出气孔里,“刺啦”一声,喷到人的脸上,或干净净、亮闪闪的衣服上。打煤球还是一件担惊受怕的事。明明是蓝盈盈的天,笑眯眯的云,冷不丁的说变就变。于是,打好的煤球,在外面场地上晾晒,夜间是不敢蒙头大睡的。忽而从天上甩下几个雨点子,就会让人鸡飞狗跳地忙乱一阵子。一边把半干不拉湿的煤球苫盖严实,一边又要从掀起苫盖物的一角,一点一点地、小心翼翼地把煤球往房子里搬。来不及搬运的,就惨不忍睹地泡在了雨水里。“狗肚子里盛不了四两香油”,每当此时,我就会哀叹,没做什么坏事,老天为什么这么对待我?大有窦娥喊冤的劲头。
   就这样,热火朝天的、惊心动魄地打煤球的日子过了八年。八年后,老婆随我一起调入到另一个乡镇的另一个单位上班。说来挺奇怪的,这个乡镇的人,烧煤球,却是不自己打煤球的。我奇之,邻居便说,国家放开了煤炭供应,不需要凭票购买,价格也都变成了平价。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送上门的煤球便宜的很,花钱买就是了,谁还自己辛辛苦苦地打煤球啊?呵,不用打煤球,照样有煤球烧,竟有这样的好事!
   二〇〇五年,因单位不景气,我离职去远方的城市闯荡。儿子长大了,也像鸡一样地出去“打食(寻觅食物)”混饭吃。老婆便孤单单的一个人在家生活,孤单单的一个人用蜂窝煤生火做饭吃。
   因为一个人在家,白天还要到承包的门市里忙活生意,基本上一天三顿饭,有两顿饭在门市里吃。有时吃泡面,有时用煎饼卷盐豆、卷咸菜吃。点着的煤球炉子,封闭严实的话,一天到晚,不过烧掉一两块煤球。可是,老婆好说话,又有“嘴里含着饭怕饿死”的秉性,来了卖煤球的商贩,人家三句好话一说,她就忙不迭地买上三百二百块。时间久了,厨房里堆满了煤球,没人居住的空屋子里,也放了上千块的煤球。
   家里住的是职工宿舍,房子建在一片洼地上,因下水道堵塞,暴雨如注的季节,房屋就会进水。进了水,煤球自然就会遭受损失。有一年,我休假回家。发现老婆正在盛煤球的房子里,码放被雨水泡烂后剩余的煤球。她两手黑黑的,额头上也有一片灰,看着怪吓人的。我笑着说:“你一个人在家,买那么多煤球做什么?不是自找麻烦吗?”她说:“俗话说,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受了穷。趁煤球便宜,多买点存放起来。不然的话,以后涨价,后悔就来不及了。再说,卖煤球的人,到门上苦苦哀求,算是成人之美吧,心一软,就多买了一些。反正日子长着呢,今年烧不完,明年接着烧。”
   或许是穷日子过惯了的原因,家里的有些东西,尽管旧了,破了,过时了,她一件都舍不得扔。比方说,床上铺的褥子,孙子小时候在上面尿床留下的“地图”,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清晰可见。至于孩子们穿小了的衣服、鞋袜,及玩坏了的玩具等,更是充斥着家里的角角落落。烧煤球,生炉子,是要用软柴禾及硬木块引燃煤球的。那院子里硬是垛了一大垛,一小垛。刮起风来,垛子上的树叶子,或茅草棵子,一摇一摇的,好看着呢。乡下常年烧柴草的人家,也不过如此。每每因日晒雨淋,柴草受了一些损失,她都心疼的不思茶水。有一年,因院落地坪损毁,需重新修复。柴草实在没地方存放,她才让我告诉哥哥,让他把多余的柴禾拉回去用。可地坪修补好了,还没过上一年半载,家里的柴禾又堆满了。你说这远离田边地头,远离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地方,柴禾是从什么地方捡来的呢?我一直觉得很纳闷。
   话再说回到煤球的事,有那么几年,天气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雨水下的特别多。家里堆放的煤球,尽管把放煤球的地方,垫的高了又高,煤球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空屋子里码放的煤球,受雨水浸泡,倒了两次。厨房里的煤球,也倒了两次。总计煤球损失的数量,达五六百块。损坏了的煤球,有的成了煤泥,有的分裂成了小煤块,还有的成了粉末状。
   小姨子距离我单位的家,仅四五里的路程。因投脾气,赶集上店,绕弯打斜地,都能相互聚一聚。煤球堆倒塌的日子里,我休假在家。小姨子来家里闲聊时,我对她说:“你姐一个人在家,煤球太多了,烧不完,你拉点回去烧。”小姨子说:“姐夫真会开玩笑,俺做饭炒菜用电饭锅,用液化气,冬天取暖用空调,干净,还又卫生。俺早就不烧蜂窝煤了,连煤球炉子也都当废品卖掉了。”小姨子的话,说的我一阵惊讶。人家是农民,日子咋过得这么好啊!难怪平日里,她打扮的总是风风雅雅,脸上还写满了春风和幸福。
   退休了,过着悠悠哉哉的生活。看我没事可做,老婆就让我把损毁的煤球归拢到一起,重新加工成煤球。可是,家里的煤球机子早已不知去向。到邻居家里借,走了一大圈,也没什么结果。儿子听说此事,便通过网购,给我寄来了一个煤球机。并说,打煤球既能废物利用,又能锻炼身体,是好事。
   在儿子的鼓励下,说干就干,我还真想品味一下当年打煤球的滋味呢!老婆确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只见她往损毁的煤球上浇了水以后,不停地用铁锨翻捣、摔打,两刻钟的时间,就把煤泥活的黏黏的、滑滑的、亮亮的。我把沾了水的煤球机,往煤泥上用力一踹、一拧,再拎到稍远的地面上,把控制机子“活塞”的手柄,轻轻地向下一压、把下面的手柄向上一提,一块圆柱型的、闪着亮光的、如蜂巢般的煤球就打好了。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有了时间,加上努力和奋斗,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不是吗?仅一上午的功夫,五六百块煤球,就如同礼兵般地、熠熠生辉地站立在了阳光照射下的院子里。
   儿子是个有心人,恐怕我和老婆冬天受委屈,又给我们寄来了一个便于排出一氧化碳的“憋儿气”碳炉子。因为长期在外打工形成的懒的习惯,我便忽略了憋儿气的存在,进房间就开空调。再加上炒菜时,煤气用的顺手,也冷落了那个小小的蜂窝煤炉。这样一来,家里堆放整齐的蜂窝煤,十天半月也少不了几块。
   是用煤球取暖或炒菜,还是用电或煤气,细算起来,还是用煤球划算。老婆的心思比针尖还细,正因了烧煤球比用电、用气能节省那么一点点的费用,她便时常与我絮絮叨叨,说以前穷的时候,柴禾都拾不上烧的。现在有煤球烧,你还“洋眼”,还嫌费事。你这是忘本,是不会过日子,穷死你都不屈。你说,我冤不冤啊?我真是那样的人吗?

共 28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用蜂窝煤生火做饭或是冬日取暖,是从上世纪一直到本世纪初期,城镇乡村都比较司空见惯的事情。那时,液化气以及电饭锅、空调等还没有普及,家庭手工用煤球机打蜂窝煤就成了人们的必备和首选。作者正是通过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将自己和妻子一起打蜂窝煤球的经历,用朴实细腻的文字语言,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开篇便直入主题,写出了在过去的年代,制作蜂窝煤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买来无烟煤,然后取点黏土掺杂其中,之后就进入打煤球的阶段。虽然说打煤球是件脏活,而且打出的煤球还需要防雨防潮,但是为了一家的取暖和生活,作者全家还是乐此不疲。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作者退休,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都已经电气化了,并且还可以用液化气做饭,非常便捷,可是作者在家人的鼓励下,还是不时地打煤球,有时还会用煤球取暖或炒菜,毕竟牢牢溶浸于思想的节省和节约的秉性和美德一直都没有改变。这篇散文写实详尽,质朴凝练,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情感沛然,作者通过对于家有蜂窝煤的细致回忆,不但向读者描绘出当年制作煤球的一些趣闻趣事,又通过妻子朴素的话语,于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勤俭持家的淳朴情怀,读后非常令人感怀至深,并引起心灵的共鸣。好文佳作,欣赏拜读孙兰茂老师的优美散文,感谢赐稿宁静社团,力荐文友品读共赏!【编辑:蓝天之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9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10-18 15:48:56
  一篇非常精彩动人的回忆性散文。欣赏拜读孙兰茂老师的散文佳作,感谢老师赐稿和支持宁静社团。祝福老师秋安文琪,佳作继续在宁静社团精彩呈现!顺祝老师文思泉涌,佳作丰硕,宁静社团有您更加精彩!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10-18 17:27:36
  老师的这篇散文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每到秋天,也就这个时候吧,就要买蜂窝煤,当时是一种燃烧革命般创新。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年轻恐怕都不知道蜂窝煤是啥了。文章一气呵成,文笔流畅,情感真挚饱满。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10-19 12:19:21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