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情】山河壮美三晋芳(散文)

精品 【浪花·情】山河壮美三晋芳(散文)


作者:雷开艳晨曦 秀才,241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2发表时间:2024-10-22 14:49:10

【浪花·情】山河壮美三晋芳(散文) 前记:山西游玩回来已二月有余。不同往日,这次回来之后,我并没有立即提笔为这场旅行写上一篇文章(不愿提笔,也不想提笔)。然在旅行途中,收到望雪社长(江山文学网)的邀约,写篇文章投稿征文,我是欣然答应过他的,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我却只字未写,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给老师回复,好在老师并未催我,反使我更是惭愧。
  
   一
   去山西时正值酷夏,现如今秋风已起。今日闲暇,我坐在店中,瞧见门前桂花树,那橙色的桂花一朵朵飘落,不多时,停在桂花树下的面包车的车顶便落了薄薄的一层。有行人从树下经过,头上、衣服上,也捎带走了桂花那小小的花朵。风吹过,香气扑鼻。这迟开的桂花,牵惹了多少人的思绪。每天,从小区到店里,一路桂花相随。我忽然想起山西随处可见的白杨树。在山西,真的是随处可见白杨树。这种树应该是融入了山西这个省份的肌理的吧。当我坐在大巴上,忽然瞧见路边那一排排笔直的白晃晃的白杨树,我不禁脱口而出,“菲菲(我女儿的名字)快看,白杨树!”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对白杨树的认知,源于小学时学过的茅盾的《白杨礼赞》。他写到,“在黄土高原,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茅盾是因为感到黄土高原的雄伟,继而单调后,看到这样的白杨树而惊叫的,可我却是因为学习了这篇《白杨礼赞》后看到白杨树而惊叫的。
   我眼之所见,应该与茅盾先生的所见有所不同了,毕竟几十年过去了。我看到了黄土高原的雄壮、辽阔、高远、苍茫,但我也看到了更多庄稼的绿,树木的绿,生命的绿。所以,当一种白晃晃树皮的树映入眼帘时,便有了一种色彩的碰撞,继而来自心底的惊叹。我验证着茅盾先生的话。“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我在欣赏着这白杨树的同时,也在心底佩服先生的描写,真的太形似了。
   这种树从种子开始,已在学习适应这里的西北风和它的土壤环境。它完美又顽强地演绎着适者生存的道理。可以说,因为白杨树,让我在山西游玩时,诗情忽而在心中逗留,一种辽远的、苍凉的、莫名的感动感伤的情绪在心底蔓延。
   其实,此趟山西行一直给我这样隐隐约约,触摸而不得的感觉。
   在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的西周时代,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站在几十米高的城墙下,我用双手抚摸着那斑驳的墙砖,那夯实的土墙。
   说实话,我没有感受到烽火连天、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历史的回响,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直观的温度,温温的凉,温温的热,手感很舒服,因为有风从我指缝间划过。
   那不是历史的风,是现实27°c下的自然风,穿过护城河吹来的风。
  
   二
   为什么选择去山西?这是我出发前很多朋友们问我的。
   我回答,去看历史,不是说地下历史看陕西,地上历史看山西吗?看它的大院文化、晋商文化、古代建筑、佛教文化等等。我看到了,也了解了一些,但请原谅我文化知识储备的不够,在导游或详细或模糊或浅显的讲解中,我也似是而非,但是我的印象中多了些景观的真实的存在。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的美。
   对山西的认知,除了上学时学的一些知识,其它的就是从一些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比如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抱愧山西》等。然时间久远,这些已变得模糊和不全面了。但我倒是从我关注到的一个山西旅游主播那里,了解了不少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等方面的知识,包括1877年山西大旱发生的人吃人的真实情况。如果没有曾国荃,山西可能就没有了,所以那时的山西人为他立下生祠。听这段历史心情无比沉重。山西,这是一座经历了怎样非常苦难的省份?
   秋雨先生为什么抱愧山西?
   因为他一直认为山西很穷,可当他了解到山西的晋商文化后,他感叹,原来那时的晋商真的是富可敌国。但历史的曲折演变,晋商消失了。我想起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一个镜头。当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把赔款近十亿白银通过乔致庸的票号转出去时,乔致庸心痛至极,他说,他一辈子的愿望是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现在汇通天下了,做的是这个?那这银子我赚它干什么呢?
   秋雨先生的抱愧,是对过去的山西还是如今的山西呢?
   其实答案并不重要,因为任何一座城都有它的历史,有过去。没有历史就没有将来。我们都是踩着历史的足迹,向着未来行走。
  
   三
   其实,去山西看历史这个原因是明面的。我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想看看五台山,因为那里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我属兔,兔年生人的本命佛便是文殊菩萨。
   一路与深深浅浅的绿相伴,与清凉的自然空气相伴,与山坡上闲适悠然的牛羊相伴,与导游(五台山俗家弟子)的神秘的讲解相伴,悠悠然便到了我心之神往的五台山。
   五台山,古名清凉山。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且拥有数百座佛教寺院,有北方佛国之称。借用天津名家段家军先生的话说,那里是灵气聚集的地方。
   五台山没有雾霾,只有宁静、安详,让人感动沧桑,这是佛的慈悲。
   在五台山的云海间,心灵像被洗净的白纸,瞬间轻盈了。环顾群山,深吸着新鲜空气,但是,还没四下看遍,导游便紧喊快喊地催我们跟上他的步伐,以免掉队。
   信仰是纯粹的。
   每到庙宇,我必虔诚礼拜的。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信佛,但我认定,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无论信与不信,拜一拜又何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我来了。跪拜在她的大像前,我紧闭双眼,心中默念。导游一旁低声提醒,要把愿望说出来,菩萨才会听见。于是我小声诵念。大殿里跪满了人,低低的许愿声从一个个跪拜者的口中吐出。整个大殿显得肃穆而安宁。大殿外,游客们来往走动,树木生机盎然,孩子们欢笑着。殿内殿外,恍若两个世界。完毕,踏过高高的门槛,给人一种出世入世的感觉。
   其实,我们所求的不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五台山,佛的净土。我们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想完成朝台之旅根本不可能的。遗憾之余,那就随便走走看看吧。然而,几年来由于缺乏锻炼,我脚力不够的。望着众多的山峰,只好望而兴叹了。只是在顺治帝的归山词碑文前,我伫立良久。
   凝视着碑文上的诗句。“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上卧土泥”,“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顿生无限感叹。最后一句,“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顺治帝把他的洒脱,决绝,无奈全部倾注到诗句中。自古皇家多无情,顺治帝的一生又如何评价呢?他对董氏一世深情,对天下苍生又担当起了责任吗?可是,如果他不出家,又是否能把控朝廷呢?我想,如果顺治不生在帝王家,定会是一个好丈夫。可惜他生来不是平凡之身。所以,他救赎自我的方式,便是“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放下一切,万事皆空。由此,五台山成为了顺治帝身心的皈依之处。
   随缘而来,随心而致。
   五台山不愧为清凉山,即使太阳看似火辣,可站在树荫下,暑气顿消。而其自然风光出奇的美,也早已在我心中定格,应该说更多的来自段先生发给我的众多的图片。比如它霞光初照的早晨,夕阳西下的黄昏,夜幕笼罩的夜晚。雨滴庙檐的清寂,钟声敲响的清幽,五台山歌的梵音……而今我所见的,只是万千美景中的一点缩影。
   段先生每年都要上山多次的。一来便小住十天半月,与高僧谈经论道。先生即使与我说起,我亦不懂他们的谈话,但有一点我是肯定的,五台山必是先生的心灵休憩地。实则,五台山亦是很多人心灵的休养生息之处,无论名人还是凡夫俗子。走马观花似地游览,是无法体会五台山的灵气与神秘的,那么,就让这方圣土在我的心底驻扎吧。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看着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的游客,信步而走身着僧衣的信徒,那坐落于各个山峦间的庙宇,那挂在古树上数不清的红色祈福条。“往生佛净土”,我的脑海里不知怎的飘过这句话。世间的一切繁华、富贵、贫穷、苍老、健康、疾病,到头来皆是一场空无。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无欲无求呢?《道德经》中说,“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忧。”可现在的我无法达到这个境界。那么在五台山,放空一切,以求心灵的一时宁静吧。
  
   四
   还在回味着山西的各种面食,什么剔尖儿面、猫耳朵、剪刀面、饸饹面、揪片、烤佬佬等等,我已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看到了黄河。
   那慑人心魄的黄河呀,那滔滔涌滚的黄河呀,那浸润着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苍黄的黄河呀,那惊涛拍岸的黄河呀,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呀,那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黄河呀!我要怎么形容你,我们的母亲河?!
   站在黄河边,我胸中激荡着自豪悲壮的情感。
   我多么想看到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随波逐流,看到英雄的汉子们在黄河上破浪而行。这是一种亘古的情感,在我的血液里奔流。黄河边,我大声吟诵着黄河的诗歌,那轰鸣般的涛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我不管不顾,大声地吟诵。在母亲河边,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无需掩饰。因为,黄河是博大的、浑厚的、深遂的、久远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旅行一次,情感的起伏随着目之所及而变化。如果说,白杨树、五台山、明长城遗迹带给我心灵的怅惋和感动、感悟,那么黄河则给了我一次心灵的全部释放。激荡之后,是温润的一股暖流,打通了我身体的各个命脉。不虚此行。
   回来的路上,意犹未尽,早已把此次旅行途中发生的不愉快的购物抛却脑后。大自然,带给我们对生命的全新认知。
  
   五
   请读者朋友们原谅,我没有做详尽的自然风光的介绍,我更倚重的是心灵的感悟。但我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从我的感悟中,体味出另一种美。
   导游们都说,不到山西想山西,到过山西忘山西,不愿再来山西。为什么呢?是这样吗?是,又好像不是。他们说,山西是中国的中部城市,中部崛起,还待时日。它的特产与“黑”挂边,黑不溜秋。比如醋,煤炭。除了几个重要的城市,很多地方经济并不发达。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山西国家级贫困县就占了35个。导游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凝重。他问我们,你们还会来山西吗?几乎都是说不想的,说想的人估计被说不想的给震住了,声音没有气势。导游笑了,说不想是对的。但是,贫困的帽子我们已脱下了,虽然还不能赶上某些地方,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山西敞开怀抱,等着你们再来!我们如释重负般地笑了,继而,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后记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今,我回想着山西之旅,看过的,吃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仿佛那些美景还历历在目,美味还在舌尖绽放,五台山的风还缠绕着我的发丝,佛歌的天籁之音仍在心底流淌。甚至,天涯山的槐树也入了我的梦乡。
   但为什么,我似乎还听见一种声音,那是来自雁门关的风声,是林徽因在敦煌石窟的墙壁上,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的钟声,是太行山大峡谷里的悬泉飞瀑声,是走西口那高亢忧伤的歌声。我迷惑了,我是在梦里行走在三晋大地?还是在梦里渴望继续行走在三晋大地?我分不清。但有句话从我的心底溢出:山河壮美,晋城美哉!
  
   2024年秋月于夷陵龙泉小镇
  

共 45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感谢老师支持征文,欣喜读到一篇人文情感兼俱的游记散文。像彼此真挚的友情,经得起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一样,老师旅行归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山西之行的美与思,便跃然笔下,精溢文中。文中不仅呈现了山西自然风光的壮美、人文景观的悠长,还把历史、文化、信仰以及个人情感相契其中,令读者如品美味,心脾流香。首节以桂花飘落的场景为引,巧妙承启对山西之行的回忆。这一写法情发自然,唯美无痕,体现了老师文笔的娴熟绝妙。继而,通过《白杨礼赞》的回忆,结合亲历,对白杨树的描写,把壮丽,辽远,向上的自然之美赋予白杨树上。从平遥古城的历史韵味,到山西的文化的源远流长。从晋商文化到佛教文化,影视文化。以及山西的历史变迁,五台山信仰的力量,黄河壶口瀑布的母亲河之情,每一处都融入了作者的心灵感悟。旅游的意义,不应只是体味大自然的美,更是心灵的旅行和触动。“山河壮美,晋城美哉”,作者对山西美景之衷爱,人文之沉思,佛境之虔敬,便是“三晋芳”之完美诠释。卒章显志与标题呼应,令人深思回味,拍手称快。散文语言纯朴不失美感,情感真挚多了虔静。实为精品佳作,推荐文友赏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3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4-10-22 14:57:18
  编按不足之处见谅,感谢老师赐稿,敬祝秋安顺意。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10-22 16:08:03
  感谢老师编按。时间悄然流逝,带不走曾经的许诺。祝愿老师生活之余,诗歌精品不断涌现。同时祝福社团稳步向前!
3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10-23 22:56:31
  拜读佳作,向老师学习!期待更多精彩助力浪花!敬茶问秋安!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4 楼        文友:美蓉        2024-10-24 14:17:25
  老师此文是一篇优美的大散文,我们写景一般就是描写景色的优美奇特,老师的景点介绍,只占内容的一部分,而非常浓墨重笔地介绍了人文历史,景点的由来发展,地域特点,相关历史变迁等,极大地丰富了景点的内容。如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不但写了景色,还写了对母亲河的赞美,热爱,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介绍其他景点,有对历史文化的渊源介绍,有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把历史知识,文化传统,自己的情感见解,抒发的淋漓尽致。佳作欣赏,受益匪浅,感谢来稿,祝写作快乐!敬茶问好!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