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夜读《春江》回味流长(随笔) ——现代散文首发
皓月临窗,翻开书卷,灯下嗜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那美妙绝伦的月下江色,细腻温馨的感情曝露如涓涓细流沁入肺腑,回味流长。怪不得闻一多先生赞叹此乃“诗中之诗,顶峰之顶峰”。如果说诗仙李白的《蜀道难》是雄奇磅礴的浪漫之作;那么《春江花月夜》则是以乐府旧题写景抒情委婉旖旎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
诗人以月华为主体作为抒发情感的纽带。开篇写景。从“明月共潮生”写到“月落摇树梢”,层层深入,以月的运行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感应过程。
首先展示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把春天的江潮和大海相连的浩瀚之气,明月的升起和月照春江波光粼粼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接着“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为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一月轮。”把奔流的江水蜿蜒绕过花草原野,月照花草林木,宛如披上雪珠,且不曾看到霜飞。小洲的白沙月色交融朦胧,纤尘无染洁净,,天空孤月高悬,神奇瑰丽的景观展示了出来,给人以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随之而来的是是作者发自心底的无限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读到此处,不禁联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月明,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怀之言。二者的笔触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异曲同工的生花妙笔,借月舒怀,且思绪幽深情感炽烈无比震撼,揭示了人是代代相传,月则光照千秋的真谛。可见古代诗人对明月情有独钟,充满凄美惆怅和美好愿景的寄托。大自然本无情感之说,是伟大的诗人赋予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与感染力。
随着江月的飘逸,诗人的思绪绵长情感愈发激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松浦上不胜愁”江月期待,江水奔流,白云飘荡,青松浦上送别亲人的人是何等的忧伤悲愁啊!“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更是描绘了游子扁舟夜行江上,思妇月楼望月怀亲,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缠绵相思的一腔柔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把诗章推向了高潮。此时共望一轮明月,却不能听见郎君亲昵的声音,但愿多情的月光流走来照耀君子伴行。最后以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梦见落花来形容离别的时间之长,饱受熬煎。“可怜春半不还家,”“不知乘月几人归”表达了思妇忧心忡忡极度眷恋的思念之情。
诗歌以“落叶摇情满江树”作结。把海上月生,明月高悬,月落西树连为一体,把春、江、花、月、夜描绘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展现了一幅游子思妇惺惺相惜生动具体的人生图景,凸显了爱情这一飘荡在人世间的主弦律,不失为色彩瑰丽历史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