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雷峰塔的百年沉思(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十二
雷峰塔的百年沉思
“十一”前夕,我跟家人到杭州休息了几天。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去,一是此时的气候和天气都很好,既不冷不热,雨水又少,二是刻意避开黄金周,游人较少。杭州我已多次去过,但这次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去看了雷峰塔。对于雷峰塔,我虽不陌生,但也从未近前看过。这次休息的时间较多,妹妹一说,我就很高兴地表示赞同。
重建后的古塔,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但是外观的精美,功能的完善,装饰的考究以及历史文化要素的展示,这些都是原有古塔所无法企及的。新建成的这个雷峰塔骨架开创性地采取了全钢架结构,内外的装饰件则采用了铜质构件,因而,它也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体量堪称“古塔之最”,总共耗费了280吨铜,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该塔在日间阳光和夜晚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美轮美奂。
今天的雷峰塔,其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已经成为现代杭州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昔日“雷峰夕照”景观的一次质的跃升。正如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一水沉沉数劫灰,几番金碧几蒿莱。梦回苦忆雷峰塔,谁是湖山再造才。”今天矗立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之巅原始位置上的新雷峰塔是对老先生,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一个最好交代。
此次对雷峰塔的参观,最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恰逢该塔坍塌倒掉100周年(1924年9月25日)。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一
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雷峰塔的名称主要源于其建造地点和历史背景。这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祖释迦摩尼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造的。塔的建造地点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因此得名“雷峰塔”。雷峰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叫雷就的当地人曾在此筑庵居住,所以此山峰得名雷峰,雷峰塔的名字即源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峰塔的名字逐渐被广泛使用。雷峰塔最初也曾名为“皇妃塔”。关于“皇妃塔”一说,是由于吴越国王钱俶主动归附大宋王朝,所以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就将钱俶的王妃孙氏封号为皇妃,而此时专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的塔正在修建之中,所以,钱俶就将这个塔命名为“皇妃塔”。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叫这个塔为“雷峰塔”,而“皇妃塔”并没有被叫开。
塔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在命名上也是极其讲究的。尽管吴越王钱俶的妃子有大宋皇帝的册封,还有藩属吴越国王钱俶的赐名,但是这个塔毕竟是为安放佛祖舍利的圣地,人们对此是不接受的,也就必然不会叫开去。因此,这个雷峰塔,就其根本属性来说,应该是一个佛塔,其作用是为了安放和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的佛螺髻发舍利以及当时的佛经,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珍藏佛祖髻发舍利的古塔。
2001年,雷峰塔地宫发掘发现了秘藏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座铜佛像、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等珍贵文物,这些珍稀文物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出土的这些珍贵文物表明,雷峰塔不论在佛教传播上,还是该塔一千多年的历史看都是具有极高宗教和文化价值的。
二
常言道:盛世修塔,乱世殃塔。这句话在雷峰塔身上是完全适用的。回首建塔以来的一千多年间,雷峰塔命运多舛,屡遭损毁。
北宋末年,1120年,方腊因为宋徽宗“花石纲”揭竿而起,聚众三十万攻下杭州。方腊虽然被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生擒,但雷峰塔的塔院在战火中被毁、塔身的木结构也受损。75年后的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将其重修一新。据说在元朝末年雷峰塔也曾被焚毁过一次,具体情况待考。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大举进犯,杭州被围,战火中雷峰塔遭遇了再次的火劫,塔的外围院落和塔身的木结构全部被焚毁,仅存砖塔心。自此近370年,褴褛残败的雷峰塔孤苦伶仃地站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任凭风吹雨蚀,无人问津。昔日的“雷峰夕照”已经成为雷峰塔日薄西山,风烛将灭的形象写照,到民国时期的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终于禁不住大自然的剥蚀、岁月的冷遇与时代的遗弃而落寞地轰然倒塌。
自此以后,雷峰塔虽然魂还在,但形已破,以废墟的形式在夕照山上又静卧苦熬了76年,直到2000年底才迎来了生机。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中国的崛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在国家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雷峰塔的重新修建才得以实施,人民政府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得雷峰塔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勃发的英姿重新站立了起来,矗立在雷峰之巅。这种站立意义非凡,它是自四百多年前,即1555年被倭寇焚毁后的再次新生;是七十多年前,即1924年9月25日坍塌倒下后的重新站立起来。如此的悲惨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新生和崛起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立与复兴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雷峰塔在阳光的照耀下巍然矗立,仿佛是一个身披铠甲的勇士,站立在西子姑娘的身旁,与地处北岸的保俶塔一起护佑着美丽的西子湖。
三
雷峰塔与一般的古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它的身上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元素,其中最典型的是发生了《白蛇传》的故事。关于这一民间故事的起源,有人说在初唐和魏晋时期就有了这个传说,但公认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故事还是在明代冯梦龙写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他在其《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所写的故事,对应的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背景,这使得《白蛇传》的传说基本成型。此后的传播演绎虽有所变化,但故事的基本框架是不变的,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还被改编成多种戏剧和曲艺形式,如:京剧、川剧、豫剧、评剧,以及秦腔、昆曲、太平歌词和二人转等。
一个民间故事被改编成如此多的艺术形式是不多见的,因而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可想而知。随着这一著名民间故事的传播,雷峰塔的名声也就随之流传开来了。我认为,雷峰塔固然是这一故事完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没有这个故事,雷峰塔的命运不会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一直为人们所挂怀。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矗立在西湖北岸的保俶塔,也是吴越王钱俶建造的,而且还比雷峰塔还早建几十年,为什么保俶塔的名气就不如雷峰塔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没有故事,尤其没有流传性的故事。试想,如果没有《白蛇传》的故事,雷峰塔与一般的佛塔又有多大区别呢?纵使在它的下面储藏了多少珍贵的宝物,又与普罗大众何干呢?在民众的心中没有位置,它的生命力又何在呢?所以,不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堂皇的琼楼玉宇、巍然的高塔名楼,离开了人民大众都注定要化为一堆历史的尘埃,不知所踪。
雷峰塔在新中国以后依然名气不减,要得益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这就是他的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一千多字的小文是先生在雷峰塔倒塌一个月后,于1924年10月28日写就的,发表于同年11⽉17⽇的《语丝》周刊第1期。先生在文中对于雷峰塔并没有些许的赞美之词,由于它镇压着白娘娘,倒是充满了嗔怪或憎恶之情,希望它早日倒掉,以便白娘娘早日出来。他说:“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蚕妇村氓,除了⼏个脑髓⾥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可见,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批判和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对惩恶扬善的行为和许仙、白娘子代表的自由精神给予了有力地褒扬。
先生的这一名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纳入了全国中学语文统编教材,直到2010年以后才慢慢地退出。几十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几代国人就是通过先生的这篇文章知道了雷峰塔,形象地懂得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
时至今日,不论历史与现实赋予了雷峰塔何种的文化意义,它作为宗教和艺术的一个载体,其文化地位是不容抹杀的。历史总是前进的,文化也总是要繁荣和进步的,在雷峰塔已经焕然一新的新时代,惟愿它能够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焕发青春,推陈出新,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续写新的篇章,再造新的辉煌。窃以为,这才是今天的人们热衷于登上雷峰塔的根本原因。
2024年10月20日写于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